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春一
韓流文化的傳播廣受中國大眾的喜愛與歡迎,是本土文化與西方文化互相融合后的產物,其中包括流行音樂、影視作品、化妝服飾等,順應著年輕一代的審美和需求,是一種存在著消費、審美理念等多維度的青年文化。韓流文化自1993年開始進入中國,熱度不減并持續至今,近幾年來韓國逐漸生產出更多的新型影視作品,較為突出的是韓綜加入韓流文化的熱潮中。其中《Produce101》系列節目就成為收視范圍廣、影響力大的綜藝之一。該節目召集101 位練習生,通過導師訓練、舞臺考核、暫時淘汰、大眾評選等環節,最終選出心儀的11 位練習生出道,是一檔培養藝人成長類的節目。新穎的選秀模式、抓人眼球的節目制作以及追星的熱潮,讓《Produce101》系列節目成為我國青年人觀看綜藝的首選。
首先,由于較快的生活節奏和學習任務過重,青年人在選擇媒介接觸時,更傾向于娛樂性強、可以緩解心理壓力和宣泄情緒的趣味性事物。其次,節目迎合青年人的需求。節目中展示給觀眾練習生的日常,比如導師針對不同類型的練習生給予不同的指導,教會他們如何唱歌跳舞,在舞臺上展示自己的魅力,通過私下練習過程中和隊友的互動互助,共同完成一場觀賞性極高的表演,符合青年人的娛樂喜好。最后,節目中從素人到明星的轉換制造了較強的娛樂性。該節目作為一種邊緣文化的傳播,使受眾在了解韓國娛樂產業運行模式的同時,還可以在娛樂消遣中暫時忘記現實的煩惱,滿足自己對于素人在出道前是通過什么樣的訓練和包裝最后成為明星的好奇心。
韓綜精良的制作吸引了大批觀眾。第一,悠閑愉悅的節目氛圍為受眾提供良好的觀看體驗,可以遠離現實的壓力,進入一個虛擬的場景中。《Produce》系列向觀眾創造的場景,是101 位練習生成為明星需要通過受眾進行網絡投票,決定他們能否在比賽中取得出道的名額。第二,回憶片段剪輯、字幕特效及戲劇性的音樂豐富了節目效果。每一輪訓練過程中,導師會對練習結果進行點評,剪輯時把練習生練習時遇到的困難以及小組合作時互相磨合溝通的場面展現出來,在適當的時候加入動畫特效或音樂來增強娛樂性。比如某位練習生向導師展示唱歌或舞蹈后等待評價時,后期會延長畫面時間加入略顯緊張的音樂特效,觀眾就會看到忐忑不安的練習生和不知道會給出什么樣評價的導師,增強了這一刻畫面的戲劇性,讓觀眾的心情也隨之起伏。最后,投票環節增強受眾沉浸式觀看體驗。比如投票過程中,其中一個環節是為練習生解鎖禮物,投票達到相應的數字后,練習生會通過官方賬號錄制視頻,向粉絲認證禮物表達感謝,讓受眾完全沉浸在節目的樂趣之中。
使用與滿足理論是把受眾成員看作有特定需求的個人,把他們的媒介接觸活動看作基于特定的需求動機來使用媒介,從而使這些需求得到滿足的過程。
社會因素:在環境監測下把握娛樂信息。近年來由于韓流掀起的追星熱潮越來越猛,《Produce101》系列節目綜藝的出現更是讓大批的青年人群加入了追星一族。在這樣的現況下韓流文化創造出的產物也新奇多變,比如追星用語、網絡流行詞匯等,讓追星群體直接獲得了與自己生活日常相關的信息。并且除追星群體外的普通大眾接觸了這類文化后,也能夠間接地了解近期出現的新鮮事物,使節目擴大了超越節目內容本身的影響力,“不看韓綜的人都有可能知道韓綜”已成為常態。盡管如此,韓綜的忠實粉絲依然是關注韓綜內容并處在韓綜傳播環境中的那些相對“固定”的粉絲,邊緣文化的影響力也只對這些“固定”粉絲起作用。對于其他知道而不關注韓綜的普通大眾來說,得到確切的新聞、信息和娛樂的渠道,依舊是尋找主流節目或收獲大眾青睞的主流綜藝,這就形成了一個較為包容的韓綜娛樂媒介的傳播環境。
心理因素:養成類節目滿足獵奇的心理。受眾在接受信息時,對于有趣或少有接觸的事件,會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這種心理要被滿足,需要傳播方在信息中充分表現出趣味性或獵奇性,而該節目能夠表現出以上兩點的就在于:第一,它是一檔“養成類”綜藝,所謂“養成類”模式就是:練習生用粉絲投票選拔的方式比賽出道,在訓練過程中提升自己的實力,粉絲則為其應援陪伴成長,雙方都在一定的條件下滿足了自己的需求。這種明星與粉絲彼此需要陪伴的情感得到長時間的維持就變成了“養成”的過程。這樣新奇的綜藝類型在此之前從未出現過,充分滿足了受眾對于該綜藝的好奇心或獵奇心理。第二,大眾以往對于明星的認知里,都是經過經紀公司包裝好后直接出現在大眾面前。但這檔綜藝改變了這一模式,除舞臺表演外,大量的畫面都是在向受眾展示每位練習生在表演之前的準備過程,如接受導師專業的訓練、學習熟練面對鏡頭等,讓受眾全方位地了解素人如何被培養成明星,同時練習生與受眾新型的交互行為也在不斷提升綜藝的趣味性。
打造深受受眾喜愛的綜藝,一般從受眾的需求動機來考慮。比如解除疲勞,獲得休息的休憩動機;通過綜藝輕松有趣的氛圍,轉移日常生活煩惱的逃避動機;觀看綜藝和其他受眾產生話題,活躍社會生活的社交動機。其中最為典型的是休憩動機。高強度、快節奏的生活給現代人帶來各種壓力,娛樂節目的目的就是為了娛樂受眾、消除疲勞,使受眾從中獲得休憩的心理滿足感。對于選擇觀看該節目的受眾來說,個人生活不如意或承受壓力時,通過綜藝制作組剪輯的節目,展現他人為工作努力以及溫馨生活的片段來激勵自己并釋放壓力。
1.觀看綜藝時典型的交互行為。以往制作組完成一期節目制作以及最后發布的過程中,受眾僅僅作為觀眾而存在,觀看節目后也只是用微博、微信來進行信息反饋。而該節目在環節中加入了與受眾交流互動的板塊。每一場的舞臺評價會在舞臺場地抽取粉絲進入現場觀看,通過和練習生的近距離接觸進行互動,制作組也會在剪輯節目時放入觀眾的觀看反應。這種形式讓偶像和粉絲們的關系打破了以往單向的“追逐”,大大提升了雙方的交互性。
2.觀看節目后的投票評論行為。官方賬號上偶爾會向受眾分享練習生的自拍、文字日記等來表達自己接受投票支持的感謝,受眾則在官方賬號下評論轉發,用不是一對一而是一對多的互動方式,不僅給受眾帶來了被認可和被需要的滿足感,并且能讓共同觀看該節目的受眾再次進行交流互動,在使用中滿足了交友的需求。
韓流的時尚文化、消費文化和娛樂文化讓青年人群更容易接受和追捧,支持明星的活動進行消費,明星的時尚穿著和物質生活的場景,都會導致青年人群的學習模仿,選擇接收韓流相關的信息時,社會價值觀就會偏向于世俗化和功利化,更多關注自身的需要,物質至上的消費主義心理和享樂心理同時產生,從而忽視了個體內在的培養。
任何一種文化的出現都在順應時代的發展,韓流文化對于我國的青少年來說,是一種多元化的文化形式,具有主流文化沒有的活力性和新概念,內容的豐富讓接受該文化的人充滿新鮮感和好奇心,同時也對傳統文化和主流文化造成了一定的沖擊。但長時間關注此類邊緣文化,青年人群的三觀將逐漸呈現非主流化的趨勢,生活上虛度時間,學業上不受重視,最重要的會影響青少年對主流文化的認可,對社會和國家帶來潛在的負面影響,從而導致培養的主流人才減少,主流文化傳承較為困難。
基于使用與滿足理論對青年人群觀看韓綜進行分析,能夠得出熱播韓國綜藝滿足受眾對節目的媒介期待,綜藝優良的制作和有趣的環節設計吸引受眾參與其中,但這也讓受眾過度沉浸,尤其是青年人群越來越關注韓綜帶來的邊緣文化。在中國,這種綜藝傳播過程中依然存在諸多問題。建議韓綜在未來的傳播中能夠帶給受眾積極的影響,引導青年人群形成正確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