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滕魯陽
科技傳播是一部分社會成員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借助特定的媒體,向另一部分社會成員傳遞關于科學技術的知識、思想、精神、方法等方面的信息,并期待收到實現科學技術的推廣與擴散的預期效果的社會活動①。新媒體時代,新技術給各種傳播活動插上了靈活的翅膀,科技傳播也出現了新樣態,其中,科技測評以傳播者獨特的個人視角切入,通常以短視頻為載體帶領受眾體驗新鮮科技產品,在時效性和接近性上相較之前都有很大進步。
2018年以來,數碼視頻自媒體“老師好我叫何同學”強勢走紅,其關于蘋果新產品和5G 新技術的測評視頻在Bilibili網站和新浪微博上贏得了眾多點擊量和閱讀量??萍紲y評是一項傳播活動,可以用傳播學的知識去理解和消化。
科技的發展催生了新事物,這些新事物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對于大多數網友來說,在第一時間很難親身體驗?!?G”是個熱詞,也是人們渴望第一時間體驗的新事物。在這樣的大前提下,找尋新鮮感成為了網友接觸測評節目的初衷。一些科技測評極力營造出一種在場感,通過對高科技的先導性的挖掘探索,代替屏幕前的觀眾,滿足了觀眾“嘗鮮”的需求。
需求來源于經濟學領域,指的是人們產生了購買某物的欲望,并且也有承擔的能力。需要和需求最大的區別就在于需求是指人們在欲望驅動下的一種有條件的、可行的,又是最優的選擇,這種選擇使欲望達到有限的最大滿足,即人們總是選擇能負擔的最佳物品②。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在《人類激勵理論》中提出了人的“需求層次理論”。他根據人在價值體系中的不同需要,將人的需求分為生理、安全、社會、尊重、自我實現五個層次。@老師我叫何同學的測評視頻既豐富了觀眾的眼界,給予他們日常談資,實現了人的社會需求,與此同時,還鼓舞著廣大網友去購買、去親歷新鮮事物,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觀眾社會認同和自我提高的需求。這也進一步印證了威廉·斯蒂芬提出的“大眾傳播最美妙的地方,在于它允許閱者沉浸于主觀性游戲之中”③的說法。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偷窺欲是人的天性和本能,當心中的欲望延伸到屏幕前的視聽符號上來時,借助影像認知的刺激體驗,能夠嘗到滿足的滋味。人們偏愛測評類視頻的部分原因也在于此。舉例來說,除了特定粉絲,多數人無法在第一時間接觸蘋果新一代iPad,但也有人對新事物持觀望態度。這時候,產品體驗官的使用感受便成為人們購買與否的關鍵。因此,一種特殊的“窺視欲”便生成了。這是天性使然,更是帶有一定目的性的觀察和閱覽。對于傳播者來說,靈活把握人們的“窺視欲”十分重要。
博主@ 老師我叫何同學多以vlog 的形式展開測評,是一種“全景展示”,也更注重個人意見的訴說。而人們在觀看時,會把拍攝設備當作眼睛,透過屏幕不難發現,其中大量的鏡頭像是在敘事,描述著傳播者主觀的感受,人們在窺探時也得到了相應的滿足,進一步鞏固了粉絲黏性。
我們正處在知識社會,“當代社會可被描繪成某種知識社會,這種社會以科學知識向其一切生活領域的滲透為基礎”④。富有知識內容的科技傳播被寄予厚望,通過相關的媒介,讓知識不斷擴散,來到世界的各個角落,也提高了人們的科學文化水平。從這個角度來說,科技傳播應當以難以察覺的、渾然天成的形式融入人們的生活,讓人在“潤物細無聲”中接受知識的洗禮。短視頻,特別是vlog 是看不見摸不著,卻收效明顯的最佳載體。一方面,移動端成為時代的主流。第42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7.88 億,網民通過手機接入互聯網的比例高達98.3%。手機觀看視頻是多數人的選擇。另一方面,@老師好我叫何同學的測評對象通常是新穎的、前沿的科技產品,關注這些新產品的多為年輕人,他們對時髦的新形式十分追求和向往。博主@老師好我叫何同學出生于1999年,他采取青年用戶喜聞樂見的形式——vlog,把每一期的測評內容控制在了10 分鐘以內,個人視角切入,引發共情切出。因此,他也被稱為vlogger。
在巴赫金的狂歡理論中,人們擺脫了傳統觀念的束縛。在當下的新媒體時代里,以往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被打破了,狂歡透過網絡信號滲入了生活的每個角落。博主@老師好我叫何同學一共制作了21 個數碼測評視頻,產品涵蓋iPad、iphone 5C、錘子T1 等,其在Bilibili 網站播放量最高的視頻《每天只看半小時手機,堅持一周后我有哪些變化?》播放量達113 萬。他自成系統的鏡頭轉接讓視頻風格自成一派,注重自然的轉場,講究虛實結合。比如,在AirPods 測評視頻的開頭,AirPods 與iPhone 交替出現,AirPods 不停地滾動,手機里的音量鍵、logo 聲不停地跳出來的場面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人們的注意力和興奮點被博主抓住,形成了“哇,這視頻剪得賊累,求轉發”的口頭禪和注重鏡頭運用的固定習慣,富有特色,讓人過目不忘。這樣特色鮮明、不落俗套的短視頻也讓該博主持續獲得用戶的高度關注。
互聯網包羅萬象,能夠容納海量信息,也給科技測評視頻提供了自由展示的舞臺。但互聯網信息往往更新換代很快,層出不窮的新產品也將淘汰過時的產品。在這樣一個快節奏的時代里,吸引受眾的持續注意力還需要優質豐富的內容。博主@老師好我叫何同學是北京郵電大學通信工程專業的學生,高科技產品與其專業相關,自然受到他的關注。作為數字視頻自媒體,他將所知所聞化為人們通俗易懂的大白話,主要通過以下兩種方式。
毋庸置疑的是,衡量科技傳播實效的一條重要指標是“可讀性”,要想吸引更多的粉絲關注,那么必須要讓其先能看得懂。西方流行的“艮寧公式”也強調了句子形式(單句或復句)、迷霧系數(詞匯的晦澀程度)和人情味三個方面共同影響著可讀性的高低。前兩者可以歸到語法層面,最后一條是觀念層面,即強調新聞報道中有關人的活動與情感因素,將人情味列為重要標尺。博主@老師好我叫何同學充分考慮到了人的屬性。無論是新產品還是5G 技術,都是為了人的更好生活而服務的。傳播者從選題開始便貼近人們的生活,也只有真正與多數人接軌,了解人們所思所想,關心人的發展進步,關心人與社會的關系,才能拍出好作品。
既然科技測評是科技傳播的重要一環,那么就要充分考慮傳播知識和服務受眾。實現二者的重要方法是要點出測評者的真實體驗感受,這也是檢驗科技測評質量的關鍵要素。議論是極其重要的,一方面能夠幫助受眾理解視頻內容,另一方面也能起到升華拔高的作用,深化了個人IP的內涵。@老師好我叫何同學在《有多快?5G 在日常使用時的真實體驗》視頻的最后道出了發人深省的一番話:“人對未來的預測,都跳脫不出當下技術和思維的限制……速度,其實是5G 最無聊的應用?!痹摬┲髂軌蛱鲆曨l內容,站在一定的高度上看待技術變革與社會進步的辯證關系,引發其他人的深思,體現出了一定的思維水平。
作為北京郵電大學的大二學生,博主@老師好我叫何同學能夠在介紹專業知識的同時兼顧受眾理解的通俗性,以一種溫和的方式切入,把精妙的策劃、妥帖的文案、靈活的鏡頭轉接以及富有啟迪的思考呈現在大眾面前,通過鮮活展現新興科技產品的使用體驗,以一種“云參與”的形式滿足了廣大受眾的新鮮感和好奇心,同時也體現了測評者一定的思想站位。
注釋:
①趙嵐,劉家肇.科技傳播STS 模式初探[J].中國報業,2019(14):22-25.
②尹玉章.受眾參與大眾武術賽事的需求研究——基于“需求層次”理論的視角[J].武術研究,2019(02):19-21+38.
③柯澤,宗益樣.媒體只是受眾自我取悅的玩具——傳播的游戲理論及網絡語境下對傳媒業的啟示[J].新聞記者,2014(02):46-50.
④[加]尼科·斯特爾.知識社會[M].殷曉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