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強亞銑
醫療紀錄片《生門》以醫院產科的新生作為主題,講述了40位產婦的生產故事。該紀錄片通過對視聽語言要素的合理運用,將產房這個特殊的場景記錄在鏡頭之下,展現了孕媽媽們的“新生”與“死亡”?!渡T》中的視聽語言更真實地呈現了家庭倫理、醫患關系,并以藝術化的表達反映深刻的社會問題。
視覺語言是指影視藝術家用以構成視覺形象的各種因素和方式,體現創作構思的各種手段和技法,主要包括畫面構圖、鏡頭運動、色彩、拍攝角度、景別等表達方式。①醫療紀錄片是一種特殊的紀錄片類型,出現的時間并不長。國內首部醫療紀錄片《醫》于2014年在鳳凰網上線,第一次真實反映了醫生這個群體的工作環境與生存狀態。醫療紀錄片的畫面與敘事要求很高,要注重藝術化的表達,保證可觀賞性,更要客觀記錄醫生與病患的現狀。所以在鏡頭運動、拍攝角度以及景別的處理上都有不少的挑戰。
(一)鏡頭運動。長鏡頭就是在一段持續時間內連續拍攝的、占用膠片較長的鏡頭。②通過連續的時空運動呈現出真實的畫面,是一種特殊的紀實風格。醫療紀錄片《生門》的開場便是一個長鏡頭,攝像機穿過醫院狹長的走廊,忙碌的護士、擁擠的病人、走廊里的病床等都隨著鏡頭的移動緩緩呈現在屏幕上。鏡頭從走廊進入病房,最后延伸到窗外,出現“生門”二字。這個長鏡頭一共持續了30秒,記錄了產區病房中醫生、病人以及家屬的狀態,帶給觀眾真實感、現場感與參與感,長鏡頭具有的時空特性能夠呈現出時間與空間的完整,將現場畫面與聲音完全地記錄,在片頭的長鏡頭中,走廊里的聲音、嬰兒的哭聲也伴隨著畫面展示出來,拍出了產房生活的原汁原味。
平行蒙太奇由美國電影大師格里菲斯等人首創,按照情節發展的時間流程、因果關系來切分組合鏡頭、場面以及段落,引導觀眾理解劇情。③醫療紀錄片《生門》中有大量的鏡頭切換使用了平行蒙太奇的手法,比如產婦夏錦菊在產子后的場景,病房里與病房外來回跳躍的平行剪輯:夏錦菊在病房里命懸一線,夏錦菊剛出生的孩子被護士悉心照料,夏錦菊的父親在病房外焦急等候這三個鏡頭來回切換。這種平行蒙太奇真實再現了那一刻產房內外的場景,加強了影片的節奏,相互烘托形成對比,讓觀眾體會到母親在死亡邊緣徘徊,而另一邊則迎來新生。
(二)拍攝角度與視角。醫療紀錄片《生門》中運用了大量的俯拍鏡頭,探究其原因,首先是由于拍攝空間限制。醫院病房、產房手術室等空間都較為狹窄,為了更好地呈現病房內的全景,只能用俯拍鏡頭來拍攝。其次,俯拍鏡頭也是換了角度來觀察世界,將觀眾從一般的平行視角中解放出來,在《生門》中,俯拍鏡頭就像上帝在觀望著人類的生活,將觀眾代入真實的場景與情感中去。
醫療紀錄片最重要的內核就是“真”,不允許有任何捏造的“事實”,第三人稱視角就是采用了一個相對客觀的角度,從旁觀者的角度去觀察。紀錄片《生門》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例如鏡頭跟隨著醫生查房,在一旁記錄醫生、產婦、家屬的表情與行為;手術室中,鏡頭中的醫生正在緊張地搶救病人,而鏡頭在背后冷靜地跟隨拍攝,并在后期剪輯中讓觀眾和攝像機保持統一視角。第三人稱視角將觀眾代入鏡頭,身臨其境般地去感受現場最真實的情況,為當下緊張的醫患關系提供了一個旁觀者角度,去觀察、去反思。
(三)景別處理。特寫鏡頭也是由導演格里菲斯等人創造的,用來拍攝人物的面部、人體的局部以及物體的細節等。紀錄片《生門》中經常運用特寫鏡頭來表現人物以及細節。例如手術臺上的產婦聽見新生兒的啼哭激動地流下淚水時,對臉部的特寫;醫生在手術時擰干止血繃帶,對沾滿血液的手部的特寫;緊張的手術中醫生皺起眉頭十分擔憂,對面部表情的特寫等。特寫鏡頭的運用能很好地積累情緒,推動劇情發展,對動作或者細節的強調也能提升該事物在影片中的意義。
紀錄片的聽覺語言一般分為客觀聲音與主觀聲音,前者是指在拍攝過程中記錄下來的客觀存在的聲音,如人物同期聲、自然聲響等,能夠證明紀錄片的真實性,是畫面鏡頭的延伸,也是時空同一的佐證。后者是指紀錄片在后期剪輯過程中人為添加的聲音,如旁白解說詞、背景音樂以及模擬音效等,起到烘托、渲染、加強的效果。④不論是客觀聲音還是主觀聲音,都要在保證紀錄片真實性的同時兼顧藝術性表達的效果。
(一)同期聲的使用。同期聲是指在紀錄片拍攝過程中記錄到的客觀存在的真實聲音。在紀錄片的眾多視聽元素中,同期聲與畫面的緊密關系使得它成為反映真實性的一個重要元素。⑤醫療紀錄片《生門》從始至終都采用同期聲的方式來拍攝,并沒有旁白解說的聲音,而另一部醫療紀錄片《人間世》則大量運用了旁白解說的聲音。例如紀錄片《人間世》中第一集“救命”中,片頭一開始便是旁白,以“我”這個第一人稱來解說畫面內容。同樣是緊急救援的場景,紀錄片《生門》卻采用不同的聲音表現方式。究其原因,一是因為同期聲能真實客觀地記錄當下發生的事實,不用旁白解說的聲音去過多引導,讓觀眾看到畫面、聽到聲音的同時自行判斷;二是因為醫療紀錄片《生門》的特殊性,片中有很多鮮血淋漓的生育場景,其中有產婦痛苦的叫喊、醫生焦急的勸說、嬰兒稚嫩的啼哭等,同期聲能夠向觀眾提供真實的、強烈的、客觀的、鮮活的畫面,完整展示事件發展的過程。
(二)背景音樂的運用。紀錄片中對音樂的合理運用,除了更好地表現真實外,更能起到引導觀眾的情緒、刻畫人物形象、深化主題等作用,合理運用音樂也能彌補畫面和現場音響的不足。⑥
在紀錄片《生門》中,伴隨著產婦李雙雙的孩子出生,插曲《媽媽愛你》緩緩傳出:“寶貝親親,你此刻終于降臨,靜靜聆聽,微若心跳頻率,呵護著你,撫摸小小的身軀,捧在手心,擁有著你?!本拖衲赣H在孩子耳邊低吟淺唱,既歡迎孩子的到來,又帶著一絲憂慮,巧妙地借助音樂來渲染氣氛,催生觀眾情緒,引起共鳴。在紀錄片的最后,輕快的音樂響起,畫面中夏錦菊出院,曾憲春來接雙胞胎回家,大家都滿面笑容。
輕快的樂曲讓畫面更加活潑生動,舒緩哀嘆的曲調讓畫面顯得更加沉重。不同的背景音樂風格對畫面的剪輯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將這場“生育戰爭”刻畫得更加深入人心。
(一)真實記錄與人文關懷。紀錄片《生門》運用長鏡頭完整地記錄某一時空場景中的畫面,運用平行蒙太奇再現了同一時間不同空間場域下的情節線索,運用俯拍鏡頭跳出平行視角來觀察,運用特寫鏡頭將真實的表情與細節一一展現,運用同期聲記錄下產婦的痛苦與喜悅,這些視聽語言真實地記錄了為“生育之戰”拼盡全力、竭盡所能的產婦與醫生們?!渡T》以真實呈現和平行敘事的手法,將鏡頭背后的家庭矛盾與深刻的社會問題都展示在屏幕之上,彰顯了人文關懷。
“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边@是醫生特魯多的名言。《生門》運用視聽語言讓鏡頭去接近醫患之間最本真的狀態,帶給觀眾最大限度的真實。
(二)合理渲染與促進反思。紀錄片《生門》中常常運用大量的場景來描述產婦的艱難狀況,對后續的救援與生產進行鋪墊。其創作目的主要有兩點。一是關注“生產”這個現實題材,構建“新生”與“死亡”的話題,加深公眾對生命的敬畏;二是肩負社會責任,還原醫療行業的真實狀況,促進社會對當下緊張的醫患關系的反思:到底是醫生態度不好,還是病人要求過分?是病人太多,還是醫療資源的短缺造成這樣的局面?
作為一種特殊的紀錄片題材,醫療紀錄片正在獲得越來越多人的關注。相較于西方的優質醫療紀錄片,中國的醫療紀錄片還在起步階段?!渡T》與《人間世》都是優秀的作品,但與美國的《波士頓醫療組》相比,在視聽語言的表現上還有差距,希望能多學習借鑒。
注釋:
①④吳濤.生態紀錄片的視聽語言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2.
②單艷秀.長鏡頭在紀錄片中的運用與發展[J].現代視聽,2012(2):51-54.
③李銘,廖芳.試論蒙太奇手法的類型[J].電影文學,2008(17):25.
⑤劉敏.淺論紀錄片中同期聲的應用[J].電影評介,2010(17):9-14.
⑥何賢德.紀錄片中音樂的魅力與應用[J].新聞研究導刊,2017(12):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