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希
四川省宜賓市長寧縣于2019年6月17日晚22:55分發生震源深度為16 千米的6.0 級地震,2.0 級以上余震多達68 次,成都、自貢、樂山等周邊城市,重慶、貴州、云南等相鄰省市均有較強的震感。此次宜賓長寧地震的發生與2008年汶川地震相距11年,11年的時間里,新聞媒體經歷了從傳統媒體到融媒體再到移動社交媒體的發展歷程,單一的新聞報道方式轉變為多媒體融合報道。作為典型的突發性自然災害報道,地震報道是與公眾生命財產安全密切相關的新聞實踐重要領域。本文通過對新聞時效性、新聞專業主義、社交媒體這三個方面對兩次地震相關的新聞報道進行對比分析,總結宜賓長寧地震的新聞報道呈現出的新特征,為突發性自然災害報道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四川省汶川縣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發生8.0級大地震。最早報道汶川地震的新聞是在地震發生24 分48 秒后。新華社第一時間通過網絡媒體發出地震發生在四川省內的通訊消息。接著新華社又陸續在3 分鐘內更新了地震具體地理位置和震級的相關消息。中央電視臺在當日下午15 點整緊急推出了“抗震救災,眾志成城”特別節目,直觀全面地向受眾報道災區情況和救援進展。中國地震局的數據監測和緊急趕往受災現場的新聞從業人員的報道是此次地震的主要消息來源。在移動網絡技術相對落后的環境下,受災地區及周邊出現不同程度的斷電斷網情況,受眾接收信息受阻,僅僅依靠廣播播報傳遞信息難以滿足受眾獲取災難信息的需求。
在汶川地震發生11年后的今天,科學技術蓬勃發展,為新聞報道添磚加瓦。如今突發性自然災害報道更多依靠的是人工智能技術。宜賓長寧地震發生后的首條消息是由地震信息播報機器人于2019年6月17日22 時58 分38秒自動生成的,這條標題為《四川宜賓市長寧縣附近發生5.8 級左右地震》的消息來源是“中國地震臺網”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時間是地震發生3 分鐘后。與傳統的新聞相比,這條地震消息不到100 字,由1 個大標題和63 個字符的段落組成,里面雖然沒有顯示震中地圖和地形圖,但是用文字清晰顯示了地震發生的時間和具體地理位置,結果來自地震臺網的自動測定。機器人自動生成這條信息僅用了38 秒,以最快的速度向受眾傳遞了地震相關的重要信息。幾乎與此同時,官博“中國地震臺網速報”也發布了宜賓長寧發生地震的消息。微博、微信雙管齊下,讓受眾在第一時間知曉地震相關信息,為逃災避險爭取了寶貴的黃金時間。
此次宜賓長寧地震的預警倒計時備受矚目,牢牢占據熱搜榜。地震預警是依據提前在可能發生地震區域安裝的地震傳感器發送的監測數據,在震源地還沒有波及到鄰近地區之前,用以秒計算的預警倒計時給群眾預留逃生時間,其主要原理是電波的速度比地震波快。此次大陸地震預警網根據與震源中心距離的監測數據,分別給宜賓市、樂山市提前了10 秒和43 秒的預警時間,給成都180 所學校和110 個社區提前了61 秒預警。科學研究表明,提前3秒預警人員損傷減少14%,提前20 秒人員損傷可以減少63%。由此可見地震預警在減少受災地區人員損傷層面上的巨大作用。地震預警倒計時是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的產物,為群眾爭分奪秒地逃災避險爭取了寶貴時間。
新聞專業主義理念興起于19世紀中后期的美國,基本觀點是新聞工作者要保持中立,堅持客觀、真實、全面、公正的原則報道新聞。假新聞、謠言通常在社會環境不穩定時期發生,因此災害發生的時候,也是謠言容易滋生的時候。當年汶川地震的新聞報道中,存在著較多的虛假新聞吸引閱讀量,違背了新聞專業主義的原則。如在汶川地震中,被困36 天靠啃煤土喝雨水創造生命奇跡的豬堅強走紅網絡,蹭豬堅強熱度的汶川地震豬堅強只剩兩條腿的假新聞甚囂塵上。事實上,豬堅強一直待在建川博物館。成都商報記者去現場拍下豬堅強完好無損的照片后才攻破這條假新聞。在地震災害新聞報道中,媒體需要以服務公眾為宗旨客觀真實地傳播災情信息。日本公共電視臺NHK 在2011年日本9級特大地震中客觀播報災難現場情況,積極承擔起媒體向受眾傳播準確真實地震信息的社會公共責任,以人為本,不以血腥畫面和遇難者遺體博取受眾眼球,體現了媒體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這也是NHK成為日本指定報道災難新聞法定機構的重要原因。
在宜賓長寧地震的報道中,新聞從業人員的專業主義有較明顯的提升。及時公開地跟蹤報道受災人數、地區、地震余震情況,播報民警救援情形,科普公共預警系統,傳播地震逃生自救的方法。針對外界質疑本次地震與大規模的人工頁巖氣開采的人類活動有關的傳聞,四川省地震局及時召開新聞發布會就宜賓地震情況進行說明。面對新聞媒體記者們的提問,四川省地震預報研究中心主任杜方表示,長寧縣的地理位置處于地震帶區域,未來可能還會出現地震活動,從監測地質數據來看屬于天然地震。杜方的說明攻破了外界關于過度開采引發地震的傳言,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會恐慌。媒體可以從新聞發布會這種權威機構入手,及時透明公開轉發權威信息,塑造媒體的公信力,各新聞媒體開辟辟謠專欄,粉碎謠言滋生的溫床。
社交媒體在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時期還未被廣泛提及和使用,無法發揮其作用。大多受災地區斷電斷網,給信息傳播帶去極大的困難,災民無法聯系上家人,地震信息無法及時獲取,謠言滋生,不安情緒蔓延,造成社會恐慌。當時媒體傳播地震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廣播,但是廣播媒介單向傳播模式的局限在于無法及時對受眾的疑問做出解答,缺乏有效的互動和反饋渠道,在社會情緒安撫方面存在著較大缺陷。相比于11年前的汶川地震,日益成熟的社交媒體成為宜賓長寧地震報道傳播的重要場域。
中國地震臺網通過官方微博、微信及時、精準、迅速地將地震消息傳遞給公眾,公眾通過社交媒體平臺直接轉發或者補充更新地震信息形成裂變式傳播,有效提高了災害性新聞報道的傳播速度,擴寬了傳播范圍。除此之外,公眾還可以通過發布朋友圈向家人朋友傳遞自己平安的信息,恐慌、不安、驚嚇、害怕等社會負面情緒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公眾在社交媒體上對公共事件的討論,形成群眾情緒共振的場域。如公眾討論形成的話題“地震時你想到的第一個人是誰?”引起公眾的情感共鳴。網友們將地震發生后發朋友圈的行為戲稱為“地震朋友圈”,可見社交媒體對地震信息傳播的影響力。社交媒體不但充當了地震信息的傳播者,社會情緒的穩定劑,而且還為新聞信息的生產提供了助力。用戶拍到的受災畫面成為新聞信息的素材,用戶生成的UGC 新聞內容也為地震報道作了重要補充。新聞記者、救援人員尚未到達災區現場時,受眾在現場拍攝的視頻、圖片就成了第一手信息。在融媒體時代,各大傳統主流媒體也越來越重視社交媒體的新聞生產與傳播能力。
2008年汶川地震的破壞力和影響力都是無可比擬的,但是從汶川地震到宜賓長寧地震的11年時間里,我們可以直觀地觀察到新聞媒體在突發性地震自然災害新聞報道中專業性的明顯提升。在宜賓長寧地震的新聞報道中,飛速發展的科學技術與人工智能是新聞媒體在突發性自然災害報道中的助推器,極大地提升了報道的時效性、準確度。受眾通過社交媒體的參與豐富了災難性新聞報道的信息來源與傳播渠道,也形成了受眾情感共鳴的新場域。新聞從業者本著追尋事實真相和客觀公正的報道原則提升了媒體的公信力,體現了服務公眾的宗旨,整體上提供了真實、實用的地震救援信息,災難預警有效地降低了人身財產安全損失,承擔起社會責任,為我國應對突發性自然災害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