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佳辰 薛松華 羅彬
《人民日報》(海外版)作為中國對外開放的最具權威的綜合性中文日報,將主要讀者對象定位為海外華人、華僑和留學生。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其創刊30周年作了重要批示:“用海外讀者樂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語言,講述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努力成為增信釋疑、凝心聚力的橋梁紐帶?!雹佟爸v好中國故事”有助于展示中國變化、弘揚中華文化、增強國際話語權。
本文以該報“中國制造”報道為研究對象,運用立意抽樣法抽取了1985年7月—2017年7月關于“中國制造”的有效樣本633篇,并依據該報的幾次重要改版和中國制造業的重要發展節點,將報道分為四個時期:初步發展時期(1985年—1992年)、快速發展時期(1992年—2005年)、轉型發展時期(2005年—2015年)和創新發展時期(2015年—2017年),圍繞“文本”“話語實踐”“社會文化實踐”三個層面理解“中國制造”媒體話語及變化。
費爾克拉夫認為,“文本”被看作是話語的一個向度,是文本生產過程中的書寫的或口頭的“產品”。②文本層的分析,側重于說明“報道的呈現形式及其報道內容”,本文主要從報道版面和報道體裁進行分析。
版面語言的核心要素是標題和版式,精美、簡潔、多樣的版面可以更好地吸引受眾。初步發展時期,改革開放剛剛起步,不僅有助于推動中國宏觀經濟建設,也逐步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關于中國制造的報道集中在第01版要聞版、第03版經濟版,以簡短的消息為主,標題直接點明主題,海外受眾可以了解中國產品的豐富優質,也可以發現很多名牌商品應運而生。進入快速發展時期,中國制造行業技術日臻成熟,對外合作能力逐漸增強。臺港澳僑版和國際副刊中的“中國制造”報道內容日漸增多,版面愈加細致,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
在轉型時期和創新時期,又出現了新變化:2005年頭版時事評論專欄“望海樓”創辦,有助于海外受眾及時了解國家動態和諸如“千人計劃”“海聚工程”等國家優惠政策;海歸創業版、中國品牌版、創新中國版、華商故事版等的創辦,貼合海外讀者的思考方式和親身經歷,增強了海外華人華僑的情感共鳴和文化自信,吸引海歸回國創業,為經濟發展注入“智力”;各類特刊采用系列式報道方式,以循序漸進的方式使海外受眾了解報道內容的全貌和蘊含其中的深刻意義。
《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制造”報道以消息為主,共550篇,其次為通訊(38篇)、專訪(27篇)、評論(18篇)。消息具有真實性、即時性、廣泛性的特點,向海外受眾傳遞更多的信息,也便于人們共享信息、進行交流。通訊用記敘的視角,生動形象地反映新聞人物,挖掘一些細節和熱點,內容選擇“接地氣”,使海外受眾樂于傾聽、樂于接受、樂于思考。專訪則通過提問與對話這一有特色的方式,增強報道的真實性和說服力。采訪的對象不僅有知名企業家、科學技術專家、文化學者,也有海外歸來的莘莘學子。評論主要為“望海樓”專欄內容,建立以國內外名人政要、知名專家學者和主流媒體評論員組成的作者隊伍,提高內容的權威性和影響力,為海外受眾帶來具有深度和啟發性的觀點。四種報道體裁相結合,既豐富了內容表達,也為讀者留下了思考空間。
話語實踐分析重在關心“文本是如何被生產、傳播和消費的”,關于新聞生產,梵·迪克曾提出,新聞工作者受控于五方面因素:對事件的主觀認知模式,對源文本可信度和權威性的認知模式,新聞文本制作的目標與規劃,受眾認知模式,產制語境的認知模式。③其中新聞文本制作的目標與規劃,包括了新聞圖式、宏觀結構和微觀結構。文本的主題就是一個宏觀命題,報道語言和修辭效果則是從微觀層面進行分析。
初步發展時期報道主題以產品的質量和性能為主,反映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民營企業的競爭發展和市場思維的活躍。在快速和轉型發展時期,“中國制造”報道淡化宣傳色彩,走“軟化之路”,報道主題集中在企業故事和企業形象的塑造,向海外讀者展示了中國制造業與世界各國在經濟領域合作共贏的形象??萍紕撔鲁晒招略庐?,重視科技進步和大國工程的報道成為中國制造轉型發展時期的一個重要特征。比如中國超級工程、京滬高鐵、銀聯技術等均在頭版出現,一方面拓寬了海外讀者對中國制造行業的認知范圍,另一方面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的強大實力。
進入創新發展時期,關于民族傳統文化、中國知識產權保護、旅游文化、原創類文化產品的報道,豐富了中國經濟發展的精神內涵,彰顯著光耀世界的中華文化,通過“文化浸潤”這一對外傳播新方式向海外受眾傳遞中國的主流價值觀念?!蹲呱蠂H影壇的中國山水》(2016年7月5日)報道了幾部蜚聲海外的中國電影里的外拍取景地,鏡頭捕捉的美麗生態圖景使海外受眾聯想到中國寫意山水畫的美感和氣韻。原生態自然風光不僅是中國生態旅游業的一張名片,更是踐行“綠水青山”理念、提速建設美麗中國的體現。
在初步發展時期和快速發展時期,報道語言著重于對中國制造行業和產品進行“物化”描寫,如《中國躋身世界十大信息產業國》(2001年12月15日)。新聞報道了突出國家經濟發展的顯著成就,運用大量數據客觀介紹、全面說明、準確解讀,增強其權威性和準確性,成為這一時期“中國制造”報道語言的主要特色。
在轉型發展時期和創新發展時期,從內容選擇到語言運用上更加重視人文關懷,關注人的價值,堅持以人為本,以民為本,提供貼近海外受眾需求的報道內容?!段覀儗w給予厚望》(2008年7月5日)報道中,對海歸的切身經歷和創業事跡進行深度報道,體現了中國對智力引進的關懷和希冀,反映著社會對海歸群體的關注度提升。文中引用多位權威人士的直接話語,表現他們對海歸回國創業的多種認知,為海外受眾提供了豐富的思考空間?!陡郯那嗄瓯鄙蟿摌I闖蕩內地市場中》(2016年1月15日)介紹了具有創業創新精神的港澳青年在“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的政策支持下,走向深圳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斑@里除了提供免費的辦公場地、設施、WIFI、運動餐飲等硬件配套外,還為入駐團隊提供更多的專業服務?!雹苓@充分說明國家對創新型人才的重視和關心,鼓勵更多專業人才為中國智能制造的發展貢獻重要力量。
《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制造”報道中巧妙地運用修辭方法,實現預期傳播目標和傳播效果。在初步發展時期和快速發展時期,“讓事實說話”這一修辭方法增強話語邏輯性,具有權威性和說服力。在《浙江投資環境日臻完善外商前來投資空前踴躍》(1994年5月25日)中,通過引用浙江省的外資發展的具體數據,準確地呈現出資金構成、投向和效益等方面發生的變化,構筑直觀的、可信的話語模式。這一時期致力于展示“中國制造”的進步成果,使日常生活和消費方式產生的轉變可感可知,提高海外受眾的認同感。
在轉型期和創新期,新聞報道重視情感訴求,“海”味日益濃厚。一方面選擇新聞接近性高的內容,運用精心制作的標題、生動巧妙的語言和單張大圖片的形式,如學中文、海歸創業版、特刊的增設,讓海外讀者主動了解新聞信息。一方面貼合海外受眾的思維習慣和閱讀方式,以共同、共享、共通為主題,積極傳播中國形象,客觀記錄時代變化。例如,在《60年,我們走了多遠》(2009年4月25日)中,疑問句式的標題引發受眾對中國經濟發展成果和社會變遷進行思考,同時“我們”二字以第一人稱進行敘事拉近報道與讀者之間的關系,增強親和力和感染力,易于產生情感共鳴。又如《走這條路,不會錯》(2016年9月7日)中,匯集了幾種顏色:“藍天”“深藍色集裝箱”“白色中英文大字”“綠洲”。畫面感和代入感極強的報道,使受眾感受到“一帶一路”上各國經濟的蓬勃發展。
《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制造”的話語變遷與中國社會環境的變化相互建構。首先,改革開放加快世界各國資金流通和技術交流,促進中國經濟報道理念的轉變。其次,文化貿易逐漸走入全球化浪潮中,人文交流成為對外傳播的流行趨勢。最后,人工智能技術和實體經濟的完美對接,提升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數字化水平,改變話語生產模式。
在傳播內容創新方面,用有溫度的作品講述中國故事。將宏大深廣的政治議題、經濟議題與日常生活議題有機結合,用“講故事”的方式使長期生活在海外的受眾感受到來自家園的溫暖。通過對樣本的研讀,從知識產權、旅游文化、工業文化到國產電影、電視劇、動漫再到“中國夢”“工匠精神”“孔子學院”等與“中國制造”相關的報道,《人民日報》(海外版)為海外受眾提供更加豐富的信息與服務,以及溫暖的情感慰藉,對海外受眾普遍關注的主題進行連續報道和深度報道,與海外受眾共同見證中國社會的創新發展,這充分印證其在積極傳播中國文化、凝聚海外華人情感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傳播方式創新方面,融合“兩微一端”方式以及短視頻、直播、VR技術等智能傳播方式。在創新發展時期,《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制造”報道內容涵蓋高鐵、北斗、C919客機等國家名片,以及華為、阿里、小米等科技品牌??萍紕撔买寗又袊鴦撛彀l展,涵蓋各大領域。在新聞傳播學領域,智能化、社交化、場景化報道不僅改變了海外受眾的閱讀習慣,也塑造了全新的信息消費模式,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同時,具有跨界思維的新聞專業人才發展“媒體+創意”“媒體+智庫”的交叉傳播方式,將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貫穿到新聞生產中,把優質原創內容傳播給海外受眾。
在傳播平臺創新方面,以《人民日報》(海外版)為龍頭,打造對外傳播聯合艦隊,通過推送優質內容、借助新媒體力量、聯結世界各大主流媒體逐步建立起覆蓋全球的華文媒體聯盟。中國是制造大國、制造強國,中國正在向傳媒大國邁進?!度嗣袢請蟆罚êM獍妫┐蛟炝司哂兄袊厣膶ν鈧鞑ピ捳Z體系,加強海外華文媒體互聯互通,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中國智慧與中國力量,增強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40年來,中國在世界上的政治經濟地位快速提升,中國經濟實現歷史性跨越發展,文化自信、科技創新合力打造了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人民日報》(海外版)堅持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充分發揮凝心聚力的橋梁紐帶作用。在深耕海外、走向深海的過程中,其“中國制造”話語變遷見證了中國社會的輝煌巨變,承載著新時代的社會責任與歷史使命。
注釋:
①習近平就人民日報海外版創刊3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5-05-22(01).
②[英]諾曼·費爾克拉夫.話語與社會變遷[M].殷曉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3.
③[荷]梵·迪克.作為話語的新聞[M].曾慶青 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122.
④葉前,杜斌,陳寂.港澳青年北上創業闖蕩廣闊內地市場[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6-01-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