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紅梅
隨著媒介技術的發展,以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為基礎的新媒體越來越成為人們信息生產、加工、傳播、消費的主要渠道與平臺,媒介環境與傳播生態發生了本質上的變革。20世紀90年代開始,便有部分高校在傳統新聞傳播類專業的課程體系內設置了網絡與新媒體相關課程或設立了網絡新聞和網絡傳播方向,以此探索網絡新媒體人才的培養,回應傳播生態的變革及市場對人才的新需求。
2012年,教育部在新修訂的本科專業目錄中特設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截至2019年3月,已有242 所高校通過審批。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以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為核心,然而作為一門新興專業,目前尚無成熟的實踐教學體系可以借鑒。另外,各地方高校需要依據自身的培養目標和實際情況,充分挖掘內外部資源,創設實踐教學的環境條件和保障條件。
昌吉學院網絡與新媒體人才的培養始于2010年新聞學網絡傳播方向的招生;2014年,該學院正式開始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招生,目前已為社會培養和輸送了六屆畢業生,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和社會影響。2017年,該學員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獲批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普通高校重點專業,未來五年將會在自治區財政和學校配套資金的支持下,進一步進行專業教育教學研究與改革、實驗實訓條件建設等,使專業向更高層次邁進。
本文主要對昌吉學院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思路與實踐進行梳理和總結,以服務于地方高校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
目前各地方高校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培養目標過于泛化,使得實踐教學缺乏具體的目標和評價標準。昌吉學院網絡與新媒體專業通過對新疆新媒體人才招聘信息進行實證分析、走訪政府和企事業單位、咨詢專家等方式,進一步把握新疆新媒體產業發展、新疆社會穩定以及“一帶一路”倡議對網絡與新媒體人才的需求,同時結合學科發展趨勢與學校校情,最終凝練出了“融合新聞采編”“數字內容產品制作與運營”“網絡輿情監控與社會治理”等三個行業急需但稀缺的人才培養方向,并以這三個方向作為具體、細化的培養目標,為實踐教學提供明確的方向、依據和標準。
修訂專業教學計劃,設置全方位、融合性的專業課程模塊和實踐模塊與三個具體的人才培養目標及專業技能相對接。增加了技能型、業務型實踐課程的數量和課時,同時提升了非實踐課程的課內實踐比例,實踐課時占比達33%,實踐教學環節學分占比超過35%。
在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課程教學中廣泛采用案例式、任務驅動式、合作探究式等教學方法。教學團隊在案例教學的基礎上申報的“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新疆高校新聞傳播學教學案例庫建設研究”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高校教改項目立項,致力于教學案例的開發。《新聞學概論》《傳播學》等課程探索使用混合式教學改革,結合線上線下、課堂內外,通過任務驅動促進學生參與實踐、創新。教學方法的改革將課程教學與學生專業基礎技能的提升深度鏈接,改善教學效果的同時也提升了教師的教學水平。
與教學方法改革相呼應,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課程進行了考核方式的改革。加大平時成績所占比例,采用技能操作、作品制作等多元化考核方式,重平時、重實踐,促進學生過程性學習,激發學生課內外實踐創新的積極性。到目前為止,《圖形圖像處理技術》《非線性編輯制作技術》《新媒體實務》等十余門課程完成了考核方式改革。
采用“3+1”人才培養模式,學生入校后即要求全員進入校內實習平臺、專業社團進行實踐。在前三年的課程學習過程中,開展每學期兩周的校內外綜合實訓,實訓內容與課程內容、專業技能相匹配。第四學年進入實習單位進行全年專業實習和畢業設計制作,提升學生實際工作能力,與就業無縫對接。
開展畢業論文向畢業設計轉變的改革,制定了《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本科畢業設計類型與要求》,實現畢業設計的多元化,學生可制作融合新聞、數據新聞、深度報道、紀錄片、音視頻節目、網絡專題、電子雜志等,也可進行新媒體的創建與運營,增強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及專業綜合能力。《“花兒”在昌吉》《昌吉學院影像口述史》《數據帶你看昌院學生的飲食、運動與健康》等學生跨學科/跨媒介畢業設計作品產生了較大影響。
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由企業真實命題,涵蓋平面、音頻、視頻、動畫、策劃案、H5 等廣告形式。昌吉學院網絡與新媒體專業采用“課賽結合”、校內比賽、名師校園巡講等方式激勵學生參賽,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創新創意意識;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從2015年至今,該專業學生共承擔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15 項,其中“微精彩創作公司”“推N 新媒體影視工作室”“易簡秀簡歷創作工作室”“時光之影老人影像工作室”等5 個項目獲國家級立項并結項,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創新創業能力。
地方高校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要將實踐教育與多方協同相融合,構建育人的新格局,推動與黨委宣傳部、行業、企業協同育人,促進學生全面成長,同時切實提高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力。昌吉學院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與昌吉回族自治州黨委宣傳部共建新媒體發展中心,以項目為依托,共享資源,共同開展新媒體發展研究;與北京云創公司共建輿情監測中心,承接政府、企業相關輿情監測服務項目;與新疆法制報、昌吉回族自治州電視臺、昌吉日報社、昌吉回族自治州東方嘉藝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等單位建立實踐育人基地,通過學生實習、教師輪訓等方式,整合社會資源,為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服務。
搭建“實驗+實訓+實習”三位一體的校內外實踐、創新平臺,依托學校基礎建設經費和中央財政支持地方高校發展專項資金,在已有非線性編輯實驗室、電視演播室的基礎上新建新媒體實驗室、攝影攝像實驗室,形成了融圖文、音視頻、網頁等的制作、發布于一體的實驗平臺;搭建了由昌吉學院電視臺、校園廣播電臺、昌吉學院官微、“第三只眼觀世界”微信公眾平臺組成的校內融媒體實踐平臺;與昌吉回族自治州黨委宣傳部“三微一端”、新疆法制報、昌吉回族自治州電視臺、昌吉日報社、昌吉回族自治州東方嘉意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等單位搭建了校外的全媒體實習實訓基地,探索融合型人才培養。
昌吉學院整合校內各院系師資,組建了新聞學、傳播學、漢語言文學、計算機應用技術、市場營銷學等學科交叉融合的跨學科實踐教學團隊,培養文理兼容,人文素養與技術素養兼具的新媒體人才。注重“雙師雙能”型教師培養,先后有4 名教師赴媒體實踐掛職鍛煉,5 名教師獲網絡輿情分析師證書。同時引進當地業界師資指導課內實踐、開展講座、指導畢業設計和創新創業項目、指導實習,大力提升了教師實踐教學能力。
通過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形成了實踐、創新的良好專業文化氛圍,課堂教學效果得到顯著改善,學生課程實踐積極性明顯提高,課程實踐作品質量、畢業設計質量、學科競賽競爭力、就業競爭力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