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自鑒
信息技術的進步使得信息的傳播速度不斷提升,內容平臺的興起也催生出越來越多的觀點。在網絡平臺,非完全實名制使得網民有自由表達態度、意見的可能和向往,麥克風掌握在每個人的手上,且匿名制給了網民安全感,讓其有持續性發表意見的底氣。微博的評論和轉發機制使得人人都有通過傳播來成為大V的可能;微信公眾號的內容呈現平臺讓集團化、公司制的內容創業得以實現;抖音、快手等短視頻讓人們意識到生活中的每個人都可能擁有極大的影響力。輿論往往是由當下熱點事件催生出來的,事件又具有突發性和動態性,這使得輿論的走向變得難以預測。
當下風險社會場域中,技術的發展給人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成為給人們傳播不真實信息和不良信息的工具。在網絡公共空間,網民可以隨意發表觀點、評判事件。社會矛盾通過網絡空間被凸顯、放大、激化,使得網民們更加敏感。容錯率更高、發言風險更小的網絡公共空間成為網民宣泄情緒的場所。輿論在網民的情緒宣泄中得以升華,且帶有濃厚的主觀色彩。網絡公共空間成為輿情的發源地和安全區,因為覺得安全,網民開始隨意發言,隱藏的風險在一次又一次的輿論發酵后顯現出來。
社交媒體時代,人們的自我表達欲望強烈,表達手段豐富,微信公眾號、微博、今日頭條等平臺是他們的主陣地。伴隨著互聯網成長起來的這一代人,注意力是稀缺資源,大都已經習慣了快餐式的文化。表達意見和發表看法常常習慣于娛樂和戲謔,而非理性思考,看問題片面而簡單。碎片化閱讀使得人們思考問題片面而間斷,容易產生焦慮。短視頻的快速抓人眼球模式開始讓人們對于需要花費較長時間才能接受到的信息內容產生不耐煩的情緒。狂歡不停的網絡環境使得人們的這些情緒得以安放,于是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新聞下面都會有點贊量很高的評論,只要不是涉及過于嚴肅的話題的,都以調侃和戲謔為主,少見嚴肅討論問題的。戲謔和狂歡式表達可以給枯燥的生活調味,然而理性的思考和討論才是解決問題所迫切需要的。
智能手機的普及使得發布新聞不僅僅是掌握在專業媒體手上的專利,一個人,一個聯網的手機,完全可以做到隨時記錄隨時發布,人人都是自媒體。技術壁壘被打破,每個人都能在第一時間把信息發布到在社交平臺。受眾每天接觸到大量信息,長此以往,受眾會生成固定體系,以自己的判斷標準和習慣來選擇性接受意見,自動忽略和自己意見相左的觀點,形成信息繭房效應。再加上專業媒體層出不窮,競爭激烈,單個媒體的權威性減弱,不再一呼百應。媒體的話語權受到削減,可信度降低。這就導致媒體在引導輿論導向的過程中起不到及時、有效的作用,影響和引導受眾觀點的效果不佳。
輿情爆發是觀點集合所產生的現象,任何人都有可能通過傳播促使輿情爆發,輿情的爆發也不受時間限制,隨時隨地都有可能發生,一開始就一發不可收拾。就像新浪微博的熱搜榜一樣,24小時持續不斷地更新熱門話題。而媒體往往是在輿情爆發后才注意到的,所能做的只有對輿情的發生作出反應,對其做出預測的難度極高,且不是專業新聞媒體的職責范圍,就算預測到了也很難阻止輿情的發生。更有不法分子為吸引人注意,胡亂帶節奏,經常利用標題黨來發表誘導性評論,占領熱門評論區,利用不法手段買點贊數量,或者偽裝成某個明星名人,故意炒熱某個不合事實的觀點或評論,使得輿情向不好的方向發展。
信息發布者身份多樣,信息來源龐雜,得不到有效證實。大眾的素質并不高,在自己以往沒接觸過的領域往往容易被引導和利用。很多人被標題黨吸引,在沒有弄清內容真實性的情況下進行轉發,致使一些假消息不斷擴散,逐漸成為熱點話題,甚至會形成大的輿情事件,轉化為群體行動和集合行為。
后真相時代,新聞似乎成了快消品,對利益的普遍追求使得新聞生產的嚴肅性減弱。“事實”的地位嚴重下降,網絡輿論生態受到來自后真相的挑戰。在利益與真相的博弈中,新聞媒體理應堅守住真相的生命線,以事實作為唯一權威。一切調查圍繞真相開展,一切報道為了還原真相,一切結論依靠真相的佐證。力求在每一篇新聞報道中都追求事實,扭轉社會“后真相”的趨勢,引導受眾的價值觀,和受眾進行協商性交流,抵抗后真相的趨勢。
新聞工作者要時常警醒自己,做好情緒管理,在新聞報道中以客觀事實為標準,不被報道中的事件影響自己的判斷,不摻雜個人情感,做好對各種突發情況的應對準備,建立應急機制。在傳統媒體時代,新聞媒體是最有話語權的意見領袖,人們通過新聞媒體了解世界,而如今更應當如此。媒體應懷揣新聞理想,力求把事實的真相帶給受眾,讓更多的人重新拾起對專業新聞媒體的尊重。新聞媒體要對自己報道的內容負責,使自身名聲和實力都對得起意見領袖這一稱號。
全民記者時代,越來越多的專業記者失業。民間記者或許可以對一些市井新聞進行直觀的報道,但在面臨復雜的新聞時,普通民眾并不能完成調查采訪的專業任務。比如重慶公交車事件就經歷過幾次反轉,公眾在剛接觸一件未揭曉真相的突發事件時,往往會根據刻板印象對其進行主觀判斷。事件剛發生時,《新京報》的報道讓所有人把關注點都放到了駕駛紅色轎車的女性司機身上,一時間針對她的網絡暴力鋪天蓋地。然而在初步結果公布后,反轉出現了。《新京報》作為專業媒體,沒有調查清楚事實真相就斷言車禍是女司機的錯,這是專業性丟失的表現。要時刻保持專業性和嚴謹性,利用自己專業媒體的屬性,繼續強化自己的專業技能,完成普通人所不易做或不能做到的深度報道,重新承擔起調查記者的責任。
媒介融合使得傳媒行業中的各個媒體發揮聯動效應,在輿論發展的過程中互相為彼此發聲,增強專業媒體的話語權。當一個媒體發聲時,其它相關媒體要緊隨其后,對正確的報道進行轉發和證實,利用相互連接的媒體網絡擴大覆蓋面積,形成信任體系。要讓受眾獲取信息的方式從不專業的社交媒體轉移到專業媒體上來。要促進媒體間的合作,進行資源共享和共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