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睿
互聯網時代,新聞信息呈現碎片化特征,人們缺乏深度思考,信息獲取流于表面。人們對于新聞事件和公眾事件多采取娛樂化態度,而新聞信息本身的意義被消解。短篇式和標題黨更吸引讀者,人們不再過度關注新聞的深度報道。另一方面,受眾獲取信息的渠道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由從報紙、電視、廣播等傳統媒介中獲取信息,到對于信息的淺閱讀和短閱讀。受眾隨時都會被屏幕上彈出來的新鮮信息所吸引,失去對深度的長文的閱讀興趣,這是目前紙媒深度報道所面臨的重大挑戰。
在網絡媒介步步緊逼的態勢下,報紙經營呈現“斷崖式”下落,存在優秀人才流失、優質稿件欠缺、采編能力大幅度下降等問題。新媒體在侵蝕紙媒內容的同時,更不斷提高采編的能力,并融合自身互聯網技術的支持,形成獨特的行業優勢。紙媒的銷量下降,盈利縮水,導致從事報道采編的新聞人員變得信心不足,薪酬獎勵機制不到位,導致優秀的采編新聞人員大量流失,人才培養難題接踵而至。
采編思路固化也是紙媒深度報道不“深”的重要原因。在新媒體的步步緊逼下,國內報業雖然意識到媒介融合和深度報道的重要性,但是普遍的做法僅僅是開設一兩個新媒體的平臺,或者設立一個獨立的部門,再將采編任務發派到原有的傳統編輯部中,固有的采編思路并未有實質性的改變。如將原有的報紙內容直接復制到建立的平臺中,對于采編報道的內容并未做過多的改變,“換湯不換藥”的報道依舊處于淺層的同質化報道中。
紙媒對于數據的挖掘與應用仍處于初級的階段中,難以對數據進行綜合運用。如紙媒僅僅對閱讀與轉發的數量較為重視,而缺少對于文章內容的深度挖掘和對于讀者興趣的反饋。數據僅僅應用于受眾的接收結果,而對于報道是如何吸引受眾的,以及對受眾的偏好了解沒有實際應用意義上的幫助。數據部門的缺失、優秀采編人員的大量流失、數據技術的不先進性都極大影響了新聞內容的深度報道,僅限于初級的搜尋,新聞線索和新聞報道大量從網上摘取,缺少創新性和時效性,內容同質化、常態化嚴重,多數紙媒對于同一個新聞事件進行報道,報道內容格式化成為一種常態。如兩會報道,流于表面,缺少對于政策的深度挖掘等主要報道。
就報業目前的發展狀況來看,造成紙媒式微的原因并不僅限于技術的沖擊,還包括報業內部的組織管理情況。內部組織重構應是報業注意的突破點,主動調整。國內報業的各部門之間“分工明確”,每個部門各司其職,盡量避免與其他部門事務上的融合,界限清晰明確。媒介融合需要多角度、多部門、全方位合作,達到信息的多方式呈現,由此對于各部門之間的合作與技術就提出了相對較高的要求。編輯部豐富的新聞內容難以靠低技術實現多方面全方位的展示,技術部對于新聞的采編不了解,使其高端的技術難以與優秀的新聞內容融合,造成雙方的優勢難以互補,從而大大削弱了媒介融合的實力和競爭力。
紙媒在長期的運作與發展中形成了一套嚴格的行業規范,擁有符合自身特點的專業采編隊伍,體現了一種網絡媒體難以替代的權威性和準確性。同時擁有更多的采訪權,對于事件的報道能夠進行人力和財力的大量投入,使受眾對于信息的需求得到滿足。這是紙媒自身擁有的無可比擬的優勢。因此,紙媒對于突破互聯網媒體帶來的困境可做一些有益嘗試。
新聞報道以往都是面向社會大眾,選題范圍較大。現今媒體轉型需要對受眾進行重新定位,將讀者進行精細的劃分,定位讀者需求的市場,而非面面俱到。紙媒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讓讀者快速獲得更有價值的信息和觀點,提升讀者對于紙媒的需求和信心。由此可見,紙媒未來的新聞報道趨勢也必將是針對讀者的需求,“小”而“精”地劃分市場,滿足受眾需求,提供精耕細作的差異化報道。
報道的內容是新聞行業競爭的核心內容,新聞編輯在紙媒發展轉型中占據重要的地位。轉型過程中,應保持內容的高質量化,在此基礎上,融合技術和數據的支持。建立大數據平臺進行技術發展與維護,建立數據庫,及時獲取相關數據,掌握社會熱點新聞的同時,精準定位受眾人群,滿足讀者的需要。技術的支持可以拓寬新聞傳達的渠道,提高新聞采編的效率,快速及時收取受眾的反饋意見,增加新聞的科學性,提高受眾對于新聞的依賴度。
互聯網時代,新奇和有趣成為新聞報道對于讀者的吸引點,為了滿足受眾對于報道形式的需求,紙媒的深度報道更應該改變單一古板的報道形式,豐富表現形式,融合聲音、視頻、圖片等多種表達形式,贏得受眾的好感,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從人性化角度去考慮受眾閱讀的舒適度,對內容進行個性化的編排。將內容創新與話語形態轉型相結合,提高話語表達的通俗性和大眾化,采取大眾喜聞樂見的報道形式,吸取互聯網的優勢特點,進行多樣化報道。同時加強公眾的參與度以及內容的多樣性與社會性,更能激發讀者的潛力,結合大數據技術,實現多樣化的精準推送。
縱觀各國的紙媒轉型發展過程,每日電訊可稱得上是典型的成功案例。將技術團隊融入采編部門中,精準定位讀者喜好,進行信息推送,實現技術部門與采編部門的完美融合,形成多邊形新聞采編室,極大地提高采編的效率。新媒體時代下,新聞的呈現需要改變各部門之間劃清界限的運營方式,融合各部門的優勢,進行媒介融合的發展,使內容與技術不再割裂。對于新型的平臺和產品來說,編輯部門與技術部門的合作,可以使內容以最合適的表現形式在平臺進行發布和呈現。另一方面,融合各部門所建立的新型團隊可以使長期的規劃與日常結合,如數據分析團隊、受眾分析部門等。新聞在生產中應考慮到受眾需求,新聞生產融入數據分析,使傳播的渠道成為采編發布新聞的技術支撐。
面對網絡媒體帶來的巨大競爭力,更應堅持渠道制勝的理念,在保證快速、準確報道動態新聞外,更要深度挖掘新聞內在的價值,盡力將新聞做詳盡、做深刻,兼顧理性與可讀性的同時,能夠表達鮮明的價值觀,正確引導輿論的導向,加強公眾對社會的認識和思考。在媒介融合的今天,紙媒的深度報道需與時俱進,實現報道的轉型升級,提高內在核心競爭力與價值,紙媒仍具有難以替代的優勢。
我國傳媒行業新聞侵權問題屢見不鮮,紙媒等傳統媒體花費高額的采編成本進行深度報道,輕而易舉就被各網絡媒體轉發或抄襲改編。這不僅在一定程度上使深度報道的價值降低,更造成傳媒行業大幅度削減深度報道的投入,避免高投入低回報的損失。因此,應加強版權保護意識,使深度報道能夠得到法律的進一步保護。
在技術進步以及公眾接受習慣的推動下,媒體融合是大勢所趨。媒體生存的影響因素在于內容上的競爭,對于內容的進一步把握,影響著媒體的競爭力。紙媒報道模式固化,急需建立權威性和公信力,發揮紙媒內在優勢,避免內容的同質化和報道方式的僵固化。要精準地定位受眾人群,細分社會市場,對內容進行深度挖掘,使紙媒轉型升級獲得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