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風斌 李顥天
簡單地說,文化自信就是一個民族對自身文化的價值和內涵的堅守與信任。五千年的中國文化在歷史的積淀中激勵著整個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傳統文化經歷了近代的風起云涌后歷經劫難而重生。我們的文化自信來源于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所以傳統文化只有被大眾傳媒挖掘宣傳,融入當代人的血肉之后,才能成為文化自信的現實土壤。
然而在當今社會,傳統文化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之下面臨著極大的挑戰。在國際輿論呈現出“西強我弱”的現實情況下,我們有著講好中國故事,為自己正名的迫切需要,而中國文化則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重點突破口。自習總書記提出講好中國故事要立足于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開始,央視推出多個文化類綜藝節目,比較突出的有《國家寶藏》《經典詠流傳》等,這類節目自播出伊始就受到了大眾的喜愛,引發了社會的極大關注。這批節目創作的成功為文化類綜藝節目在日后的創作中提供了切實可行的經驗。
大眾媒體既然有傳播中華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弘揚民族精神、提高文化自信的使命,那么在日后的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創作中,選擇制作節目的文化素材就應成為此類節目創作的重點。這也就意味大眾傳媒必須要充分發揮其“議程設置功能”的作用,有選擇地講述中國故事,把社會注意力和社會關心集中到特定方向。①
《國家寶藏》以故宮博物院文物為第一期內容,介紹了《千里江山圖》卷、各種釉彩大瓶以及石鼓這三件文物,并從藝術、物質與文化的角度講解了三件文物上呈現出的中華民族傳承數千年的大國精神。這些文物都具有一定程度的代表性,例如故宮博物院的各種釉彩大瓶集琺瑯彩、天汝窯、青花瓷等多個朝代的瓷器款式于一身,以一種全新的姿態呈現在世人眼前,訴說著“瓷器大國”的高超技藝。節目選取的素材,是受到受眾的需求和社會文化等多種制約的。《國家寶藏》選取的素材,既能滿足受眾深刻了解國寶的愿望,又能展現中華民族的匠人精神,展現國家寶物的價值所在。
《經典詠流傳》制作出來的一系列制作精良、品格高端、恢弘大氣的曲子,將我國流行樂壇的創作風氣從浮躁喧嘩向人文靜美引導,在創作上更加注重音樂自身的文化底蘊,更有利于流行音樂帶給人們更多的正能量。再者,經過流行音樂的元素來“豐富”過的經典詩詞,使我國詩詞與時代接軌,也更有觀眾緣,易于使公眾接受。節目不僅選取了《墨梅》《鄉愁》等廣為流傳的經典詩篇,而且選取了如《敕勒歌》這樣較少出現在大眾視野里的詩詞。節目選擇的經典詩詞經過千百年風雨的沉淀,已經成為了中國文化的經典代表,也成為了中國人精神的組成部分。選擇部分不為大眾所熟知的詩詞,更有利于發掘我國文化中被大眾遺忘的部分,這也是響應了文化自信的要求。
對于以歷史文物、古典詩詞這類與受眾日常生活經驗存在著時空差距和專業鴻溝的人文知識為敘述對象的電視節目來說,如何為觀眾呈現出一期有看點且有吸引力的節目成為節目制作的一大難點。將陌生化內容處理成日常化的效果是節目制作中的常用手法。
陌生化內容處理成日常化的效果,一種重要的方式就是建立歷史與現實的關聯,拉近內容與受眾的時空距離。②《國家寶藏》節目匯聚雷佳音、王凱、王剛、蔡國慶、易烊千璽等藝人以及當代與國寶有著緊密聯系的人,通過“細說”的方式展示國寶的前世今生。明星藝人負責為觀眾展現國寶的“前世”,是將史實和合理虛構結合,通過明星扮演歷史人物演繹國寶的前世故事,后者講述國寶在當下社會的歷程。整套節目將9個博物館的27件國寶的前世今生串聯起來,使古老的文物以故事的形式展現,讓歷史在現實中重現,并賦予文物新的生命。優質的創意內容資源一直是電視媒介敘事體系及運營的基礎。《國家寶藏》節目用嶄新的敘事手法,講述文物的創作和流傳的傳奇故事,通過表演生動形象地展現出文物的“前世今生”,節目更是邀請了“館長天團”親臨節目現場,通過各位博物館館長對文物的點評和講解來彰顯中華文物永恒的魅力,使觀眾在當下近距離觸碰到千百年前歷史文物的厚重感,這種節目制作的方式拉近了觀眾與文物的距離,使千年前的古物很自然地走進受眾心中,提高了國人對國家文物的了解,這對國寶知識的普及和提高文化自信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作用。
將陌生化內容處理成日常化的效果的另一種重要方式,是建立專業知識與大眾的關聯,消除專業門檻,跨越知識鴻溝。②《經典詠流傳》邀請到了百位傳唱人,以“詩歌交融”的方式,使傳統的文章流行化,把枯燥的詩詞歌曲化,讓經典詩詞在與流行音樂結合后重獲新生,引發了全民參與、分享、傳唱經典的新一波熱潮,獲得了廣泛贊譽,對部分消失在群眾視線中的經典詩詞的普及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經典詠流傳》傳唱了《苔》《明日歌》《梁祝》《聲律啟蒙》《將進酒》《定風波》等,這些古詩文歷經千年流傳,已經鐫刻在每代人的記憶里,成為了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節目選擇經典傳唱人的標準是能夠準確闡釋詩詞的內涵,傳唱人將經典詩文加入流行音樂元素改編成歌曲,或朗朗上口,或大氣磅礴,或細膩動情,他們用不同的旋律完成了讓經典中華文化再度流行的使命,這樣的改革和創新對講好中國故事起到了積極的示范作用。
傳統的媒體渠道只是內容傳播的載體③,只能完成簡單的單向信息傳遞,互動性較差,極難滿足用戶的需求,難以在受眾中形成現象級的傳播效果。《經典詠流傳》在央視綜合頻道首播之時便以平均1.33%的全網收視率創造了文化類節目的收視紀錄,同時該節目也在“兩會”中被代表討論。該節目能夠引發社會的廣泛關注,與其采用的先進傳播模式有著極大的關系。
媒體終端就是我們常說的信息顯示屏,通常家庭客廳的電視我們稱之為大屏,移動終端我們稱之為小屏。《經典詠流傳》采用了大小屏聯動傳播的新模式,深化了節目內容。該節目采用了“一帶四”的新型模式,“一”是指傳統的電視屏幕,即大屏,“四”是指“節目短視頻+音樂歌曲+H5互動+公眾號文章”,受眾基本上是由移動終端即小屏接收到這類信息,這類傳播渠道的終端既是傳播的出口,又是用戶的入口。節目通過“搖一搖”互動的方式,使電視端和官方公眾號聯動,電視端展現經典傳唱現場,官方公眾號做進一步的交流并與觀眾互動,積極引導用戶主動參與,從信息的接受者逐漸向信息的發出和傳遞者轉化,這樣既可以實現多種媒體的優勢互補,又可以形成全民傳播的熱潮,體現了融媒體的優勢。《經典詠流傳》十期節目演繹了58首優秀詩詞,也設計了多篇微信文章和H5頁面。通過“搖一搖”將電視用戶吸引至節目公眾號,用戶由此能夠觀看到節目視頻,收聽到音樂,從而真正理解詩詞的創作背景和文化內涵,實現了電視屏和手機屏的聯動傳播,極大地提升了傳播效果。節目官方微信公眾號為梁俊和梁越群演唱的《苔》推送了一篇與歌曲相應的文章《一首孤獨了300年的小詩,一夜之間,億萬中國人記住了它》,短期內瀏覽量達到10萬次以上,文章還被央視新聞官方微信和各文化公眾號以及眾多網民轉載閱讀,這些轉載、推送帶動《苔》節目視頻點擊量達4000萬次以上,并使得該歌曲在各大音樂平臺位居熱搜榜榜首。
在這個信息橫流的時代,我們的文化已經被遺忘了太多太多。世界各類文化通過傳播進入我國,我們應該緊緊地跟隨黨中央的宣傳方向,發掘和梳理優秀的中華文化,結合中外文化類節目創作的經驗和教訓,立足自身的文化,立足于人民群眾,堅定文化自信,結合當下最流行的融媒體傳播模式,以最高的文化品位和文化素養為人民群眾呈現最好的文化類電視節目。
注釋:
①郭慶光.傳播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98.
②胡智峰.電視節目策劃學(第二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258.
③任錦鸞,劉麗華,李波,黃銳.媒體融合與創新[M].北京: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201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