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寶珍
(江西省圖書館,江西南昌 330046)
近年來,隨著我國全民閱讀工程的深入推進,對閱讀出版物的供給和閱讀體驗也提出了新的標準。國務院法制辦于2017年4月就《全民閱讀促進條例》公開征求意見,明確提出“由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推動優秀出版物創作出版、完善閱讀設施、改善閱讀條件、組織開展閱讀活動、營造良好閱讀氛圍等工作”[1],其中“完善閱讀設施、改善閱讀條件”對閱讀空間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這一背景下,各種新型的功能多樣、舒適美觀的特色閱讀空間在全國各地紛紛涌現,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公眾的多樣化閱讀需求。一些實體書店為緩解網絡書店帶來的巨大生存壓力,提高市場競爭力,主動謀求轉型,也開始提供閱讀場所和閱讀服務,為全民閱讀活動添磚加瓦。這些以書店為代表的公共閱讀空間在完善當地閱讀設施、改善當地閱讀條件中表現搶眼,提升了當地城市的文化品味,促進了當地文化事業的發展,成為當地文化服務體系中的新生力量。由于這種新型的特色公共閱讀空間出現時間不長,特點和效果都值得探討。本文以榮獲2018年度第四屆領讀者大獎“領讀者閱讀空間獎”的南昌市青苑書店為例,深入分析其閱讀空間建設特點和閱讀活動特色,以期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多元發展下的全民閱讀活動實現開放共贏新格局提供參考。
2010年前后,因電子閱讀與網絡書店的強勢沖擊,出現了實體書店倒閉潮。為了生存,一些獨立民營書店積極探索新的經營方式,開始轉型突圍。它們依托圖書經營場所,增設沙發桌椅,延長營業時間,引入休閑茶飲、開辟手工作坊、開發特色文創產品,提供無線Wifi,從讀者的閱讀感受、舒適休閑出發打造休閑閱讀環境。這種以書為核心,將思想、文化、審美、趣味、休閑、飲食等多種元素揉搓在一起的新經營模式,帶來了實體書店的復蘇[2],以北京單向街書店為代表的一些民營書店成功突圍轉型。這種建在街道、社區,可供人們免費借閱書刊、自由出入的新式公共場所被賦予了公共閱讀空間的概念。
閱讀空間概念源于城市文化空間的提法。列斐伏爾認為,文化實踐生產出城市空間,城市空間既體現文化表征,又反過來塑造城市文化。[3]“文化”和“空間”兩個概念組合衍生了“文化空間”這一新的概念。列斐伏爾進一步指出文化空間應該包含物質空間、精神空間和社會空間三個層面[4],這三者在空間研究中是相互融合統一的,精神空間是凝聚在物質空間和社會空間之上的。閱讀空間作為文化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既包括一定范圍內的物質空間載體,也包括這一空間內的思想文化、觀念意識以及空間對應的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因此,在城市公共閱讀空間的構成中,物質空間就是城市居民因所處地域、活動軌跡、興趣愛好等集聚形成的物理空間,如圖書館、書店、社區文化中心等;精神空間就是在這個空間實體中呈現的公共精神與文化品質;社會空間則是在這個物理空間中以人、書、閱讀為媒介發生的人際交往、社會活動等社交方式。人們通過公共閱讀空間實現知識共享交流、社會交往,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并最終促成一個城市或一個國家的公共精神與群體認同。[5]故筆者認為,公共閱讀空間是由政府、企業、社會組織或個人在一定范圍內的物質空間載體中提供閱讀服務以及以人、書、閱讀為媒介發生的社會活動,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個群體的精神認同的開放空間和場所。
青苑書店于創辦于1992年,當時的注冊資本僅為3000元,既租書又賣書。經過3次搬遷、27年的浮沉堅守,最終青苑書店旗艦店落戶于南昌市繁華路段洪都北大道金域名都1-021號?,F在青苑旗下擁有1家旗艦店、1個零售分店、1個批發門市和1個面積近2000平方米的圖書倉儲物流基地。
開業27年來,青苑書店一直堅持走人文社科路線,“選特別的書,做特別的書店”,以獨特鮮明的學術性和文化特質,發展成為全省民營書店的知名品牌,是南昌乃至全省人民心目中最好的獨立人文書店。青苑書店先后榮獲2017最受關注的亞洲實體書店、2018年度第四屆領讀者大獎“領讀者閱讀空間獎”、全國20家“中國改革開放40年影響力民營書店品牌”、2018時代出版“年度人文書店”。至2018年底,青苑書店共發展會員20萬余人,其中活躍會員超過2萬人。
網絡書店的沖擊同樣讓青苑書店陷入經營困境。在考察臺灣誠品書店、北京單向街書店等實體書店后,青苑書店決定將書店從純粹的書店向“書店+文化”的城市公共閱讀空間轉型。青苑書店對書店環境進行了改造,通過環境布置、圖書選品呈現高品質的人文精神與文化品質;組織各種形式的書友會、好書推介會、江西地域文化推廣活動及愛心公益活動,搭起讀者以人、書、閱讀為媒介的人際交往、社會活動的社交空間,促進讀者之間的閱讀分享和精神交流。
4.2.1 青苑書店實體閱讀空間設置
(1)精心布局,營造閱讀氛圍。青苑書店旗艦店分上下兩層,面積共312平方米。第一層為購書區兼閱讀區,四周靠墻都是書架,中間除過道外都擺有書柜,并隔出不同的閱讀區域,陳列書籍主要為人文社科精品著作和學術著作;過道墻上掛有裝飾用活字版,呈現文字、書、印刷等文化元素;西南角為文創產品區和咖啡角。第二層為閱讀區,延續了第一層的書架陳列布局,不同的是中間辟出了20多平米的長方形活動區,擺有一排長桌和十幾把藤椅,桌面上一排民國樣式的綠色懷舊臺燈和竹編保溫壺、插花,讓人宛若置身于家中書房;長桌盡頭的書柜上用燈光打出一個“青苑,始于1992”的光束,旁邊有一塊活動白幕,平時卷起,活動時放下就是多媒體播放屏幕。深色的書柜、綠色的窗戶、清新的綠植、淡黃柔和的散布于書本上的燈光,置身其中,只聞書香,不聞喧囂。進入書店的讀者可自由選書、閱讀,累了可在一樓的咖啡角點上一杯咖啡,坐下繼續閱讀。
(2)方便查找,按專架陳列。為方便讀者找書,青苑書店對圖書按銷售主題、內容專題、出版社陳列,分有文學、藝術、哲學、歷史、教育、黨政、心理學、少兒繪本等幾個區,按專題、主題陳列。其中一樓設有商務印書館專架3個、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專架1個、江西文化專架1個,二樓設有中華書局專架1個。常年保有上架4萬多個圖書品種近7萬冊圖書,可供讀者在店閱讀的近3萬冊。品種主要為中外文史哲、黨政、教育等人文社科類,另有少量兒童繪本漫畫圖書。
(3)以人為本,傳遞閱讀溫度。體驗式閱讀推廣作為一種以讀者為中心的閱讀推廣模式,順應了讀者求新求異的特點,給讀者帶來了獨特的閱讀體驗,是幫助讀者產生閱讀興趣、維持閱讀內驅力的最有效的途徑。[6]青苑書店在閱讀環境營造上,一切從讀者的閱讀體驗出發。書架設計按人體站立時的視角舒適度,采用上、下部突出,中部凹進去的直立弧形設計,特別方便讀者查找圖書;書架邊置有小凳和小梯子,方便讀者閱讀和查找書籍。為給讀者更舒適的閱讀體驗,使用了柔和的燈帶進行照明,淡黃溫暖的燈光氤氳在書間,舒適溫暖的書香氛圍讓人流連忘返。青苑書店還不定期地贈送會員環保讀書袋和帶青苑Logo的創意書簽,讓讀者進店感受到閱讀的美好,離店帶走閱讀的溫暖。
4.2.2 青苑書店精神空間呈現
人文精神是人類在求取自身生存、發展過程中不斷追求自身解放、實現自身價值,追求人類和諧美好命運前途的一種自覺的思想信念和文化準則。當代中國人文精神要求,應該做到既張揚個性,又遵循規則;既體現民族特色,又包容并蓄;既創新創利,又回報社會;既關愛個人,又關懷人類;既尊重個人價值,更關注民族未來和國家興衰。人文精神的培育需要良好的環境和要素條件。以出售人文圖書為主的青苑書店,正是借助自己的圖書資源,致力于人文精神的傳播與化育。
青苑書店旗艦店地處南昌市繁華路段洪都北大道,周邊環繞著高校、中學、小學、電視臺、電大、品質小區,省圖書館就在一街之隔的斜對面,地鐵口、公交站臺都近在咫尺,地理位置、交通位置都十分優越,讀者群體主要為院校教師、青年學生和城市白領,追求的是精神品質和生活品質的提升。青苑書店緊貼讀者需求,除在物理空間布局上力求給讀者最好的閱讀體驗外,在圖書品種選擇上堅持高品位的人文追求,選書時堅持一貫的原則:尊重人的價值,尊重精神的價值,體現對真理和生活意義的追求。三聯書店的“新知文庫”、商務印書館的“漢譯名著”、中華書局的“經典文庫”、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的“理想國”等系列叢書是青苑書店常年提供的圖書;人民文學出版社、譯林出版社等高品質文藝圖書出版社是青苑書店長期的合作伙伴。中外名家的經典作品如《巴爾扎克全集》《源氏物語》《殺死一只知更鳥》《天使的憤怒》《未來簡史》、中國古典四大名著、《魯迅全集》《文化苦旅》《塵埃落定》《雍正王朝》《活著》《中國哲學簡史》等都有在青苑書店上架。這些中外文史哲等學科的優秀圖書集中呈現了各個時代背景下人們對知識思想的尊重、對人的價值和精神的推崇,樹立起人們對知識與思想的信仰,提高人們的思辨能力,表達對人類命運的關切、追求,體現了青苑書店獨有的風骨和文化特質,塑造了青苑書店的血肉和靈魂,凝聚了幾代讀者群體,構筑起他們的精神家園。青苑書店還編有以江右文化為中心的內部刊物《豫章》,設有“特輯”“故實”“舊事”“鄉土”“故紙”“圖志”“文津”“雅藝”“市井”“書林”等欄目,刊登以江右文化和書業為主題的精美文章,對讀者免費贈閱。青苑書店以獨有的圖書品質和文化特質為讀者構筑了一個獨立美好的精神空間。
4.2.3 青苑書店社會空間呈現
青苑書店既是一個閱讀場所,也是一個社交場所。青苑書店自2010年開始策劃舉辦各種書友會、學術研討會、新書推介會、小課堂,進學校、進企業讀書活動、公益活動等,為書友之間、書友與作者之間、書友與社會之間構筑了一個交流互動的社交平臺。人們在這里因活動而結識,因共同的閱讀愛好而交往,形成志趣相投的社交朋友圈,獲得精神和文化上的認同,構筑起共同的精神空間。截至2018年,青苑書店共舉辦店內活動147期,店外活動150多場,深受書友們好評。每場活動都借助自媒體現場直播,方便更多的書友分享交流。
(1)書友會。青苑書店先后邀請聶震寧、流沙河、熊培云、止庵、敬一丹、陳東有、程維、高銘、韋力、葛劍雄、楊葵、歐麗娟、陳有西等國內知名學者作家來青苑講學。嘉賓中有95歲高齡的劉世南先生,也有青春年少的哈佛學子鄧楚函。話題勝義紛呈,既有學理性、知識性、學院式的探討,也有對社會熱點、公共精神的當下關懷。每場活動讀者都給予了極大的熱情,座無虛席,有時二樓坐不下讀者就順著樓梯一直坐到一樓。僅2018年青苑書店就舉辦各類書友活動38場,參與讀者人數超過6000人。為配合“世界閱讀日”活動,青苑書店先后于2016年4月23日舉辦了“我心目中的青苑書店”征文活動、邀請陳東有先生在書店舉辦“讀書與責任”書友活動;2017年4月23日在書店舉辦了“聲音·遇見·書店,給閱讀者的聲音圖書館”誦讀活動,傳播閱讀的種子,為全民閱讀活動助威。
(2)讀者見面會。為引導閱讀,青苑書店經常聯合出版社舉辦新書讀者見面會,搭起作者與讀者溝通的橋梁,先后有熊培云、流沙河、胡平、閻真、程維、江子、西川、鄒自振、楊葵、歐麗娟等作家到書店開展讀者見面會,簽名售書。讀者與作家面對面地暢談創作體驗、閱讀感受,就作品答疑解惑,深挖作品創作過程及背后不為人知的故事,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作品。2018年11月24日下午,臺灣大學教授歐麗娟帶來了她的新書《唐詩可以這樣讀》,并在青苑書店以《詩圣杜甫的正面與側面》為題與南昌書友分享了她對杜甫多年研究的心得。歐教授從杜甫不為人知的幾個側面形象風趣幽默地深入解讀杜甫對自己和社會高度清醒的認知和萬物平等的可貴思想?,F場氣氛熱烈,連過道也擠滿了熱情的讀者。
(3)書香進校園活動。青苑書店非常重視閱讀文化的傳播,先后組織了“走進高?!A東交通大學站”“走進高?!喜髮W站”“情書四月天,給大學生的有聲書——青苑朗Live在江西青院”“愛心書屋之旅,給孩子的詩——青苑朗Live在婺源虹關小學”等活動,將閱讀的種子撒向校園,參加活動的學子達2萬多人。
(4)地域文化推介活動。青苑書店立足南昌,服務全省,十分注重地域文化的影響,致力于江西本土文化的宣傳推介,設有江西文化專題書柜。2016年8月2日,青苑書店邀請臨川文化學者鄒自振、曾學遠來店主講“臨川四夢的浮世滄桑”,向讀者細致講解臨川四夢的創作由來和故事情節,展示臨川四夢的文學藝術魅力。青苑書店還先后舉辦過昆曲、贛劇弋陽腔、景德鎮陶瓷系列、?;韬?、八大山人和南昌老照片等文化展示活動,成為江西文化宣傳展示的一個小窗口。
(5)藝術品鑒活動。作為一個城市文化空間,青苑書店舉辦了一系列藝術活動,提升書店的文化品味,如嚴曉星的“古琴大師查阜西的生平故事”,靜清和、涂睿明的“飲茶之美,從茶杯開始”,譚梅的“領舞,給孩子最好的藝術啟蒙”,田藝苗的“穿T恤聽古典音樂”,周云蓬的“民謠是什么”等藝術沙龍,通過面對面的交流分享向書友們展示藝術之美,陶冶書友的藝術情操。
(6)青苑書店數字閱讀空間。隨著移動網絡和社交媒體的日漸繁盛,數字閱讀已成為人們的主要閱讀方式之一。青苑書店開有QQ群、微博、微信公眾號,分別擁有8000多粉絲。由微博、微信打造的青苑書店數字閱讀空間同樣頗具特色。進入“南昌市青苑書店”微信公眾號,點擊“走進青苑”,進入“VR&青苑”,可以看到青苑書店實體全景細節展示圖,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濃濃的書香氣息。在這個命名為“人·閱讀·歲月”的數字閱讀空間里,每天都有內容更新推送,讀者可看到精品美文、精選書單、名人逸事、活動預告報道、新書推介、文化熱點等精彩內容,還有青苑書店在京東、天貓的店鋪鏈接,讀者足不出戶即可選書買書,欣賞講座美文、名人風采,了解文化界的重大事件。文后的評論、點贊功能是讀者交流分享互動的空間,促進了書友們跨時間與距離的交流互動。
(7)愛心公益活動。青苑書店在誠信經營的同時不忘社會責任,先后向山區希望小學捐贈書籍1.6萬多冊、向書友們贈送環保書袋10萬多個。青苑書店不定期地邀請一些志愿者、教師、專家、電臺JD為孩子們開些小課堂,進行美文賞析,傳授閱讀之道,普及科學知識。2016年11月26日,青苑書店邀請長期關注艾滋病防治狀況及艾滋病群體生存狀態的資深媒體人曾鵬宇和原南昌大學第三臨床醫學院教授楊建葆開了一個公益講座“艾滋病,你不知道的新面孔”,向書友們宣講艾滋病防控知識,討論關于艾滋病的防控成果、傳播現狀、探尋公眾的艾滋病痛點。青苑書店對貧困學子有長期扶持計劃,上百名困難學生在青苑計時工作累計超過2萬小時。
青苑書店堅持獨特的人文精神,以讀者為中心,以精神為追求,以文化為品質,通過線上線下兩個閱讀空間,組織策劃了300多場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為書友們搭建社交平臺,促進讀者的交流分享互動,傳播公益精神,許多書友在青苑書店因書結緣、因志趣相投結友,成為“青苑佳話”。
對于南昌讀者而言,青苑書店不僅僅是一家書店,更是一個“家”,是一種生活方式,一段成長記憶,一個精神空間,是讀書人安頓靈魂的公共空間,是南昌城里最美好的存在。
青苑書店打造的“人·閱讀·歲月”公共閱讀空間,以獨特的品味成為南昌人的精神家園,其中的一些經驗值得分享。
青苑書店地處南昌市老城區的文教區域,會員年齡大部分處于18-55歲之間,正是處于求學和人際交往的黃金期,他們渴求知識、對生活品質有期待,對知識和社交都有強烈的需求。而在互聯網背景下,閱讀出現了新的特征:基于個人獨立閱讀體驗的個別性和基于社群互動分享體驗的社會性[7],閱讀往往與社交融合在一起,呈現社會化特征。青苑書店基于目標讀者群的閱讀需求,通過實體書店和微博、微信構建的虛實閱讀空間,以讀者為核心,以內容為媒介,注重讀者與讀者之間、讀者與內容之間的分享、互動與傳播[8],提供一種分享與交流的閱讀新模式。讀者在這個空間中可以實現閱讀,結識志趣相投的人,進行知識的交流分享與傳播,形成一個社交空間,從而達到精神上的滿足。青苑書店精準把握了讀者的閱讀需求,精心打造了一個特色公共閱讀空間。
在閱讀環境營造上,青苑書店立足于讀者的閱讀體驗,從細節上展示書店的人文風貌,給讀者以美好的閱讀感受。如從人體舒適度出發的直立弧形書架、保護視力的柔和燈帶、店內隨處可見的文字提示、由書柜隔出的一個個安靜的小閱讀區、散布于閱讀區的軟皮沙發,活動策劃時考慮讀者的體驗感,采用面對面式的座談,消除讀者與名人間的距離感等細節布置與安排,讀者置身其中,可以放松身心閱讀、與人溝通交流分享。
書店的突圍轉型始于“書店+”的場景轉換,但忠于品質才是書店發展的長久之計。一些實體書店在嘗試轉型時引入各種“X”,出現了 一些刷爆朋友圈的高顏值書店,引來如潮客流。但客流是否能真正轉化為消費者,還得靠書店的品質來決定的。有些書店在引入“X”時,咖啡、影院、文創成了主角,圖書反而變為雞肋,成為名不符實的“書店”。其實,一家書店的核心競爭力在于產品的經營品質。青苑書店定位人文社科精品路線,堅守27年不動搖,在經營困頓之際也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追求,不做利潤高的教輔資料。青苑書店選書通過書店采購體系,借助大數據,讀者的閱讀喜好、消費水平、書品暢銷程度一目了然,再加上從業27年練就的對圖書品質的判斷,已形成一套自己的選書標準,故在選品上能緊貼讀者需求,推出讀者歡迎的精品書。青苑書店選書主要從出版社、作者、譯者的角度選擇,始終堅持給讀者提供高品質圖書,已呈現出品牌影響力。江西省內已有200多家民營書店、20多家高校圖書館由青苑書店配書。2019年1月開放運營的南昌市高新區特色閱讀空間艾溪湖美書房從裝幀設計、圖書品種選配、圖書上架陳列均由青苑書店承擔,這所閱讀與文藝精神兼具的美學空間一亮相即獲市民稱贊。
以誠品書店、北京單向空間、南京先鋒書店、西西弗書店、青苑書店為代表的城市公共閱讀空間的興起,表明一種新的閱讀模式漸趨成型。閱讀已從傳統、私人、單一、封閉的閱讀行為演變成一種以互動和共享為核心的社會化行為[9],這種新型的特色閱讀空間幫助社區居民掌握知識增值的學習方式、打造表達自我的交流空間、建立志趣相投的社交圈子、形成知識共享的社交空間[10],有力地提升了社區居民的文化素養、社交能力和社區活力,提升了城市文化品味,帶來了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也豐富了公共文化服務多元供給體系。這些豐碩的成果表明構筑書香社會,除了政府和公共圖書館,實體書店正成為一個新型的公共閱讀場所,成為一支重要的供給力量。然而實體書店在轉型發展中的現實困難制約了實體書店的發展。
網絡書店的沖擊和數字閱讀的興起,使到實體書店的客流量減少,實體書店從圖書銷售中能得到的利潤十分微薄,而高昂的房租和人力成本靠這微薄的利潤難以支撐。以青苑書店為例,按南昌的房租價格,它所處地段房租均價已經漲至每月200元/平方米,按單層150平方米計,一個月光是房租就要3萬元;青苑書店312平米的場所,至少需雇傭3名店員,以每人每月3000元計,人力成本為9000元,加上書籍采購成本和書店運行的水電等雜費保守估計1萬元,一個月成本約5萬元。而圖書銷售利潤按最高20%計,需達到25萬元的銷售額即每天有8333元的銷售額,具體到圖書銷量,要每天銷售277本圖書(每本按30元計)才能保持收支平衡。事實上這一銷售數量是很難完成的。一些書店為了生存只好轉賣教輔資料,而大部分仍在堅持的書店是靠其他業務和情懷在支撐?,F實的經營困境限制了許多實體書店的發展空間。
現在的實體書店要想吸引讀者,除了圖書品質,還要舉辦一些特色活動。圖書選品和活動的策劃都需要員工擁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如方所書店、物外書店,普通店員的學歷通常要求在本科以上,甚至是碩士。高學歷意味著高薪酬。實際上因為較低的薪酬,“鐵打的書店,流水的店員”成為書店的隱痛。因為留不住人才,影響書店品質的提升。以青苑書店為例,員工50余人,擁有大專以上學歷的僅5人,他們對圖書排架、閱讀推廣活動的策劃、文案寫作、新書宣傳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對圖書選購、活動策劃,公眾號文章推送,細到具體文案的把關,都需要青苑書店創辦人萬國英女士親力親為,很多活動都是靠志愿者和朋友義務相助。人才的缺失是二線城市獨立實體書店發展的硬傷,影響了書店品質的提升。
在促進全民閱讀環境下,實體書店的生存發展引起了國家層面的關注。2016年6月,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文化部等11個部委聯合下發了《關于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11],要求將實體書店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對實體書店創新經營項目和特色中小書店轉型發展,通過獎勵、貼息、項目補助、教育培訓、職稱評定等方式給予支持。但是政策的具體落實并不盡人意。青苑書店先后于2014年、2017年獲得中央對江西的“實體書店專項資金”扶持,其中2014年1050萬元資金青苑書店得到100萬元,2017年250萬元資金青苑書店得到50萬元,其余資金皆由新華書店獲得,其他民營書店并未獲得扶持。這兩筆扶持資金有效緩解了青苑書店的經營困境,但這種扶持政策缺少連續性,民營書店獲得的份額偏少,一些小的民營書店無法獲得扶持。這不利于書店進行長遠規劃和行業的整體發展。而且扶持政策目前僅限于國家層面,江西省內的扶持政策尚未落實。
實體書店解決了閱讀推廣“最后一公里”的問題,成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有力補充,如何化解實體書店向城市公共閱讀空間轉型發展中面臨的資金、人才等困難,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值得社會各界思考。
實體書店向公共閱讀空間轉型有效緩解了政府公共文化投入不足的難題,且國家已出臺對實體書店的扶持政策,但存在政策的不連續性,所以呼吁健全對實體書店的扶持機制,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普惠性,同時鼓勵地方政府安排資金對實體書店進行扶持,將政策落到實處。有些地方政府已經落實文件精神,對實體書店創辦公共閱讀空間進行扶持補貼。北京市自2016年以來每年投入1800萬元專項資金扶持70多家實體書店,2018年更是投入5000萬扶持北京的151家民營書店,一批有影響的特色實體書店如“甲骨文悅讀·悅讀空間”“單向空間書店大悅城店”“紙老虎書店”都獲得資助,為當地民營書店發展帶來了活力。[12]北京宣武門內大街抄手胡同64號繁星戲劇村的“繁星書吧”,由政府直接給予資源支持開展閱讀服務,為北京西城區打造“15分鐘公共閱讀網絡”作出了積極貢獻。[13]實體書店應詳細了解相關政策,主動積極去爭取國家和地方政府的項目支持、稅收優惠等政策扶持,以獲得更好的發展,提供更好的閱讀服務。
公共圖書館和實體書店分處兩個不同的系列,然而都是以書籍為核心、以閱讀為形式,致力于推廣閱讀、提升市民素質、提高民族文化軟實力,兩者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的共性奠定了良好的合作基礎。國家支持公共圖書館與各種類型的閱讀組織開展合作,聯合發展。公共圖書館和實體書店可以互相利用對方優勢開展合作,融合發展,提供更優質的閱讀服務。
相對實體書店,公共圖書館在書籍種類、數量方面有一定的優勢,而實體書店畢竟是經營場所,書籍只可讀不可借,可供閱讀的品種不如公共圖書館豐富。公共圖書館可采購或捐贈一部分書籍放在書店供讀者借閱。公共圖書館是專業機構,擁有專業人才和技術,而實體書店從業人員普遍學歷偏低,基本不具備圖書館專業知識。公共圖書館可以發揮專業優勢幫助書店培訓店員,向他們傳授圖書排架知識,指導他們從活動策劃、實施、報道等方面提高閱讀推廣能力。如東莞圖書館通過館屬“易友讀書會”幫助東莞地區14個民間閱讀組織策劃運作專題講座和主題閱讀導讀,指導他們如何更好地開展讀書活動[14],有效提升了當地民間閱讀組織的服務品質。
相比公共圖書館,實體書店由于貼近市場,對讀者的閱讀需求、圖書市場了解得更清楚,公共圖書館可借助書店的圖書選品優勢,盡量采購一些契合讀者需求、深受讀者喜愛的圖書,豐富藏書體系。實體書店出版界資源較為豐富,與一些作者聯系緊密,開展讀書會時邀請嘉賓較為便利,公共圖書館也可將一些講座、讀書會以購買服務的方式交由書店承辦,達到雙方資源利用最大化。逢特殊時間,如世界閱讀日可以共同策劃一些活動,擴大全民閱讀活動影響力。蒼南縣圖書館自2017年以來采用購買服務的方式,將一些講座等閱讀活動交由當地的“半書房”承辦[15],縣圖書館只負責提供場地,效果良好。2016年10月,合肥市保羅的口袋1912店,開業界首創,與合肥市圖書館深度融合,結成聯盟,變身為合肥市圖書館分館,兩者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口袋書店將自有書籍捐獻納入合圖館藏,合圖也向口袋書店開放導入了更多精品圖書;在空間布置上根據讀者的閱讀興趣和閱讀體驗,采用個性化圖書分區、優選分館的形式,為讀者提供最優質的圖書和精致舒適的閱讀空間,實現了兩者資源的全面共享、空間共享。[16]
為滿足廣大人民群眾高質量的閱讀需求,應鼓勵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公共閱讀空間建設,增強公共文化發展合力。實體書店可主動吸納一些社會力量,借助各自優勢共同打造公共閱讀空間。近年來政府大力倡導社會力量進入公共文化服務領域,參與公共閱讀空間建設。2016年 12月25日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17],2017年8月,文化部印發《“十三五”時期全國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規劃》[18],2017年11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19]頒布,表明國家對社會力量參與公共圖書館建設優勢的充分重視與肯定。吸納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公共閱讀空間建設,已成為政府倡導的一種新型公共文化供給模式。南昌市高新區分別于2018年9月、2019年1月投入運營的瑤湖書房、艾溪湖美書房都是采用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的形式,由政府出資、社會力量承建運營的集圖書借閱、文化休閑、藝術展示、社交空間為一體的特色閱讀空間,為南昌市民帶來了豐富的閱讀體驗。目前許多社區都設有社區文化中心,可以探索請書店進駐,以場地換閱讀服務,既可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有效提升社區文化品質,又能為社區居民帶來便利的閱讀服務。
實體書店向公共閱讀空間轉型滿足了讀者的新型閱讀需求,從單一售書轉向多元經營也為自身迎來了新的發展空間。這一實體書店發展的新趨勢豐富了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體系,拓寬了公共文化服務發展新思路。在全民閱讀大環境下,扶持實體書店發展,吸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各種類型的公共閱讀空間建設,與公共圖書館共享優勢資源,相互融合發展,更有利于打造全民閱讀的良好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