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一鳴
新媒體改變了文化的傳播形式以及呈現方式,目前已經成為人們最喜愛的媒體形式之一。在新媒體環境下,媒體的傳播方式從傳統的自成體系逐漸轉變為開放體系,從單向傳播逐漸轉變為互動交流。這種傳播方式不僅僅改變了媒體行業,同時對社會意識形態也有著較為深遠的影響。因此,探討新媒體技術與受眾互動傳播模式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新媒體技術已經被廣大人民群眾所熟知,該技術以信息技術、通信技術、互聯網為基礎。新媒體技術打破了空間和時間的束縛,轉換了信息的傳播方式和呈現方式,聲音、圖像等信息的高效傳播,直接將人們置入了一個“信息爆炸”的媒體時代。
傳播是指兩個或者多個獨立系統,經過一定的方式所進行的信息傳遞活動。所以,傳播一定要具備“誰、傳播什么、通過什么傳播、向誰傳播、達到了什么效果”五個要素。這五個要素是美國傳播學者Harold Lasswell所提出的,簡單的五個要素直接闡明了傳播是信息分享的一種形式,同時也強調了傳播必須通過某一種媒介來進行,從而讓接收者在思想上、態度上能夠達到共鳴。但是該理論僅僅闡明了單向傳播的特點,沒有涉及傳播的互動性以及信息的反饋。傳播是人類互動的行為之一,如果人類社會沒有互動,那么傳播也就不復存在。
新媒體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的生活習慣、意識形態也因為新媒體而逐漸發生變化。在新媒體環境下,人們獲取的知識量在不斷提高,但是獨立思辨的能力卻在逐漸降低。一方面,人們通過智能設備,在短時間內就能夠獲得大量的信息數據;另一方面,在網絡平臺上,人們可隨時隨地地闡述自己想法,和他人進行討論。在這樣的互動模式下,受眾互動傳播也體現出新的特點。
受眾可以快速地獲取信息,瀏覽新聞內容,甚至是直接獲取正在發生事件的文字信息或者動態視頻,同時受眾還可以在網絡平臺上進行實時反饋,和其他人進行討論。如今,某件事在網上爆料,然后引起軒然大波已經成為互聯網上的家常便飯,人們也習慣于應用互聯網去了解或者挖掘資訊。
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針對某一件事,不同的人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在信息傳播中,人們獲取的信息更加多樣化,人們可根據自身喜好來挑選信息資訊。同時隨著大數據、云計算技術的不斷發展,目前許多網站都可直接分析用戶的搜索記錄,然后向用戶推薦其喜歡的信息資訊。但是,在新媒體時代,受眾群體的擴大也導致輿論導向作用被無限放大,多數人在使用網絡瀏覽媒體資訊的過程中,缺少主動思辨思維,極其容易被他人所引導,因此在某一資訊下,可能多數人的反饋都趨于一致,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凸顯出了信息反饋的群體性。
新媒體技術讓每一個人都能夠成為信息發布的個體,任何人都可以通過網絡平臺發布消息、參與評論,這就直接降低了信息發布門檻。這雖然給人們帶來了諸多便利,讓更多的人有了發聲的機會。但是,新媒體技術既將人們帶入了一個“信息爆炸”的年代,也將人們帶入了一個“信息低質”的年代,網絡上海量的信息資訊質量參差不齊。另外,人們在瀏覽資訊的過程中,呈現出較大的盲目性,只是一味地在搜索和接收信息,而沒有明確的目標。
“信息化”閱讀目前已經成為了人民群眾生活中的常態,今日頭條、騰訊新聞等一系列平臺為各種新聞資訊提供了展示空間,人們也習慣于并且樂于利用這些平臺閱讀碎片化的信息。“海量的信息”并不能豐富人們的知識儲備,人們通過網絡媒體了解到數量眾多的信息,但是卻不能得到深刻的理解以及記憶。而且這種瀏覽方式滲透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們逐漸養成了吃飯看資訊、出行看資訊、工作看資訊的習慣,進而導致多數人在面對真正高質量的信息資訊時,卻喪失了應有的閱讀能力以及閱讀動力。網絡上充斥的碎片化信息導致人們在搜索“有價值”的信息時極為困難。同時,新媒體受眾互動傳播也導致網絡上冗余的信息不斷增加。
新媒體時代,人們每天接觸海量的信息資訊,在“觀看”的過程中,發表自己的意見以及看法。但是,這種非“面對面”的方式,卻為一些用心不良或者道德敗壞的人蒙上了一層保護面紗。網絡平臺屬于社會公共領域,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理性的交流能夠促進社會的發展,而非理性的交流則會對社會發展起到消極作用,網絡暴力正是非理性交流的一種。新媒體為人們構建了一個表達意愿的平臺,但是人們的惡意言論一旦泛濫,就會造成嚴重且惡劣的社會影響。“網絡暴力”和攻擊行為、沖突行為有著相近之處。一方面,“網絡暴力”會導致某個公共區域的暫時性混亂;另一方面,因為互聯網傳播的高效性,網絡暴力事件會被廣泛傳播,進而對社會安定造成嚴重影響。
網絡環境屬于公共環境,為促進新媒體受眾的理性溝通,構建一個良好的公共環境,亟需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目前,我國已經開始逐步推進實名制,但是收效甚微,網絡暴力事件仍舊屢見不鮮。因此還需要加強法律法規推行力度,將用戶上網IP和用戶的真實信息、互聯網信息聯系起來,加強網絡監管,以管制措施來凈化網絡環境。
另外,針對低質且海量的信息資訊,必須要從宏觀層面上進行調控。這項工作需要社會各方和政府的共同參與。首先,政府方面要加強監管力度,通過監控網絡上的信息資訊,杜絕負面信息、暴力信息、色情信息的傳播;其次,各個網絡媒體平臺要提高信息傳播準入門檻,建立起嚴格的信息篩選機制,以“質量”來替代“海量”。
針對當前網絡上的低質量信息以及網絡暴力事件,首先,政府部門要積極展開宣教活動,鼓勵人民群眾利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其次,要構建一個高效的信息反饋渠道,讓人民群眾舉報“網絡暴力、虛假誤導信息”更加便捷;再次,要積極提高網民的媒介素養,要讓廣大網民認識到,雖然網絡是虛擬的,但是在網絡中依舊不可違背道德規范;最后,各大網絡社交平臺、新媒體平臺,也要提高用戶發言門檻,以免造謠生事者在網絡上橫行無阻。
“用戶”是新媒體服務的最終對象,所以新媒體的發展也應該由市場和用戶來共同驅動,當前新媒體存在的問題也需要用戶和市場來共同解決。對此,各大媒體平臺要讓用戶參與到平臺搭建中來,積極采納用戶的反饋意見,結合用戶的意見以及建議來解決新媒體目前存在的信息低質、交互混亂等問題,從而提高用戶滿意度,展現新媒體的創新價值。
綜上所述,新媒體帶來的信息變革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改變了媒體行業的發展,但是同時也營造出了一些新的矛盾以及問題。為促進新媒體的發展,為人民群眾營造出良好的公共環境,亟需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建立信息過濾機制,規避網絡暴力事件的發生和低質量信息的泛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