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愛笛
2017年1月,由成都商報主導的“紅星新聞”上線。在優質、深度、有內涵的內容資源逐漸稀缺的后紙媒時代,“紅星新聞”緊抓這一市場需求,深耕內容領域。在深度報道深陷危機的今天,“紅星新聞”沖在調查一線,多次拿下獨家重磅信息,其背后是定位與機制的成功,也是對新聞敘事原則、規律、方法和技巧的充分理解、合理運用與大膽創新。
“紅星新聞”在深度報道中多采用“全知視角”,與其遠離主觀、呈現客觀的一般原則有關,實際上也是受眾需求反作用下的結果。重感情、輕邏輯,重結果、輕線索的報道呈現方式經不起推敲,更難言深度。在“紅星新聞”發布的《滴滴順風車的1183個日夜:異性社交的野心與原罪》一文中,作者通過“上帝視角”,以新聞事實為導向,回溯滴滴順風車從“野心”到“歪路”,從“原罪”到“罪惡”的全過程,視野遍及滴滴公司高管、媒體人、政法機關、其他國家企業等,全方位掃描各界反應,將滴滴順風車引入社交功能這一“原罪”解釋得明白通透。
新媒體的發展催生了“碎片化”閱讀,人們越來越習慣于獲取表層信息,疲于發掘、接收和理解深度信息,“紅星新聞”以倒敘為主的敘事時間,正是為了應對這一傾向。
2018年5月28日,“紅星新聞”發表的《19年前破碎的“鐵飯碗”讓人大女生伍繼紅失去夢想,今天仍想“進事業單位”》中,以事件發展的當前進展作為開頭,隨后從主人公高考開始說起,詳細講述了她如何在畢業后處處碰壁,如何遇到現在的丈夫,又如何被外界得知的過程,讓讀者腦中的疑問在閱讀過程中也一個個被破解。倒敘在寫作時的使用,讓“紅星新聞”的深度報道能夠游刃有余地塑造人物形象,破解時間線索,使得故事本身更具立體感和吸引力。
深度報道要求作者將新聞事實置于不同層面上,步步深入,以此挖掘事件主題,并滿足受眾的觀感需求與情感需求。將新聞事實置于不同層面上,對于維持報道的平衡與客觀也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廣州動物園關停24年馬戲引發討論:到底該不該馴化動物做表演?》一文中,作者圍繞“馴化動物做表演是否可取”這一中心,將問題置于馬戲團團長、馬戲表演藝人、動物園協會副秘書長、動物園辦公室主任、高級畜牧師等不同群體的多元思考之下,從人與動物相處的經驗、理念、現實問題等不同方面向讀者提供信息,引導讀者思辨。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倒逼大眾傳媒開始思索如何擴大傳播效果,如何讓事件報道在兼具深度、高度、廣度的同時,又具有趣味性,引人入勝。在這樣的背景下,包含了顯著的獨特性、戲劇性、沖突性的故事化敘事方法開始出現在深度報道領域。
通過分析“紅星新聞”的相關作品,筆者發現,以故事性為主的敘事方法是“紅星新聞”深度報道作品的主要敘事策略。在《為黃河環保讓路漂了幾輩子的水上吉普賽人上岸了》一文中,作者通過講述黃河漁民部落的人救人搶險、打漁支援前線、漁家樂生意衰敗等幾個故事,運用大量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勾勒出勤勞淳樸的黃河漁民形象,并與下文中漁民生活遭遇挑戰,前路一片迷茫形成鮮明對比,沖突強烈,令人感慨。
敘事的成功與失敗,取決于能否靈活掌握敘事視角,并在此視角下合理安排故事元素,推動情節發展。“全知者”這樣一種敘事角色,能夠自由行走在時空之中,甚至能夠預知事件結果,揣測人物心理活動。但是,過度揣測將使新聞與文學混為一談,并摻雜著作者過多的主觀情感,經不起推敲。不以客觀事實為依據的過度揣測,可能會造成新聞報道失實,甚至引起讀者對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的質疑。與此同時,敘事角色的選取和轉換,還要契合敘事的整體氛圍,避免破壞故事的連貫性。
不可否認,細節描寫在深度報道中的合理運用,有助于刻畫人物性格,豐滿人物形象,增強故事的畫面感,從而推動故事情節發展。但是過于強調,甚至刻意制造細節描寫,會造成情節拖沓,反而為文章減分。
對細節的過度追求與布局,還容易造成深度報道的文學化傾向,例如刻意丟失細節,留置空白,造成讀者難以通過上下文建構的語境獲取信息,捕捉意義。深度報道的文學化傾向,容易造成文章真實意義的缺失,而過分雕琢于語言用詞、形式美觀,則使深度報道喪失了作為新聞報道最為重要的價值。
普利策獲獎的深度報道作品主題,以“關注弱小”等話題為主,這一框架是西方人價值觀的具體體現,是反映西方社會的一面鏡子。
反觀我國,新媒體時代,深度報道敘事框架中情懷缺失的問題比較顯著,導致作品不接地氣,與民不親,難以發揮積極的價值觀引領作用。新媒體時代,兼具事實與情感的深度報道作品才能走入人心,這不僅需要大眾傳媒對深度報道的定位、功能進行重新思考,也需要新聞工作者真正走進基層,了解基層,融入基層,從而發掘基層。
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的深度報道應當學會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發掘數據,總結受眾特點,為受眾提供具有現場感、交互感的深度報道作品。“紅星新聞”的深度報道多以圖片、視頻等配合情節推進或進行解釋說明。
不僅如此,深度報道的選題來源、發布模式等也應緊緊契合新媒體環境。深度報道應當充分利用網民話題,追蹤新聞故事,讓熱點不止流于表面。發布模式上,除需要不斷拓展新媒體陣地外,還可以通過建構網絡社區等方式,提升用戶黏性,增強受眾的參與度和融入感。
選題上,深度報道應著重關注普通個體的命運,反映普通個體訴求,有良心、有溫度、有見地地發掘故事、呈現故事;內容上,深度報道應不斷豐富敘事策略,堅持不懈打磨文字,呈現給讀者與眾不同的新聞美感。敘事時間不止倒敘一種,敘事策略不止故事化一種,模板與程式只會讓讀者審美疲勞。新聞工作者應當根據事件實際,將多要素進行重新排布和理解,采取具有針對性的敘事方法,才能讓深度報道更新穎、更緊湊、更抓人。
深度報道并非文學作品,一切敘事策略的運用都需要保持新聞客觀性,決不能脫離新聞本位。為維護深度報道的客觀性,作者需要合理使用直接引語,隱藏自身立場及傾向,將其安排在適當的位置,用以展現人物性格及心理狀態。在進行描寫時,應當盡量避免使用大量帶有情感的詞語,如遇可能體現主觀情感的情節,可以利用白描手法進行彌補。
運用敘事學視角切入深度報道,為深度報道未來發展路徑提供了思路借鑒與提升空間。作為反映社會環境變化的“晴雨表”,深度報道的功能與意義不言而喻。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深度報道敘事的角度、時間、結構、框架等出現了一定偏差,導致了不同程度的套路格式化、人文情懷缺失、新聞過度文學化、新聞客觀性被破壞等問題。新媒體時代的深度報道需要緊抓受眾變化的新特點,加強媒介融合,改進敘事方法,與此同時,應堅持新聞本位,守住新聞底色。只有這樣,才能走出一條符合時代要求的深度報道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