方 杰
(上海市公安局黃浦分局, 上海 200002)
在當今科技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上海作為全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和創新發展先行者,正在努力創建面向未來的“智慧城市”,而作為上海這座城市的守護者,上海公安也提出了今后一個時期建設“智慧公安”的發展戰略。隨著互聯網技術、教育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和迭代發展,充分運用發展速度最快、通用性最廣、滲透力最強的現代信息技術,創新公安“智能訓練”模式,是服務“智慧公安”、“智慧政工”建設的必然之舉,是進一步推動公安教育訓練轉型升級的必然趨勢,是培養適應信息社會的復合應用型警務人才的必由之路。
因此,公安教育訓練部門應主動把握機遇、乘勢而上,轉變固有思維、創新訓練方法、改進訓練模式,積極引入和運用先進成熟的教育信息技術手段,構建泛在化、沉浸感、交互式的實戰訓練體系,不斷提升教育訓練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為上海公安現代警務流程再造、隊伍管理手段升級提供助力和支撐。
隨著無線傳感組網技術、嵌入式DSP控制技術、教學管理云平臺技術、音視頻處理與交互技術等先進成熟的教育信息科技手段的廣泛應用,使教學環境已經能夠實現“智能控制、智能感知、智能演示、智能互動、智能反饋、智能管理”,在給予教者與學者優質的教學感知體驗的同時,更能提供多元化、多層次的優質教學資源。而隨著“AI”、“VR”等技術的成熟和發展,也為打造“虛擬+現實”的教學環境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傳統的教學方式往往采取面授教學的形式,由此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從另一個角度觀察也造成了教學資源的浪費。而通過網絡教學信息技術的引入,將大大節約培訓人力資源成本,在擴大優質教學資源的覆蓋面的同時,也為學員提供了多元化、多層次的優質教學資源,學員可以借助在線學習平臺(E-learning)、移動端學習平臺(M-learning),隨時隨地點播和下載網絡教學資源,教官與學員之間也可利用網絡平臺進行互動交流,既拓寬了智能學習空間,更能使“教”與“學”在網絡空間上得到延伸和延續。
隨著翻轉課堂、創客空間、云教室等教育科技信息技術的創新發展,已經能為學員自主學習提供更多優質的教學資源共享服務,而通過“伴隨式”的學習數據收集、分析和應用,能夠幫助教育訓練部門建立全方位、多元化、立體化課程學習評價體系,對學員的學習方式、學習習慣、學習興趣、學習成效等進行精準分析,并主動提供學習計劃服務、學習干預服務、學習診斷與評價服務、學習效果可視化服務等。今后,還能為學員度身定制個性化培訓內容,精準推送學習資源,從而滿足學員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最大程度縮小培訓需求與培訓供給之間的差異。
近年來,公安教育訓練基地在開展各類輪訓輪值、崗位業務培訓和警務實戰訓練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現有的傳統教室在功能布局、系統集成、信息共享等方面,與當前教育領域中所倡導的智慧教室“S.M.A.R.T”概念模型還不匹配。主要表現在:一是教學環境管理集成度不高。教室內的照明、空調、教學電腦、中控音響、投影儀等設備還需人工開啟。二是課堂交互教學手段不足。教官在教學中往往只能采取個別提問、書面答題等互動形式,不能全面、及時地分析和了解學員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三是互聯網教學資源獲取不便。教官在教學中往往無法從互聯網、手機端調取優質的教學資源用于課堂呈現和分享。四是教室功能作用拓展不易。現有教室“排排坐”的布局,也限制了將傳統教室拓展成為數字教室、教學研討室、模擬實訓室等的可能。五是教學內容呈現視聽感不強。現有的單一屏幕教學在清晰度、亮度、視角等方面無法兼顧到每位學員,且學員在學習過程中易產生思維“間斷性”的問題。
根據調查分析,受訓者在知識、技能、行為等方面的進步與仿真模擬訓練之間有著顯著的關系。而仿真智能技術作為在特設情境、環境中進行各種感知體驗和應對處置的一種訓練方法,具有靈活多變的情境設定、自動分析評價以及操作安全等優點,并已在軍事、醫療、機械等領域得到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目前,基于虛擬現實的仿真技術、交互仿真技術、自然環境仿真技術等構建的“人—機—環境”模擬仿真訓練模式在警務實戰訓練中還未得到充分應用。如,根據黃浦區大客流應對處置工作實際,教育訓練部門針對性地開展了“人群管控”民警警務技戰術訓練,受訓學員通過開展人群穿插、封鎖、攔截等訓練科目的訓練,雖然從形式上掌握了處置隊形、動作規范等警務實戰技能,但由于缺乏仿真模擬對抗訓練手段,造成學員的身體感知體驗和現場沉浸感不足,也使得訓練實際效果不盡如人意。
大數據因其具有預警性、預測性、差異性、共享性、動態性等特征,正影響著當今社會的各個領域,改變著人們的思維、生活和工作方式。其中,教育大數據的核心價值主要體現在能夠驅動教育管理科學化,驅動教學模式改革,驅動個性化學習真正實現,驅動教育評價體系重構,驅動教育服務更具人性化等。近年來,公安教育訓練部門每年都組織大量的民警崗位業務和警務技能培訓和考試,學員參與的每一次培訓、每一份問卷、甚至每一次鼠標的點擊,都會留下行為痕跡和數據,但由于對教育培訓管理和服務中形成產生的數據缺乏有效的挖掘攫取以及科學的分析利用,雖然擁有海量的數據,但呈零散型、碎片化,且其缺乏時效性、準確性和關聯性,從某種意義上也制約了教育訓練部門在組織實施培訓中真正做到訓前有效預測、訓中精準干預、訓后多維診斷。
智慧教育環境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以學員為中心”,智慧教室作為典型的智慧學習環境,是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興信息技術推動下應運而生的,并能為學員的常規學習、課后學習、區域合作學習提供支撐環境。我們將按照“集約高效、功能多樣、實用至上”的原則在張江訓練基地建成一間“智慧教室”。一是在空間上進行重新規劃,并采用多功能拼接課桌椅,將原有的教室改造升級為集數字教室、研討室、實訓室于一體的多功能教室。二是采用“人臉識別”技術,只需“刷臉”就能實現教室內錄播系統、交互大屏、聲光控制等教輔設備的智能開啟和關閉。三是引入“雙屏互動”、“掃碼答題”、“智能錄播”、“互動反饋”等教學信息技術,使“教”與“學”更輕松、更便捷。四是打造基層“智能訓練點”,利用直播課堂、在線教學等開展線上培訓,既能有效緩解基層“工學矛盾”,又能讓學員享受到及時、便利的優質教學資源。
改變原有的課堂學習、單一學習向混合式學習、合作式學習轉變。依托市局“警e學”移動端學習平臺和分局“網絡學習中心”平臺,積極搭建基于O2O(Online to Offline,即線上至線下)架構的無縫學習環境,通過學習管理、移動學習、直播課堂、評估分析、互動社區、知識管理、證書管理、積點兌換等應用模塊,使民警在網絡空間中享受優越的、人性化的學習服務,從而完成知識的傳授與內化,真正實現“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同時,我們目前正在積極研發“人群管控仿真智能訓練系統”,旨在依托仿真智能環境下的模擬實訓來提升受訓民警的感知體驗度和現場沉浸感。該系統采用鋼架結構+PLC(可編程邏輯控制器),主要用于開展人群管控單兵和作戰單元協同配合處置訓練,并可智能控制調節人群密度、人流運動情形和速度、光線明暗、現場噪音等,最大限度模擬呈現現場環境和人群擁擠的情形,使民警在最接近處置現場真實環境和狀態下開展人機對抗訓練,并可通過數據采集分析來進一步檢驗訓練效果、優化訓練方式。
“在現在越來越多的行業領域中,決策和標準將日益基于數據和分析而作出,而非基于經驗和直覺。”學員在學習過程中會伴隨產生大量的行為和結果數據,通過打造“數據生成→數據流轉→數據分析→數據應用”的數據生態鏈,使組織和個人都能共享信息資源、分享數據“紅利”。對公安教育訓練部門而言,通過教學管理數據的篩選和分析,能夠對學員的學習行為、學習習慣、學習效果、課程實用性和受歡迎程度等進行精確的測評和判斷。如學員在哪個時間段學習頻率最高、對哪種類型的課程更感興趣、哪門視頻課程的點擊率最多等,從“大數據”中尋找共同規律,從“小數據”中尋找個體差異,不僅利于優化教學課程、改進教學方法,還便于為學員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診斷、學習策略、課程推送、多元評估等服務。同時,依托數據分析,標注個人能力標簽和畫像,為局內人才選撥、人崗適配提供可視化、精準化的標準和依據。對學員個人而言,基于學習行為、結果的數據分析,能夠直觀了解自身學習需求、知識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薄弱環節,并加以改進和修正,從而達到最優的學習效果。
以智慧教育引領教育信息化的創新發展,從而帶動教育教學的創新發展,已經成為信息時代的必然趨勢。隨著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互聯網+”與教育培訓的融合滲透不斷深入,信息化教育在形式、內涵、深度和質量上不斷得到發展,并正催生教育教學的結構和形態發生質的變革和轉型。因此,公安教育訓練部門要緊跟時代的步伐,在“智慧公安”、“智慧政工”建設背景下,以“數據”為基礎,以“開放”為策略,以“智能”為目標,主動探索和創新公安教育訓練升級發展的途徑和方法,全面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訓練的深度融合,不斷提升民警隊伍的整體素質和現實戰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