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偉
三沙衛視《巡航祖宗海》欄目于2017年6月開啟大型策劃“中國海岸行”特別節目,從中國大陸的西南端廣西北侖河入海口出發,沿著18000 多公里的海岸線行走、攝制。選擇沿海城市進行拍攝,本身就是探尋海洋文化的一種表現,體現的是三沙衛視作為一個區域性電視衛星頻道的擔當。然而海洋文化是一個廣泛、抽象的概念,怎么拍攝才算是傳播海洋文化呢?欄目組策劃伊始就在尋找海洋文化的載體,這個載體最生動、最鮮活的要素當然是生長、生活、工作在海邊的人們。通過一個個人物或人物群體,我們發現了他們身上所承載的海洋文化,例如海洋民俗、與海洋相關的美食、沿海居民不同的民間信仰等等,這些普通人的工作、生活內容,真實地反映了海洋文化的特質,使之具象、鮮活。這些小人物所承載的海洋文化內涵,甚至搭建起了沿海居民和東南亞華人華僑之間的血濃于水的不可分割的情誼。欄目組著重尋找了以下幾類人群進行拍攝。
《史記》中寫道“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而在民間更有“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的說法。在中國18000 多公里漫長的海岸線上,逐海而居的人們因為地域的差別,生產生活方式大不相同。雖然很多民間技藝、民間藝術、民間風俗獨具特色甚至精彩絕倫充滿著大智慧,但是由于地域的差異性,原本懂的人就不多,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這些技藝、藝術、風俗的實用性越來越低,會的人越來越少,還有一些已經瀕臨失傳。在我們拍攝的過程中,遇到過唯一的傳承人,這個“唯一”不是一枝獨秀,而是一根“獨苗”。我們用鏡頭將其記錄,將過程清晰呈現,就是希望對其進行保護。我們拍攝的內容,包括了技藝、藝術和風俗三個不同方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在廣東珠海市,欄目組拍攝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裝泥魚”。“裝泥魚”這門傳統手工技藝起源于清乾隆三十年間(1765年)。泥魚表皮十分光滑,經常在淺灘上爬行或跳躍,很難徒手捕捉。后來人們就琢磨出了用竹籠誘捕的辦法捕捉泥魚,而“裝”字在廣東方言里就是“誘捕”的意思。
這項技藝的傳承人黃國富,今年63 歲,是珠海斗門乾務鎮土生土長的居民,我們拍攝了他制作泥魚籠的過程。制作的關鍵其實就在籠口,籠口要有一定的長度,并且必須是外寬內窄,泥魚只要進了籠口便再難逃脫。泥魚生活在咸淡水交界的河湖灘涂地帶,以泥中的微生物為主要食物來源。農歷初一前和十五后的海水退潮期,是捕捉泥魚的最佳時機,所以抓泥魚要走進退潮后的泥灘中。如果一步一個腳印地走進泥灘,會驚擾泥魚,所以必須使用類似滑雪板的“鞋子”,這樣腳不會陷進泥里,行動起來也非常迅速。進入泥灘之后,要觀察泥魚在灘涂上爬行時留下的痕跡,這樣便可找到泥魚藏身的洞口。第二步是安放泥魚籠,在洞口處用手挖出魚籠大小的坑把泥魚籠放入。第三步就是等,魚籠放好后,等待泥魚自投羅網,這一過程一般需要30 到40分鐘的時間。
黃國富說現在很少有人來學“裝泥魚”了,一來魚少不好捕,二來經濟收益也不高。而他自己其實也是為了傳承這門古老技藝在堅持著,他對“裝泥魚”有著特殊的感情。每當農閑或是天氣好的時候,他還會來到灘涂上捕捉泥魚,他希望有更多的人關注和傳承這門技藝。制籠、放籠、收籠,我們拍攝了黃國富“裝泥魚”的全過程,完整地保留下了這門古老技藝的影像資料。
在廣東惠東縣,欄目組拍攝了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惠東漁歌”。據《惠東漁業志》記載,惠東漁民的先輩是宋朝時由福建沿海遷入的疍民,他們常常以歌自娛,以歌解憂,后來這一習俗在惠州濱海地區廣泛傳播。惠東漁歌使用閩南語演唱,歌詞形式是七言四句或八句為一節,有時夾雜一些三字句和五字句。
組建了一支漁歌隊的惠東漁歌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李卻妹,今年67 歲,5 歲就開始跟隨母親學習唱漁歌。她告訴我們,“惠東漁歌”除了要懂得如何唱,還要懂得如何梳妝。在惠州,一般喜慶的日子都會唱漁歌,所以每位唱漁歌的女性都要精心打扮,不僅要穿上當地漁家的服裝,結了婚的還要梳上發髻,并且要在頭上佩戴飾品,年輕人主要佩戴金色,老年人則佩戴銀色。李卻妹老人帶著她的漁歌隊參加過多次省級、市級的歌唱比賽,拿到的獎杯證書不計其數,也登上過上海世博會這樣的國際舞臺。名氣越來越大,受關注越來越多,想學習“惠東漁歌”的人也在增多,這是李卻妹非常愿意看到的。她還說“惠東漁歌”的曲調是祖輩傳下來的,從來沒有改變過,不過歌詞的內容隨著時代的變化在不斷創新,可以唱出海打魚、男女對話,也可以唱新時代幸福的生活等等。
我們專門用了兩分鐘的時間,讓李卻妹介紹她帶領的漁歌隊獲獎和登上大型舞臺的經歷,因為她用這樣方式讓漁歌隊越來越有影響力,逐漸改變著“惠東漁歌”瀕臨失傳的境地。我們也希望通過我們的攝制播出,讓其他的文化傳承者借鑒她的經驗而獲得成功。
在廣西東興市,欄目組拍攝了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京族哈節”,京族是我國唯一以淺海捕撈為主業的少數民族。京族最具代表性的民俗風情是每年一度的哈節。哈節,又稱“唱哈節”,所謂“哈”或“唱哈”即唱歌的意思,是京族的傳統歌節,民眾通宵達旦歌舞不息。農歷六月初十,我們在萬尾島剛好趕上了“哈節”。蘇秋萍今年44歲,從12 歲開始學習唱哈。她說,哈節是他們最重視的節日,能夠為海神跳舞在她們看來是一件神圣而又莊嚴的事情,所以每次來到哈亭必須穿戴整齊。京族信奉海神,每年的哈節期間,京族群眾都要到海邊把海神迎回哈亭敬奉,舉行迎海神、祭海神、入席、送海神等傳統民俗儀式,共持續 7 天 7 夜。
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擁有海洋精神的國家,海洋精神源于海洋文化,這些海洋民俗其實傳遞的是中國漁民敬海、愛海的特質,這些特質從古流傳至今,是海洋精神的組成部分。節目并沒有評論,只是記錄,讓觀眾自己感受這樣氛圍,感受民俗的魅力。
海洋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廣大的基層工作者。在欄目組拍攝過的廣州港、防城港、八所港、洋浦港、馬鞭洲島原油碼頭等港口中,數以萬計的基層工作者夜以繼日地工作著、堅守著、奮斗著,他們身上凝聚著中國海洋經濟騰飛的力量。他們激情、勇敢的特質無疑是值得贊頌的海洋精神,是我們尋找的海洋文化的組成部分。
廣東惠州的馬鞭洲島,20 多年前還是一座無人小島,如今已經成為國內首屈一指的大型原油碼頭。在這里,我們見到了馬鞭洲島第一代建設者彭錦強。彭錦強所在的華德石化馬鞭洲庫區,有12 座5 萬立方米的原油罐和23 萬立方米的燃料油保稅庫,原油接卸能力每年大約1260 萬噸。舉目望去,島上到處是高聳的油罐和縱橫交錯的輸油管道。在彭錦強的帶領下,我們登上了一個原油罐頂,采訪了正在準備對原油進行采樣的曾文青。曾文青是化驗班班長,主要負責原油質量的取樣檢測工作,她1994年便來到馬鞭洲島工作,是島上為數不多的女員工。她告訴我們因為原油含有大量有毒氣體,所以每次取樣之前,必須做好防護工作。同時為最大程度地避免吸入有害氣體,要站在上風口。采樣過程中,原油刺鼻的氣味讓攝制組的每一個人都有些頭暈,但這項工作曾大姐做了20年。
離開原油罐區,彭錦強帶我們前往碼頭,因為那里有一艘外國油輪正在靠泊。在碼頭我們遇到了2004年來到馬鞭洲島工作的37 歲的何望。他告訴我們,一艘油輪靠泊后,需要碼頭代表、船方代理和邊防等多個部門協調工作。碼頭代表主要負責定制裝卸貨計劃、登輪的計量和驗貨等工作;船方代理負責船舶的報關、報檢、代繳征稅等,邊防則負責上下船舶人員的校驗等。三方配合,才能保證油輪安全裝卸原油。
離開碼頭,已經到了晚飯時間,彭錦強邀請我們留下來吃頓晚飯,感受他們的駐島生活。彭錦強說,雖然只有簡單的飯菜,但是相比于20 多年前初期建設的歲月,這已經是幸福。
在節目當中,我們用了最平實的語言去描述他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卻呈現了20年前的一個荒蕪小島變成關系到億萬人的衣食住行的極其重要的碼頭的事實。鏡頭中的人們很平凡,但他們的事業是偉大的,他們的堅強和勇敢讓一個地方“華麗轉身”,這也就是我們要尋找的中國的海洋精神、海洋文化。
2018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山東代表團審議時指出,海洋是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要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綠色可持續的海洋生態環境,為海洋強國建設作出貢獻。這一指導思想,為保護海洋這一世界性的問題找到了解決辦法,而我們所遇到的海洋保護者也正在沿著這條道路前進。
在廣西欽州市,欄目組采訪了欽州學院中華白海豚保護研究團隊的負責人吳海萍。她2010年從中國科學院畢業后就一直從事鯨豚類水生生物研究,2012年開始了對中華白海豚的研究和保護工作。中華白海豚是在1765年由瑞典的一個科學家在珠江口首次發現的,正常壽命在30-40 歲之間,隨著年齡的增長,海豚的體色會發生變化,呈現出黑色、灰色、白色或漂亮的淡粉色,所以又常常被人們稱為五彩海豚,也因其珍貴和稀少,被稱為“水上大熊貓”。吳海萍說,根據她們5年的研究發現,北部灣的白海豚是比較稀有的年輕且健康的群體。因此她和團隊成員每個月都要去中華白海豚的棲息地——三娘灣,對白海豚的生存狀況進行系統的研究調查。她一直呼吁要保護海洋環境,因為如果海洋環境變差,不只是白海豚,其他的魚類也會減少,這樣不僅魚獲少了,看不到白海豚的話,游客也會減少,最終影響的還是漁民的生計。所以保護海洋就是保護漁民們自己。
林強是三娘灣的漁民,從2004年三娘灣設立白海豚研究保護基地后,他就一直為研究基地開船出海,并承擔起日常的觀測工作。在天氣條件不錯的時候,他和搭檔每周出海兩到三次,觀測和記錄白海豚的活動狀態,為北京大學北部灣白海豚保護研究團隊提供第一手的科研資料。船一開動,林大哥便拿出錄音筆,認真開始了出海的常規記錄。林強說,保護中華白海豚,一直是三娘灣人的共識,研究觀測白海豚這份工作讓身為漁民的他倍感自豪。十幾年堅持下來,林強對白海豚猶如親人一般熟悉,哪個海域白海豚出現比較頻繁他都一清二楚。林大哥的手機、電腦里存的都是海豚的照片,說起海豚如數家珍。在他的心目中,白海豚是大自然的瑰寶,是海洋的天使,千百年來,人和海豚在這里和諧相處。白海豚的魅力,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前來三娘灣旅游,小漁村變成了溫馨時尚的休閑度假區。
與海洋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海洋經濟發展的基層建設者、海洋的保護者,他們是不同的個體,也是一個群體。他們代表的是和海洋相關的經濟、社會、民生、環保等各個領域人們的精神共性,單個人身上的閃光點或許不具有代表性,但是一個群體甚至是多個群體的共同閃光點足以具有代表性,而這個代表性就是精神力量,就是文化力量。不斷深入挖掘提煉和傳播他們的鮮活故事,才能完成海洋文化傳播者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