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 莉
“看文先看題”“題好文一半”,對一檔電視新聞欄目來說,則是看片先看“提”、“提”好片一半,這個“提”就是內容提要。由于電視線性播出的特點,提要的提前提示能否提神、提味、提質,是提領、提引觀眾往下看的重要因素。雖然新聞重在內容,但中規中矩、平淡寡味的提要無疑讓人提不起興趣,也會可惜了好的內容。新聞提要被稱為“提要題”,它如同新聞的標題一樣,是新聞的“眼睛”,新聞欄目要“吸睛”首先得擦亮自己的“眼睛”,尤其是全媒體傳播的刷屏時代,應對碎片化、淺收視、頻換臺的越來越挑剔觀眾,如何“為伊消得人憔悴”來為新聞畫龍點睛呢?關鍵要在“提”字上做好文章。
目前提要存在著簡訊化、工作化、空洞化、陳舊化的現象,改文風、增腦力是當務之急,讓提要亮起來、活起來、鮮起來、新起來。
(一)去工作化,增強接近性。提要不是黑板報、宣傳單,不能變成文件宣講、工作總結、八股文章,而是要只選取新聞中最有新聞價值的部分,以專業眼光、工匠精神、鮮活語言加以呈現。方法有以下幾種:一是劃重點,找出觀眾最關心、新聞最亮眼的信息。比如:藍天工程——藍天不再靜等老天刮大風,我市刮起強勁的降霾之風,從控車、控煤、控塵、控工業污染四方面減少霾源(諧音“埋怨”),改善空氣顏值,提升城市氣質。二是蹭熱點,善借熱點、熱詞,搶占觀眾注意力風口。“投資不過山海關”是東北的一大痛點,有一條關于改善營商環境的提要就是“親清育沃土,山海關不住,上半年全市平均每天引進內資3 億元”。三是搶落點,多從民生角度著眼,讓觀眾覺得信息有用。一方面要善于從簡訊中提取服務信息,尤其是天氣、交通、新政等與百姓密切相關的資訊;另一方面要把硬新聞變軟,變疏遠為貼近。例一:扇貝增添新品種——愛吃扇貝的市民有新口福,一種來自北美的扇貝在本地人工育苗成功,即將開始大規模養殖;例二:大道夏天種大樹——今夏走在大街不會再那么曬,新栽上萬棵大樹為你送蔭涼。
(二)去抽象化,增強鮮活度。提要少不了概括、概念、數據、術語,但不應過于抽象或專業,讓人敬而遠之,因為越抽象只會越疏遠,只有越具體才會越生動。例一(概括):構筑立體交通網——地面、高架、地下、海底大干快上,干道、支道、軌道、隧道連線成網,城市道路越來越寬廣,越來越通暢。例二(概念):農村環境連片整治——曾經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如今小橋流水人家、山清水秀美如畫,農村環境整治“整”出美麗鄉村。例三(數據):全年新增注冊企業8 萬多家,吸引內資1100 億元、外資550 億美元——平均每天誕生200 多個老板,吸引內資兩億元、外資1.5 億美元,改善營商環境進行曲震響大連高質量發展集結號。例四(術語):精準國際化戰略——四家研發中心設到歐美,一半一線工人開上轎車。某企業在國內市場低迷時,依靠國際化戰略實現“東方不亮西方亮”。
(三)去平淡化,增強感染力。提要要讓人印象深刻,甚至為之一振、余音繞梁,自然不能平淡寡味、四平八穩,而必須別出心裁、深推細敲,力爭語不驚人誓不休。例一(別出心裁):今年全市調減玉米種植面積20 萬畝——再見,玉米!你好,果菜!今年全市調減大田種植面積20 萬畝。例二(語出驚人):云計算助推企業轉型升級——天空飄來一朵“華為云”,為企業轉型升級帶來“及時雨”。
(四)去陳舊化,增強時代感。經過多年“走轉改”,新聞文風已大為改觀,但積習難除、惡習難改,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需要堅持不懈、久久為功,因為新聞貴在“新”,不僅事例要新、觀念要新,語言也要新,為此,要善用流行語言和群眾語言,特別是網絡語言,盡管是“網民已過河,我們還在摸石頭”,但只要不是粗鄙生僻或明令禁止的詞,如果精致匹配,都可以嘗試著使用。例一(老話新說):高新區向更“高”更“新”發展,呈現新氣象,高新技術產業不斷長出“小鮮肉”,邁向“高大上”。例二(新事新說):用“健對鍵”減少“面對面”“,智慧城市”建設讓城市長智慧,更讓百姓得實惠。
孫玉勝的《十年,改變從語態開始》在電視新聞界影響深遠,其倡導的平民語態至今仍是業界的導向,這種語態可以簡單概括為:官媒不打官腔,輕快而不輕浮。對提要來說,以下幾種語態別具一格、極有韻味。
(一)幽默。恰當的風趣幽默與新聞的莊重嚴謹并不矛盾,關鍵是要自然貼切。方式一:圍繞關鍵詞闡釋或引申。例一:引入專業隊,告別“野路子”,讓野廣告不再任性“撒野”。方式二:取字詞諧音。例二:科學種田,越種越甜。方式三:善用順口溜。例三:老鄉遇電商,收入躥一躥。方式四:正反對比。例四:尾氣污染,前端防治。方式五:巧用網絡語言。例五:市民“小目標”,整改大方向,上下齊點贊。方式六:說好“俗話”。例六:供暖期溫暖與藍天兼得,這個可以有!
(二)親和。濃情時刻,尤其是春節等重要節假日,語態不能過于生硬冷峻,而應輕快活潑,特別需要親和親民的柔軟表達方式,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在這方面為業界樹立了標桿,也被業界廣泛效仿,除連續多年主播拱手拜年,提要也特別親切溫馨。如2014年除夕的提要開場語是:“今天是大年三十,我們給您拜年了!過去一年《新聞聯播》時刻牽掛您的生活,除夕這一刻,《新聞聯播》真誠祝福您的團圓,我們備好了一桌豐盛的年夜飯陪您一起過除夕。”
(三)強硬。對不良現象、不正之風等堅決說不,對好人好事、新事新風等堅決力挺,也是媒體應有的態度,態度強硬方顯立場堅定、旗幟鮮明。例一:制售假劣農資,嚴打!校園欺凌,住手!例二:春節餐桌,得盛宴不剩!
(四)懸疑。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有個名牌欄目叫《追問新聞》,其提要全是提問。提要之所以采用提問方式,是因為懸疑吸人眼球,能讓人產生猜想,看個究竟,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啟發性和趣味性,只要問的是公眾關切、時下關注的熱點難點,都會有好效果。例一:本市高校畢業生去哪了?調查顯示:留在本市最多。例二:“走出去”,如何兩難變兩全?例三:互聯網金融,是風口還是刀口?
(五)叫賣。叫賣是為引人注目,賣什么吆喝什么。精心制作出的新聞當然需要引起觀眾注意,只要掌握好分寸,也會取得較好效果。例一:金點子,一千萬,有本事到自貿區來拿!例二:市長喊官員經常上網看看!
提要之“提”,重在提質,那些朗朗上口、回味悠長的名言警句式“金句”,是“眾里尋他千百度”的稀缺品,是快閃秒殺的吸睛術,會將提要提升到一個新境界,這既需要苦思冥想去總結提煉,也需要注重平常積累、積極學習借鑒。
(一)原文引用式。古今中外的詩詞歌賦、經史子集、名言警句、俗話俚語等浩如煙海,將其恰當地引入提要中,會讓提要增色不少。當前要積極和善于引用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以及箴言、用典,這既是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具體體現,也是提升新聞高度、提要精度、語言親和度的有效方法。例一“:我們都在努力奔跑,我們都是追夢人”,《新春走基層》,走近節日堅守崗位的追夢人。例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土門子村從大連最窮變為“中國最美”,走上“綠富美”發展新路。
(二)學習借鑒式。借鑒他人“金句”,加以改造,為我所用。這些“金句”可以出自名人名言、群眾語言,也可以來自報刊雜志、網絡語言,其中尤以群眾語言和網絡語言最為生動鮮活、逼真傳神、時尚有趣,運用得當會產生點石成金的效果。例一(群眾語言):千條成條,不落實就是白條,各地落實市委全會精神奉行“三十六計,干為上”。例二(網絡語言):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說走咱就走!年輕人流行自由行。
(三)自主創新式。自創“金句”,是對提要編寫者文化底蘊、學習思考的最大考驗,也是提要編寫的最高境界,正因為難度大,所以才顯水平、見真章,但只要敢闖敢試,努力體現時代高度、思想深度、情感溫度和語言親和度,也會收獲“無限風光在險峰”的喜悅。例一(時代高度):用含綠量、含新量支撐增長含金量,去年全市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例二(思想深度):滿城好聲音,卻無好歌曲,市音協重金支持原創。例三(情感溫度):快遞真快!如何更好?各快遞公司出實招。例四(語言親和度):修得了電表,玩得轉電腦,《愛國情奮斗者》講述大連工匠那馥,看這位高級技師兼高級工程師究竟高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