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 斯汀
2019年8月29日,《科學》雜志上發表的研究基于近50萬人的基因組,他們的研究結果支持了早前較小規模的研究,并證實了許多科學家的懷疑:雖然性取向有遺傳因素,但沒有單個基因對性行為有很大影響。
麻省理工-哈佛博德研究所遺傳學家安德烈·加納(Andrea Ganna)說:“不存在‘同性戀基因’。”
加納和他的同事在這一分析的基礎上估計,多達25%的性行為可以用基因來解釋,其余的則受到環境和文化因素的影響;這一數字與較小的研究結果相似。
英國牛津大學研究生殖行為遺傳基礎的社會學家梅林達·米爾斯(Melinda Mills)認為:“這是一項可靠的研究。”
但她警告說,研究結果可能不能代表全部人口,這是研究作者承認的研究局限。基因組的大部分數據來自英國生物銀行研究項目和位于加州山景城的商業基因公司23andMe。向這些數據庫提供基因和健康信息的人主要是歐洲血統、年齡偏大。英國生物銀行的參與者年齡在40至70歲之間,而23andMe數據庫中人們的平均年齡為51歲。
研究者還指出,他們遵循了基因分析的慣例,從研究中剔除了那些生理性別和自認為性別不匹配的人。因此,此項工作不包括性少數群體(LGBTQ群體),如跨性別者和雙性人。
科學家一直認為,人的基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性取向。20世紀90年代的研究表明,同卵雙胞胎比異卵雙胞胎或收養的兄弟姐妹更有可能有相同的性取向。一些研究表明,X染色體的特定部分,稱為Xq28區域,與生理上為男性的人的性取向有關;盡管之后的研究對這些結果提出了質疑。
但是這些研究的樣本量都很小,而且大多數集中在男性身上。米爾斯說,這阻礙了科學家發現許多與性取向相關的變異能力。
在最近的研究中,加納和他的同事使用了稱為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的方法來觀察成千上萬人的基因組中被稱為SNP的單堿基DNA變化。如果有共同特征的許多人也同樣有某些SNP,那么這些SNP很可能在某種程度上與那個特征有關。
研究人員將研究對象分為兩組,一組研究對象有同性性行為,另一組沒有。之后,研究人員進行了兩項獨立分析。在其中一項分析中,他們評估了100多萬個SNP,并觀察了那些擁有更多相同SNP的人是否也報告了類似的性行為。結果發現基因可以解釋8%~25%的性行為變異。
在第二項分析中,加納和他的同事想看看究竟哪些特定的SNP與同性性行為有關,他們發現了5個在這些個體中更常見的SNP。然而,這5個SNP加在一起只能解釋不到1%的性行為變異。
加納說,這表明影響性行為的基因有很多,有許多基因研究人員還沒有發現。他表示,更大的樣本量可以幫助識別那些缺失的變異。但是加納同時警告,這些SNPs無法可靠預測任何個體的性偏好,因為沒有單個基因對性行為有很大的影響。
盡管研究人員已經發現了一些與同性性行為有關的SNPs,但他們還不確定這些基因變體的作用。加納介紹說其中一個與嗅覺有關,嗅覺在性吸引力中起著重要作用。另一種SNPs與男性禿頂有關:這種特征受到性激素水平的影響,這表明這些激素也與同性性行為有關。
加納說,研究結果表明了人類性行為的復雜性。這些結果也對研究人員提出了挑戰,因為他們知道,在如此敏感的話題上,向公眾解釋微妙的發現是很困難的。
為了確保他們的研究結果不被誤讀,研究人員與LGBTQ倡導團體和科學傳播專家合作,研究如何以最佳方式在研究論文中向公眾傳達他們的發現。他們的努力包括設計網站,用易懂、無術語的語言向公眾展示研究結果及局限性。在劍橋附近的歐洲生物信息學研究所的主任、遺傳學家尤恩·伯尼(Ewan Birney)對這一努力表示贊賞。他說:“這是傳播的雷區。”
盡管一些研究人員和LGBTQ的支持者可能會質疑進行此類研究的智慧,但伯尼表示,這很重要。他說,有很多關于同性性行為的社會學研究,而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話題。現在是時候把一個強大的、基于生物學的視角引入到討論中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