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花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29億,手機網民規模達8.17億,說明新聞客戶端和社交媒體成為融合產品主要的傳播地。融合新聞報道是媒介融合的產物,它以融合為特征,采用各種媒介形式和技術手段,豐富新聞報道的領域,創新新聞報道的形式。融合產品主要聚集于資訊類新聞客戶端和社交媒體等移動網絡設備,迎合用戶的碎片化時間。
內蒙古日報是內蒙古自治區內最權威的媒體之一,微信公眾號作為社交媒體主推的資訊報道渠道,這兩者的結合擁有一定的受眾基礎,有一定的輿論引導力和傳播效果,當然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本文以內蒙古日報微信公眾號為例,具體分析兩會的融合作品。
內蒙古日報社自進行媒介融合后,在“兩微一端”上持續發力,媒體影響力不斷提高。2019年關于兩會的報道,內容緊跟全國兩會報道的節奏,具有地區特色;以融合類報道、短視頻類報道、圖文類報道為主,形式新穎、多樣,緊吸受眾眼球;主題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為主,向經濟、民生、生態等各個方面發散輻射,既面面俱到,又重點突出;報道數量眾多,每天定時發布有價值的新聞,吸引固定受眾觀看。
時刻關注全國兩會動態進行做深度解析與后續性報道,成立多個專題、系列報道,以報道主題為單元介紹相關的歷史回顧、如今現狀、今后發展,以人民代表委員成立個人專題,記錄人民代表委員為百姓做的貢獻、現今取得的成效以及未來的展望,報道以小視角切入,內容詳實,既滿足用戶多樣的信息需求,也消解新媒體環境下用戶的信息焦慮感。
據不完全統計,內蒙古日報微信公眾號在全國兩會的報道中,融合產品占據總稿數的一半以上。融合產品針對篇幅較長的會議或講話內容進行精簡,梳理出邏輯線,找到一個小視角切入,最后形成文字、音頻、可視化的圖表或視頻形式的綜合性新聞產品。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保持加強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路子,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守護好祖國北疆這道亮麗風景線”。這是總書記對草原兒女的要求,也是內蒙古的重大責任。內蒙古日報微信公眾號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式解讀總書記的講話,如《在內蒙古團,習近平集中談了一件大事》從“四個一”、“四點新要求”、生態建設對我國的重要性三方面進行詳細分析。8日發布的頭條文章《內蒙古的重大責任》,閱讀量高達1.6萬次,報道以“責任”為主題,選題重大、立意高遠,以把內蒙古建成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為屏障,守護好祖國北疆這道亮麗的風景線為核心內容。該視頻素材非常豐富,剪輯流暢,畫面氣勢磅礴。
這期間以兩會報道為主,對于同一主題的新聞報道數量多,用戶的信息接受量趨于飽和,但一旦出現新鮮內容就會成為用戶新的“獵物”。內蒙古日報微信公眾號借助雷鋒日、婦女節、植樹節等節日“改頭換面”,使用戶有煥然一新的感覺。5日發布的《人大代表們分享的這段視頻,說的是他的故事……》,截止到5日下午13:30閱讀量已達1萬+,這篇報道切入點獨特,以“內蒙古代表團代表在駐地相互分享著這樣一個視頻”開頭,在雷鋒日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里,內蒙古博物院的講解員及志愿者團隊舉行了“弘揚雷鋒精神·唱響雷鋒歌曲”快閃活動,學生們、市民們主動參與到活動中,高唱《學習雷鋒好榜樣》,互動性和代入感強。
區內外聯合共同報道重要議題成為融合作品發展的一種趨勢,傳統媒體逐漸開設包括兩微一端等在內的多種新型媒介傳播終端,優化網站和客戶端內容報道,形成全媒體矩陣,全方位報道兩會。6日發布的融合產品《熱淚盈眶!這首歌,在5個自治區燃情唱響》,由五個自治區聯合制作,是內蒙古日報新的嘗試。此視頻全網點擊,多次傳播,閱讀量高達1.7萬,此報道成為兩會報道中當之無愧的“黑馬”。該作品以歌唱祖國、祝愿祖國更加繁榮昌盛為主,以歌曲的方式傳播,讓受眾產生認同感,宣傳作用和傳播效果極其明顯。
敘述的主體不局限于記者、主持人,而是把敘述主體放在普通百姓身上,通過觀察和記錄普通人士在圍繞同一個話題兩會進行快問快答時的反應和回答,以普通人的視角看兩會、講兩會、解讀兩會。7日內蒙古日報微信公眾號轉發新華社客戶端發布的《“萌”嬸代表記——全國人大代表趙會杰和小廟子村的新故事》,當屬新媒體融合報道的典范之作。該視頻利用3D效果講述小廟子村的來歷,附之“萌”嬸趙會杰自拍方式講解小廟村的變化,形式新穎;主播一改以往字正腔圓、正襟危坐的主持人,由小廟子村黨支部書記趙會杰直播方式,她帶著一口純正的赤峰口音,受眾像是聽隔壁村大媽講述他們村的巨大變化,拉近與受眾的距離,讓人印象深刻。視頻中也采訪了其他村民,讓更多人有了話語權,從多個個體、多個角度顯示各自眼中小廟子村的變化,從側面反映這些變化是不可能離開每一個村民而存在的,也凸顯了黨媒的人文關懷,構建出黨媒親民化的形象。
內蒙古日報微信公眾號在兩會期間的06:00、14:30、21:00這三個時間段推送新聞,每次八篇報道,一天三次,內容及時全面,形式多樣。融合新聞報道中的視頻作品時長時短,形式靈活,符合大眾碎片化閱讀的習慣;文風更為多樣、活潑,信息含量增加;強調報道的及時性、全面性,全天候生產兩會新聞。
融合新聞模式下兩會新聞形成了“一體策劃、一次采集、多樣加工、多種生成、多元傳播、全時報道、全球覆蓋”的生產流程。開設新型全媒體數據平臺,全天候生產、運營兩會新聞;由過去的單向、線性生產變為雙向、循環生產;增添用戶的反饋環節,使得與用戶互動成為可能。11日的融合報道《美麗的草原我的家》,主題緊系習總書記提出的生態環境保護,立意深遠,以“家”的視角切入,從“家”的守護進一步上升到“國”的建設。該作品行文詞藻華麗,以排比、擬人等表現手法描繪草原美景,寫出了一首贊美大草原的詩篇;視頻以俯拍視角和廣角鏡頭,讓宏偉遼闊的大草原與受眾近距離接觸,給受眾豐富的感官沖擊;視頻中以自拍的方式向用戶展現生態變好之后的喜悅之情,達到互動反饋的良好效果。
兩會很多新聞報道的導向正確,卻無人問津,減少了引導力度,新聞的宣傳價值也就無從談起。為此,必須提高傳播效果,轉變傳統的觀念和做法,多發布一些百姓關注的民生問題。
內蒙古日報微信公眾號為封閉的傳播環境,其受眾基數小,應以多視角、多方位、多觀點報道兩會內容,渠道致勝,進一步擴大受眾范圍,增加報道的閱讀量、轉發量。
與央視媒體相比,內蒙古日報的報道缺少細節性描述。報道中細膩的感情線更是少之又少,這樣的報道很難引起受眾的情感共鳴。應提高內容質量,打造用戶喜愛的作品。
結合當下的熱點、爆點制作標題,迅速抓住受眾眼球,但同時也要避免標題黨;具體分析報道內容,選擇恰當的發布時間,形成多渠道聯動發布矩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