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敏
(上海浦東圖書館,上海 201204)
在信息化時代的今天,公共圖書館作為一個“沒有圍墻的大學”,其社會教育功能將越來越凸顯出來。1975年國際圖聯明確提出“保存人類文化遺產,開展社會教育、傳遞科學情報、開發智力資源”[1],是公共圖書館的四大社會職能。2018年元月頒布并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也將公共圖書館定義為面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收集、整理、保存文獻信息并提供查詢、借閱及相關服務,開展社會教育的公共文化設施[2]。因此,本文即以上海浦東圖書館開展“浦江學堂”公益國學班項目的背景、具體實施方法及取得的成效為例,來深入探討公共圖書館開展社會教育的形式以及取得的社會效益。
公共圖書館作為保存文化、傳承文明的知識服務機構,是社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承擔社會教育職能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首先,優質的服務模式。公共圖書館的性質是提供平等、免費、優質的服務,通過舉辦講座、展覽、讀書活動等各種活動形式,引導讀者讀好書,好讀書,成為市民終身學習的場所、讀者的第二起居室;其次,豐富的資源服務。公共圖書館有著豐富的、系統的、完整的文獻資源,在進入信息化時代的今天,包括紙本文獻、電子文獻、聲像文獻在內的文獻資源,內容涵蓋各個學科領域,也滿足不同年齡階層及學習背景的讀者的需求;再次,完善的服務體系。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日漸完善,以浦東圖書館為例,建立三級+多元化的總分館服務模式,三級建設為區級圖書館、街鎮圖書館、社區(農家書屋、延伸服務點)的層級制,加上不同行業如行業分館、部隊、金融機構等組成的,多元化則體現在服務合作模式和開展讀書活動上[3];最后,獨特的品牌效應。公共圖書館提供全年無休、免費均等的優質資源服務和功能齊全的自修區域等特色服務,已成為公眾習慣并能接受的一個品牌。
社會教育作為公共圖書館承擔的職能之一,如何發揮其職能呢?習近平同志在中央黨校80周年校慶時指出: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4]。浦東圖書館張偉館長認為圖書館幫助社會建構精神空間,主要是通過引導閱讀來實現[5]。由此,公共圖書館在構建閱讀空間、實踐社會教育職能時,就不僅僅是提供全面、多類型的資源服務,更要在開展各類講座、展覽、讀書活動的基礎上,挖掘傳統經典教育的內涵,并形成行之有效的活動案例。浦東圖書館“浦江學堂”公益國學班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孕育而生的。
浦東圖書館新館(以下簡稱我館)2010年正式開館,館舍面積從1萬平方米增加到現在的6萬平方米,浦東圖書館以“以人為本,文化立館,將浦東圖書館辦成讀者和館員的精神家園”的辦館理念,堅持公益性、大眾化、無門檻,讓公眾盡享讀書的權利、平等地利用圖書館的服務宗旨。浦東圖書館以傳統文化教育為抓手,讓廣大讀者享受國學文化教育。
自2011年開始,浦東圖書館與鮑鵬山教授合作開展“諸子百家”“中國文學之旅”傳統文化系列講座。鮑教授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核心價值觀”,強調如何修德和做人。他在“孔子的教育”專題講座中提出,文化原典同時也是一個文化體系,它不僅給你知識,給你價值觀,同時讓你認同文化[6]。本著這一初心,又加上前期合作的基礎,2013年鮑教授繼續深化與浦東圖書館合作,提出與本館閱讀推廣中心合力推出公益國學班“浦江學堂”,此項目是針對青少年進行完整的系統的傳統文化經典教育。
經過多年來的合作,“浦江學堂”目前已成為浦東圖書館重點品牌活動,也是致力于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體現,同時也是對圖書館社會教育職能的課程化實施的有利探索。
2.1.1 依托創辦人,構建經典閱讀課程體系
在“浦江學堂”創辦初期,浦東圖書館的閱讀推廣中心團隊和鮑教授團隊進行了探討和研究,以傳統文化中原典為教材,針對二到三年級的小學生,以小班化系統化形式,分5年對傳統文化進行學習。前三年為養正階段,養品行之正,因此課程內容是“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后兩年為培大階段,培養大格局、大眼界、大胸襟氣度,課程內容是《道德經》《莊子》《壇經》。通過完整的學習使青少年的整體修養和心智成長得到提升,增進民族認同和文化自信。
與此同時,還根據學科的要求共同制定了“浦江學堂”實施細則,如辦學理念、宗旨、學制及教學目標等,確定每一期班級的命名以為“克明俊德,知行合一”進行排序,最終形成較完善的教學及評估體系。此項目在實踐中不斷進行補充和完善,形成可以復制能推廣的圖書館讀書活動模式,成為浦東圖書館讀書活動課程化實施的實踐案例。
2.1.2 嚴格準入制,打造課程立體化模式
浦東圖書館作為“浦江學堂”的起點,具有試驗田、示范地的意義,為了實施精品化教學,計劃每一期招收30名二至三年級的學生,利用每周半天、全年約50次課的時間,進行系統、完整的傳統文化教育。每一期學員都通過公開報名形式向社會和學校進行招生,委托第三方專業老師進行面試,面試內容主要是考察學生的學習意愿和家長對浦江學堂教育理念的認同度,以四比一的比例進行擇優錄取。
對經典閱讀進行課程化實施,需要優質的專業教師團隊。在鮑教授的指導和影響下,通過公開招募的形式,吸引了一批有志于國學研究、國學教育的大學教授以及文學博士加入。我館和鮑鵬山教授團隊建立教師培訓機制,通過集體備課、評課等多種教學指導形式,指導教師團隊完成教學任務。面向學生系統地講授傳統文化經典,每節課都做到對所學章節的讀、背、誦、理解,并需學生完成課后的抄寫。這不僅要求教師團隊有深厚的國學文化底蘊,還需要講課形式靈活新穎,因此每個任課老師都建立自己獨特的授課形式及管理框架,按時完成傳統文化的教學任務,使學生既增長了歷史文化知識,又培養了是非觀念、君子品行。學生喜歡、家長歡迎,這是圖書館對傳統經典進行課程化實施模式的最好肯定。
為增進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知,“浦江學堂”開展了系列游學體驗活動。如在每一年《論語》課程學完之后,組織學員和家長開展“曲阜祭孔”游學實踐活動。此次活動與曲阜文物局舉辦的參加“背《論語》免費游三孔(孔廟、孔府、孔林)”活動相結合,以在孔廟舉行“祭孔大典”為核心內容,通過參加曲阜明故城開城儀式、體驗禮樂文化和孝親文化、學習琴棋書茶,瞻覽位于“亞圣”孟子故里鄒城的孟廟、孟府等系列活動為輔翼,使實踐與書本所寫結合,將課程打造成為立體化學習模式,增添了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直接認識,此一活動已納入“浦江學堂”學習體系中,成功舉辦了五年,得到學生和家長的認可和喜愛。
2.1.3 成立家長志愿者團隊,實現自主管理模式
“浦江學堂”公益國學班活動是浦東圖書館的重點品牌讀書活動,由本館閱讀推廣中心負責活動的總體策劃、方案實施及大型活動的組織協調,作為長期活動,館員需要參與到活動的具體實施中,既要完成本職工作還需兼顧活動的具體實施,就存在著人員時間安排有沖突的矛盾,為化解館員的時間精力不夠的矛盾,需要依托志愿者進行管理和維護。在“人人做公益”的良性循環模式下,學生家長成為浦江學堂最好的配合者,有效地擔當起班級的組織管理責任。
每期在開班初期,通過自主報名的方式,建立家長志愿者團隊,結合家長的自身特點及所長,組建成立家委會,由他們來完成建立微信群,以此作為家長間的聯系的紐帶、發布各種學習信息及各類活動的相關信息、學生簽到和作業情況的反饋等,志愿者同時還負責集體活動的策劃,以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如通過游學形式,實地參觀孔廟、孔林、孔府等。這樣既能讓家長及時了解課程的進度以及學生的學習情況,也能促進家長與孩子們的共同閱讀經典、共同成長進步。
“浦江學堂”公益國學班活動,以其專業性、公益性,以及符合社會需求、時代主題的切合性等方面,已經成為具有良好成長空間的圖書館品牌活動,也是圖書館社會教育活動職能的一種體現。在項目實施的6年中,不僅所有參與的學生都完成了系統的學習,還培訓了一批有志于傳統文化教學的教師,形成可復制可推廣圖書館社會教育實踐模式,由此,以點帶面,由浦東圖書館向外輻射延伸,在全市及國內部分省市進行推廣,2013年至今,在上海各區縣、武漢、合肥、常熟等地已開設100個班級,3000多名學生在此項目模式中接受系統的傳統文化的學習。
“浦江學堂”在全媒體時代下開展對傳統文化進行教育和推廣做出了嘗試和探索,獲得了各界的認可,取得了成效。在2015年,此項目在上海市委宣傳部發起的“群眾最喜愛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項目”評選中獲第一名;2016年,在上海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舉辦的“上海市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工作現場推進會”上,作為唯一單項項目向全市推介;2017年2月,獲得2016年上海市民文化節“百個優秀閱讀推廣組織”稱號。
2.2.1 成熟的課程培訓用書
“浦江學堂”經過實踐,首先建構了完整的“浦江學堂”教材體系,每期在完成正常教學任務之際,我們會組織由老師和志愿者組成的骨干團隊進行教學研討工作,現已完成了《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道德經》《莊子(內七篇)》等教材的編制,這些教材都已成為比較成熟的“浦江學堂”教師培訓用書。
2.2.2 完善的教師培訓機制
建立完善的教師培訓機制,浦東圖書館定期組織教師進行教學研究,每年對應聘教師進行相應培訓,經培訓后對師資進行選拔,擇優錄取,這樣既確保了學堂的教學質量,同時也對社會進行回饋,為社會培養儲備了一批善于講授國學,善于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師資力量。于2016年起先后與復旦大學哲學學院以及開放大學合作,成為了這兩所院校的文學專業實踐基地。
2.2.3 優秀的文化傳播范本
接力公益力量,反饋社會,積極開展了“小手牽大手”活動,2017年12月“浦江學堂”成立由學生和家長志愿者組成的百人國學故事團,走向社區,走進學校,宣傳傳統美德,接力公益力量,向社會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學生在學習和傳播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能帶動家長學習和傳播傳統文化,并把這種學習和傳播傳統文化的力量輻射到各個社區。現在“浦江學堂”的班級在上海已經遍布浦東、黃浦、徐匯、閔行、寶山、嘉定、普陀、金山、松江等諸多地區,隨著學生和家長的共同參與,與學校、街鎮、社區之間傳統文化活動的傳遞,促進了城市市民文明修身事業的發展。
浦東圖書館“浦江學堂”活動打造的是小班化精品化特色,每年每班招收30個二、三年級的小學生進行系統教育,突出的是傳統經典傳授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學制是“3+2+N”,這與公共圖書館提供平等、免費、優質的服務的性質看起來相矛盾,但浦江學堂建構的是知識體系、價值體系和文化體系,鮑鵬山教授接受光明日報采訪時說,浦江學堂是“小學堂,大格局”[7],作為上海市“市民修身行動”的特色項目,此項目產生的社會效益遠遠大于項目本身,因此“浦江學堂”要得以發展,不僅需要國家在經費上進行相應的支持,還需要有優惠的政策進行保障。
浦東圖書館“浦江學堂”公益國學班得以實施和推廣,不僅體現在項目本身,也離不開制度的保障。從開始計劃的制定,到方案的落實、經費的使用,都有相應的制度做支撐,在管理上實行的是三級管理模式,即整體管理、班主任管理、家委會管理;以及在與鮑鵬山團隊合作方式以合作協議的方式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確立所遵循的規則等,并在活動實施中不斷補充和修訂,形成完善的制度體系。這與浦東圖書館建立“制度+人文”的管理方式相吻合。在定位上,以特為本,打造與浦東未來城市相適應的示范性公共圖書館;在服務上,以品為本,高嫁接,橫聯誼,低輻射,創新公共圖書館服務方式[8]。
在實施“浦江學堂”活動中,浦東圖書館閱讀推廣中心的團隊既是活動的策劃者、也是活動的操作者、執行者,這在需要從事閱讀推廣工作的館員們有較強專業能力的同時,還需具備教育心理學、管理學、媒體人等方面的能力,最后就是團隊的協作能力,好的團隊建設是項目實施的堅實基礎。現在上海市對于文化系統開展了各類的學習,如文化系統的“萬人培訓計劃”,雖然課程內容設置豐富,但還是遠遠不能滿足文化系統一線員工的需求,項目的成長與我們館員知識結構不能做到等比例增加,這是我們所面臨的一個難題,要求做好基礎服務工作的同時,怎樣利用好圖書館這個社會教育的平臺,汲取各類知識,豐富內涵,只有不斷更新知識結構、創新工作意識、提升實踐能力、更新服務觀念,才能跟上新時代圖書館事業的發展趨勢。
浦東圖書館閱讀推廣中心在與鮑鵬山教授的教育團隊合作的“浦江學堂”公益國學項目,打造的是有設計、有課程、系列化的品牌讀書活動,吸引例如鮑鵬山團隊這樣的優質合作方的加入,建構一個良好的教育生態,承擔起圖書館的社會教育職能。這就說明了要體現公共圖書館承擔的教育職能,這就需要政府的支持,社會各界的參與,進行跨界融合,倡導的是公益文明,打造的是傳統文化教育品牌,與公共圖書館的初衷不謀而合,合作共贏。吸引更多的優質資源走近圖書館,利用圖書館,以圖書館搭建社會教育活動平臺,進行深入合作,推廣閱讀活動,形成一個社會教育活動體,使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三教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