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璇璐
全國兩會召開期間,內蒙古日報通過客戶端、網頁、微信公眾號對兩會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報道,其中文字、圖文類的報道在其不同平臺上展現了自身的魅力。獨具匠心的表達更是彌補了文字、圖文類報道趣味性和可視性不足的短板,充分展現出文字、圖文類報道內容蘊涵深刻、表達形式簡潔、語言運用考究的特點,吸引了受眾的目光。
兩會期間內蒙古日報關于文字、圖文類的報道,報道主題始于全國兩會,系于內蒙古實際,止于前景展望,有兩會的“高度”,也有地區的“粘度”,更有發展的“長度”,具有總結性、指導性和建設性意義。例如3月5日內蒙古日報數字報頭版與內蒙古客戶端《團結“心相連”奮斗“手牽手”——內蒙古扎實推進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固紀實》、3月7日內蒙古日報公眾號《三大攻堅戰,關鍵之年如何打?》、3月8日內蒙古日報公眾號與內蒙古日報數字報《牢記囑托守護好祖國北疆這道亮麗風景線》、3月12日內蒙古日報客戶端和內蒙古日報數字報《生態優先加油干綠色發展再加鞭——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在區內社區群眾中引起熱烈反響》等報道。
兩會期間的文字、圖文類報道突破了圖文型報道的單一性視覺體驗的不足,以角度創新、觀點制勝獲得受眾青睞。國家大視角緊系群眾小視角,國家之“大”與群眾之“小”緊密結合,例如3月5日內蒙古日報數字報頭版與內蒙古客戶端《團結“心相連”奮斗“手牽手”——內蒙古扎實推進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固紀實》的報道,傳遞了國家對內蒙古建設和人民生活重視的“溫度”,展現了人民群眾在國家重視下生活過得有聲有色的“熱度”,形成了積極向上的社會感染“效度”。
區內媒體抓住熱點話題,多角度報道,立體化呈現。例如在3月9日內蒙古日報公眾號和3月10日內蒙古日報客戶端的報道《今天,廷·巴特爾在人民大會堂講述“蹄腿理論”》推出后,3月10日內蒙古日報客戶端推文《廷·巴特爾委員:草場綠了牧民富了》以不同視角向受眾呈現了立體的內蒙古政協委員形象,縮小了大人物與普通人的距離,擴大了報道傳播效果和社會效應。
兩會期間的報道內容涉及的范圍廣泛全面,包括兩會的重點、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建設的重視、內蒙古脫貧攻堅戰的成果、內蒙古生態建設的全國站位與成果、內蒙古各族人民的生活圖景等。報道內容雅俗結合,例如《今天,廷·巴特爾在人民大會堂講述“蹄腿理論”》讓草原生活中人民群眾每天接觸的牛羊蹄腿出現在了全國兩會的視野中,拉近了全國兩會與普通人的距離,同時也使文章更具有可讀性和信服力。不虛浮、不煽情的筆觸給受眾帶來了兩會報道的清流,很好地傳遞了我區草原建設的正能量,具有積極向上的社會效應。
文字、圖文類的報道很難有跳脫的形式,兩會期間內蒙古新聞媒體的文字、圖文類報道凸顯了莊重、自然、大氣、簡潔和明了等特點,充分契合了兩會的特點。例如,3月8日內蒙古日報公眾號與內蒙古日報數字報的《牢記囑托守護好祖國北疆這道亮麗風景線》、3月12日內蒙古日報客戶端的《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在我區科技系統和高校引起熱烈反響》的報道,純文字的報道形式,構思線條清晰,表達形式直白,讓受眾一目了然。
文字語言具有獨特的表現力、表達層次豐富的魅力以及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張力。兩會報道的語言自然流暢、追求極致,遣詞造句考究。例如3月7日內蒙古日報公眾號的《三大攻堅戰,關鍵之年如何打?》、3月8日內蒙古日報網頁的評論《【草原時評】牢記囑托須奮力》,行文流暢自然、語言精煉、富有質感,給受眾帶來舒適的閱讀享受。
眾媒體薈萃,好新聞云集,要想在海量報道中脫穎而出,觀點致勝不乏是個好的突破口。增加普通群眾視角的報道,通過一種“平視立場”來報道,讓國家大事緊系民眾小事,拉近大主題與小人物的距離感。報道可以開辟多種角度,聯系區內人民生活的實景,同時輔以一定的技術手段增強可視性,以此獲得更多受眾的青睞。
內蒙古新聞媒體可以在兩會中找到與內蒙古最有接近性的內容進行報道,同時可以凸顯地域特色,形成特色表達,擴大傳播效果。例如,雅俗結合,大俗即大雅,兩會報道起點高,普通受眾親近性不足,增加兩會與普通人生活語言的鏈接,找到兩會落地的切口,進一步增強文稿內容的地緣性和親近性。
劉建明曾在著作《新聞學前沿》中寫道:“加大新聞的粒子量,為社會提供透明的生活現象,是現代媒體為受眾服務的基本要求。在一定意義上,新聞事件的全面性,也是一種新聞價值。”所以新聞報道應避免出現口號式內容、空洞式表達,要增加事實依據,提高有效新聞粒子含量的濃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強報道對受眾的吸引力,與此同時可以增強報道的可信度,擴大傳播的社會效應。
文字、圖文類報道本身可視性不足,為了彌補這一短板,報道可以進行多維度探索,從文化、經濟、價值等維度進行拓展,挖掘深層內容,增加報道意蘊,打造立體化、形象化、生動化的報道。可以幫助受眾打開視野,增強對報道內容的全方位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推動社會文化發展進程。
在信息化時代,海量的信息、碎片式的閱讀成為一種標志。受眾不會缺少信息,只會缺少觀點,打造精品化的報道成為一種趨勢,同時更是文字、圖文類報道能夠擁有核心競爭力的一個法寶。正如內蒙古日報數字報中的專欄“牢記習總書記囑托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系列報道一樣,是一個比較好的策劃案例。繼續加強策劃意識,做出更多精品化的新聞,為受眾呈現更多有深度、有思想的報道,是媒體的責任和義務。
“內容為王”不管是在紙媒輝煌的過去,還是在新媒體繁盛的今天,始終都不會過時。形式是骨架,內容是血肉,形式只能是錦上添花,而不能獨立稱王。作為承載內容的主力軍,“文字”在新聞報道中的魅力永遠不會褪色。好新聞依然要在內容上下功夫,對文字精雕細琢、反復打磨,鍛造精品新聞。內蒙古日報對內容的重視也是顯而易見的,其兩會期間的文字、圖文類報道能夠在音視頻等多種報道手段的應用下占據一席之地,是兩會主題的“厚重”和文字語言的“莊重”雙重配合的結果。二者于無聲之處一錘定音,文字語言到位的“言值”和編排形式清爽的“顏值”更是讓文字、圖文類報道在令人眼花繚亂的眾多報道中給受眾帶來不一樣的感官體驗,成為眾多新聞報道中的一股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