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墨涵
“養成系”偶像是消費偶像的類型之一,最早起源于日本女子偶像團體AKB48,其成員從超過三百名候選人中選拔而出,成員的排序取決于粉絲的支持程度。國內打造“養成系”偶像從2015年開始初現端倪,2016年各大網絡視頻平臺開始上線“養成系”偶像綜藝,但此時國內“養成系”偶像仍處于萌芽階段,其社會影響和經濟效益都比較小。2017至2018年,“養成系”偶像進入發展階段,打造“養成系”偶像的網絡綜藝層出不窮,其中以《明日之子》《創造101》《偶像練習生》的影響最大。這三檔綜藝也成功讓蔡徐坤、孟美岐、楊超越等選手順利出道,成為大學生廣泛關注的“養成系”偶像。
“養成系”偶像是指依靠粉絲的支持逐漸進步的偶像類型。此類偶像以養成的過程為看點,以偶像進步的過程為賣點。其區別于其他偶像的最大特點是“養成”,養成過程是公開在粉絲面前的。偶像崇拜是個人成長發展的必經階段,大學生處于個人價值觀、世界觀成型時期,知識的積累和經驗的增加使他們開始尋求父母之外的偶像,將偶像視為可尊敬的人并希望模仿他們的行為方式。“養成系”偶像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幾點:
1.粉絲權利與參與度
首先,粉絲對“養成系”偶像候選人具有決定權。偶像養成系綜藝《創造101》中,從各大娛樂公司中挑選出的101位練習生需要通過全方位展示自己贏得粉絲的點贊。該綜藝的核心賽制是一切以用戶點贊為邏輯確定順位,點贊排名最靠前的11位女生將獲得組建女團的名額,順位排名還決定了她們今后獲得參與商業演出、發行單曲等資源的資格。其次,粉絲對“養成系”偶像的發展方向具有重大影響。運營方不斷收集粉絲的反饋信息,及時調整“養成系”偶像的培養方向,以保證粉絲對偶像的好感度不下降,使“養成系”偶像的商業價值最大化。
粉絲在偶像“養成”過程中的參與度遠高于其他類型的偶像。線下粉絲見面會、生日會、握手會、公演等“養成系”偶像與粉絲面對面互動的活動較多,也會進行線上直播或錄播。“養成系”偶像通過與粉絲建立無距離感的互動關系來增強其與粉絲之間的情感紐帶。
2.成長性與故事性
成長性是“養成系”偶像的重要看點,在粉絲的全程見證下一點點成長是“養成系”偶像的基本特征。通常粉絲在意的是“養成”的過程,而并非“養成”的結果。例如養成系綜藝《創造101》中備受爭議的楊超越,她是一個相貌姣好,但唱歌跑調、跳舞也記不住動作的女孩子,關注她的粉絲愿意陪伴她一起進步一起努力,實際上直到總決賽楊超越的進步都很小,至少與同場競技的其他選手相比,其優勢并不突出,但最終楊超越以順位第三名成功加入火箭少女101組合。成長性還體現在崇拜“養成系”偶像的粉絲自身的成長過程,追捧偶像的同時,粉絲自身也在經歷成長。
故事性是指“養成系”偶像自身的某一段經歷是較為曲折和吸引人的,運營方會發掘“養成系”偶像的故事,將其作為吸引粉絲關注、引起強烈情感共鳴的手段。這也是打造其他選秀類偶像的常用計策。
3.個性定位與全面呈現
與韓國千篇一律的藝人定位不同,“養成系”偶像的定位更加多元化。突出“養成系”偶像的個性人設是為了滿足不同類型的粉絲追星的需求。
養成的全過程通過養成類綜藝節目、團隊網絡綜藝、直播、成員微博等形式全方位呈現在粉絲面前,通過多渠道展現偶像養成的日常,增加粉絲的共情力,拉近“養成系”偶像與粉絲之間的距離。
1.女大學生為“養成系”偶像崇拜的主力軍
偶像崇拜現象中存在明顯的性別差異,崇拜和追捧“養成系”偶像的多為女性大學生。這首先是因為,伴隨偶像的“養成”通常是一個很長的過程,例如SNH48的總選舉一年一次,這也就意味著在這一年的時間里粉絲需要不斷地給予“養成系”偶像應援和支持,以確保偶像在這一年的時間里可以得到更優質的資源、更多的曝光機會。其次,女性大學生相較于男性大學生更加感性。女性容易對“養成系”偶像傾注更多的情感,愿意為“養成系”偶像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
2.“養成系”偶像崇拜理性與感性并存
一方面,大學生粉絲對“養成系”偶像有明確的要求,偶像的行為需要符合粉絲的預設和規劃,否則粉絲就會果斷拋棄此偶像甚至由崇拜轉為厭惡,這充分體現了“養成系”偶像崇拜的理性一面。另一方面,大學生粉絲愿意為偶像的“養成”不遺余力地投入時間、金錢與情感,將“養成系”偶像的出道和獲取資源當作自己不可推卸的責任。這種自愿為他人的成長買單的行為也體現了“養成系”偶像崇拜感性的一面。
3.“養成系”偶像崇拜的過程伴隨經濟行為
“養成系”偶像的選擇、出道、資源獲取都與粉絲的支持密不可分,其中應援、打榜、投票等都需要粉絲消費。《創造101》總決賽選手孟美岐的粉絲應援被稱為“最強”應援,包括決賽場地外圍的廣告牌、應援屏幕、通道海報、20塊大樓橫幅、1000條手幅,場地內部的兩面花墻、20個花籃均由粉絲出資。參加偶像的握手會、簽名會、演唱會等都需要投入不少的費用,而且很多粉絲會持續地參與“養成系”偶像的活動。據報道,孟美岐粉絲公開集資超過1200萬元,《創造101》整體粉絲公開集資達4453萬元。
1.自我意識的覺醒和移情
傳統意義上偶像崇拜的模式是粉絲追隨偶像,粉絲對偶像發展的規劃產生的影響較小。崇拜“養成系”偶像情況則恰好相反,偶像的發展由粉絲來決定。粉絲的支持度和購買力是“養成系”偶像得以發展的根本動力,而最有條件為“養成系”偶像投入金錢與時間的正是大學生群體。他們要求“養成系”偶像的發展道路符合他們的預期,認為自己對“養成系偶像”的發展選擇具有完全的決定權。
沈嫣認為,偶像崇拜是青年學生普遍經歷的一種特殊社會心理狀態,是青少年時期過渡性的心理現象,為成長階段的青少年提供情感寄托與精神慰藉。①大學生群體對成功和社會認同充滿渴望,而“養成系”偶像從普通的素人或練習生到組成團體并出道只需要幾個月的時間。對于大學生群體而言,“養成系”偶像的成長過程正是走向成功、走向社會認同的過程。大學生群體將自身的追求移情到“養成系”偶像崇拜之中,以獲取成就感和滿足感。
2.粉絲經濟的推動
“養成系”偶像隨著日本女子組合AKB48的誕生而被廣泛熟知,當時日本經濟發展停滯不前,國民收入下降,消費水平和個人欲望越來越低。在這樣的情況下,符合粉絲喜好的“養成系”偶像成為人們寄托情感的載體,日本的“養成系”偶像市場迅速發展。
“養成系”偶像崇拜現象的背后是強大的資本運作。以《偶像練習生》為例,坤音娛樂因為“坤音四子”在《偶像練習生》中的表現完成pre-A輪融資,公司估計超過3億。《偶像練習生》播出期間,愛奇藝平臺付費會員增加1000萬,第一季度會員收費業務收入為21億美金,同比增長67%,參與投資的農夫山泉維他命水銷售量激增500倍。
巨大的經濟利益促使各大經濟娛樂公司開始布局“養成系”偶像市場。“養成系”偶像的培養是偶像娛樂與粉絲消費之間產業化的表現,而大學生群體年輕時尚、追求夢想、購買能力強,是被市場所瞄準的龐大的消費群體。
3.網絡信息的充斥
網絡媒介現已融入當代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媒介接觸行為每天都在發生。關于“養成系”偶像的信息充斥著大學生群體經常使用的社交平臺。養成過程通過網絡完全展現在大學生群體面前,網絡媒體通常作為偶像常用的宣傳渠道,發布的基本都是正面信息,容易吸引大學生群體的關注。另一方面,相關“養成系”偶像的詞條經常出現在微博熱搜榜的前列,讓大學生不可避免地認知“養成系”偶像的存在。大學生通過反復接觸到有關“養成系”偶像的信息,形成對其重要性、知名度的認知。大學生群體對當下熱門的“養成系”偶像的崇拜產生從眾心理。
1.價值觀的投射與自我養成
“投射”的概念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他認為“投射是從別人身上發現自己的情感、想法或愿望的心理保護機制”。②弗茨認為:“投射是指在他人身上所看到的行為的獨特性和行為方式的傾向性,我們自己同樣表現出這些獨特性和行為方式,是指我們把自身的某些潛意識的東西不自覺地轉移到一個外部物體上去。”③
當代大學生對“養成系”偶像的崇拜實質上是自身價值觀的投射,實際上他們崇拜的是偶像身上所散發出的積極向上、不斷進步的精神和最終取得成功的結果。大學生群體所看到的“養成系”偶像的精神,正是大學生自身的價值觀念。大學生所崇拜的“養成系”偶像的類型往往反映出自身的價值取向,偶像崇拜的過程恰好是大學生群體的自我養成過程。在偶像的“養成”過程中,大學生粉絲群體與偶像互動頻繁且歷時較長,這不僅是大學生粉絲群體伴隨偶像的成長,也是偶像伴隨大學生粉絲群體的成長。
2.通過故事消費“夢想”
參與“養成系”偶像的成長過程需要消費時間、精力、金錢,大學生群體崇拜“養成系”偶像實質上是通過偶像的個人故事消費他們的夢想。由于粉絲群體自身的夢想很難實現,無數大學生粉絲感動于“養成系”偶像的夢想,通過自己的付出幫助偶像走向實現夢想的道路。“養成系”偶像大多是一群有夢想的年輕人,他們被大學生群體看作是自己所屬群體的一員。大學生崇拜“養成系”偶像是因為被夢想的力量所吸引,他們渴望獲得實現夢想的成就感。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當代大學生對“養成系”偶像的崇拜是一種符號消費。將大學生粉絲群體與“養成系”偶像鏈接在一起的是一種契約精神。粉絲投入大量金錢和精力來幫助“養成系”偶像實現夢想,作為回報,“養成系”偶像需要滿足粉絲對他們的構想。例如粉絲對TFboys的喜愛和崇拜是源于喜歡他們有活力的男孩形象定位,一旦他們開始轉型,擺脫這樣的定位走演技派路線或者型男路線,那么粉絲會將其視為一種背叛。這也解釋了鹿晗在宣布戀情之后引來了大批原本支持他的粉絲的謾罵。
3.建立擬態親密關系
“養成系”偶像的成長過程一直有粉絲的參與,“養成系”偶像與粉絲之間的關系比普通偶像與粉絲之間的關系更加親密。有關親密關系的定義中,“關懷”“信任”“理解”“互動”“承諾”等因素最被認可。④所謂擬態親密關系是指依托互聯網技術建立的虛擬的親密關系。這種親密關系并不是一對一的私密情感,而是一對多和多對多的群體情感。這種擬態的親密關系是單向的,即粉絲群體對“養成系”偶像的親密度遠高于偶像對粉絲的親密度,粉絲群體會關心、干預“養成系”偶像的戀愛、衣食住行等私密行為。
大學階段是人社會化的重要階段,而偶像崇拜是青年階段的一種普遍現象。偶像對于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和個人的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養成系”偶像由于與大學生粉絲互動頻繁,容易引起大學生粉絲的共情心理,對大學生的影響比普通偶像更為直接。筆者曾通過問卷的形式對浙江傳媒學院300名本科生發放網絡問卷,數據顯示31%的大學生表示崇拜“養成系”偶像會讓他們的心情變好;29%的大學生表示偶像會影響他們的生活態度;17%的大學生表示偶像會影響他們的價值觀念;14%的大學生表示偶像會影響他們的為人處世。
這些影響不僅取決于“養成系”偶像的行為,還取決于大學生群體對于偶像行為的解讀。例如《創造101》中頗有爭議的楊超越,有的大學生認為她出生于農村,一直很勤奮刻苦,是一個正面的榜樣形象;而另一些認為她沒有能力,全靠好運氣,甚至還炒作出了“錦鯉體質”,是在鼓吹不努力卻想要收獲成功。因此,大眾媒體、學校及家長應該對大學生崇拜“養成系”偶像的現象加以積極引導,鼓勵大學生群體不斷努力,敢于追夢。
“養成系”偶像低齡化現象對大學生群體產生影響。從《偶像練習生》中出道的組合nine percent中的人氣成員Justin年僅16歲。低齡化的偶像由于自身的年齡尚小、經驗不足,在一些價值取向上很難為大學生群體樹立榜樣。低齡化趨勢和“養成系”明星的名利雙收會使大學生對在校讀書產生一定的誤解,他們可能會低估學習文化知識的重要性。“養成系”偶像低齡化對偶像本人、大學生粉絲群體以及社會風氣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
“養成系”偶像多為消費型偶像,過度癡迷不僅會耗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也容易引起大學生群體對金錢的盲目追逐。20%的受訪大學生表示崇拜“養成系”偶像的原因是外表出眾,過度重視外表而忽視偶像的內在會使大學生群體愛好膚淺。當代大學生“養成系”偶像崇拜現象是大學生處于過渡期尋找精神寄托與當下粉絲經濟結合的產物,應該引起大眾媒體、高校、家長及大學生自身的重視。大眾媒體應該注重塑造精神偶像,為大學生群體樹立精神榜樣;高校應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大學生群體采用正確的方式表達對偶像的崇拜;家長應重視與大學生的日常溝通交流,給予大學生一個情感交流和宣泄的出口;大學生自身要通過自我反省的方式進行自我引導。只有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才能發揮“養成系”偶像崇拜的積極影響,降低其負面影響。當代大學生終有步入社會、思想成熟的一天,那時候他們將不再迷戀“養成系”偶像,而是更加關注自己的成長,把精力投入到對現實事業的追求中。
注釋:
①沈嫣.大學生多元偶像崇拜與基本價值觀成長的耦合研究[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5(7).
②Sigmuncl Freud.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Psychoanalysis[M].New York:Boni and Liveright,1920.
③楊紹剛.精神的追求:神秘的榮格[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
④齊海靜,蔡穎.親密關系綜述[J].社會心理科學,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