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斌
近幾年,隨著電視節目類型的多樣化發展以及頻道的專業劃分,“專業化”已經成為電視節目發展的方向。科技類節目慢慢成為人們欣賞節目的選擇之一,甚至是更重要的選擇。科學不再是遙不可及的領域,它就發生在我們身邊,圍繞著我們。人們如何能更好地了解科學,走近科學人物呢?
電視的觀眾面很廣,除了科技領域的專家學者,還有普通知識層面的受眾,他們存在不同程度的文化差異。那么,如何使科技類節目贏得廣泛的觀眾群,這是一個節目制作人在節目制作初期就應該考慮的問題。
科技類紀錄片是科技類節目的重要組成部分,內容的客觀性和專業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然而,普通觀眾沒有很高的科學知識水平,對于很多專業性的知識和術語,他們無法理解,從而導致他們失去對此類節目的耐心和關注,此時,客觀性和專業性成了阻礙觀眾觀看的鴻溝,科技類紀錄片也就失去了大量的普通觀眾。所以,專業性和嚴謹客觀的科學態度固然重要,通俗性和生活化對于科技類紀錄片同樣重要。
那么,科技類紀錄片如何平衡科技的專業性和觀眾理解力之間的關系呢?
科技類紀錄片需要通俗化、生活化,用專業制作技術手段結合非專業化的內容表達,來實現與觀眾情感的契合。
電視節目中的語言,不同于紙質媒體的語言,不能反復閱讀和傾聽,所以,電視語言必須簡潔明了、通俗易懂,利于記憶。
科技類紀錄片中的語言包括解說詞和科技人物的采訪同期聲。
解說詞是紀錄片創作者表達不可或缺的部分,專業術語、復句、關聯詞、邏輯關系、修飾成分過多的解說詞,讓觀眾聽不清,搞不懂,更是想不明白,內容表達變得蒼白無力,讓原本就深奧的科學越來越遠離觀眾。這時,短句或短語替換晦澀難懂的科技術語,盡量使用生活中的語言,拿觀眾看得到的實物作比較,打比方,甚至加入一些有趣的俗語,觀眾是不是更容易理解一些呢?
紀錄片語言除了解說詞,還有被采訪者的同期聲,最有可能被采訪的就是科技領域的專家學者。他們學識高深,可能從事的研究內容深奧刁鉆,理論超前,在講述過程中往往就他們自身研究的專業內容進行專業理論講述,觀眾除了“燒腦”和無限崇拜,什么也沒有。作為紀錄片的科學專業傳播載體,科學專家從事的科學研究對人類社會產生的影響,會引起受眾關注,所以采訪同期聲也盡量能通過溝通來取得通俗化的表達,結合生活中的實物實例,如若實在無法做到,也可以通過專家的語言畫龍點睛,折射出其先進的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表達其真實的情感世界。
科技領域,最多的可能就是實驗室,各種大設備、小儀器、試管……還有各類研究計算數據,這些內容距離觀眾的理解十萬八千里,如果節目找不到切入點,無法讓觀眾明白,也就讓觀眾失去了興趣關注點,更不要說耐心地看下去。
“科技以人為本”“科技改變生活”。要想贏得觀眾,必須貼近觀眾生活,貼合現實問題,找到科技與生活的契合,拉近與觀眾的距離,使觀眾在節目中找到自己身邊的故事。
例如:2016年北京衛視的《機會來了》也將科技產品與普通人的生活牢牢鎖在一起。第一期節目中盲人模特媽媽的愿望就是希望能夠陪她的孩子上下學,而節目中呈現的“導盲眼鏡”就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她的這個問題;從事高樓清潔工作的“高空蜘蛛人”山東F4,他們的訴求是幫助住在高樓的人們在發生火災時更好地逃生,“逃生背包”不僅可以保護他們的生命安全,還可以幫助更多住在或者工作在城市高樓的人們。
梁啟超先生說:“天下最神圣的莫過于情感……用情感來激發人,好像磁力吸鐵一般,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鐵,絲毫容不得躲閃……情感的性質是本能的,但他的力量,能引人到超本能的境界;情感的性質是現在的,但他的力量,能引人到超現在的境界。”
電視節目利用結構設置、語言使用、鏡頭運用、音效配合、動畫的加入等多種技術手段來突出主題內容。科技類紀錄片的主題內容都與人有關,它不是冷冰冰的實驗設備,密密麻麻的實驗數據,它展示積累的科學事實、科技成果,服務于人類生活,更展現深層次的精神上的滿足。因此,通過多種技術手段,來表現情感是科技類紀錄片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在紀錄片中,人物對象的情感表現是與其所處的環境、事件、科技成果緊密聯系的。通過人物的介紹,結構上設置生活情境,事件過程重現,運用類比手法或者動畫效果把科技成果與生活結合起來,突出人物的情感世界,利用事件本身發展來挖掘人物對象情感,調動觀眾的好奇心,從而吸引觀眾。
除了片中人物對象的情感,創作者的情感態度同樣影響著紀錄片的情感方向。在紀錄片的創作過程中,他不可能完全客觀地回避自己的情感,一個鏡頭、一句解說詞,包括紀錄片的結構設置,拍攝手法,內容所突出的重點都體現著他的情感。德國電影理論家克拉考爾說:“一個重視高度真實性的紀錄片尋常也可能會不由自主地投身到他鏡頭前面的生活場景中去。”
細節是生活中不經意發生卻能真實反映生活原貌的有力表現手段,它能強調對象特點、突出事件本質,使內容更深入人心,無論是人物的細節還是科技產品的細節。傳達人物情感,需要創作者有敏銳的觀察力,運用大量的特寫和長鏡頭畫面,捕捉到生活中情境的細節,傳達創作者意圖。沒有細節的紀錄片是沒有感染力的,沒有感染力又如何觸動觀眾的心靈?
《難圓綠色夢》中有這樣一組鏡頭:老英雄徐治民一輩子治沙栽樹,他耗費了畢生精力栽種的防護林被砍伐一空,82 歲的老人蹲在一棵大樹的樹樁旁老淚縱橫。老人的淚水,老人撫摸樹樁顫抖的雙手無不牽動著觀眾的心,從而激起了觀眾與老人的心靈互動。
由此可見,觀眾的情感是又一重要因素。創作者需要挖掘與觀眾的情感激發的契合點,即讓觀眾感動和認知的關鍵所在。在科技類紀錄片中,觀眾的情感需要無非還是解決生活問題,滿足生活需要,貼近生活,觀眾會更投入,觀眾的情感自然會被調動起來,達到共鳴。
綜上所述,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無論是情節再現還是情感表達,都離不開紀錄片創作者對觀眾的理解和認知。如果科技類紀錄片創作者做到心中有觀眾,深刻理解觀眾的興趣、愛好、情感和接受能力,做到節目貼合觀眾,貼近生活,從而達到“科技以人為本”“科技改變生活”,而不是為了表現作品內容之高深或電視人的學術理論水平,這樣自然會贏得觀眾。要知道,遠離觀眾、失去觀眾的節目是沒有傳播價值的。只有做到通俗易懂,生活化,情感化,用專業的制作技術結合非專業化的內容表達才能打動非專業的普通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