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雨竹 趙紫琰 陳佳雨
2019年4月20日,以“影響與社會”為主題的“首屆中國視聽藝術研究論壇”在武漢大學舉行。本次論壇是由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武漢大學藝術學院、武漢大學中國文藝評論基地及武漢大學媒體發展研究中心共同主辦,武漢大學視聽傳播研究中心承辦。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南京大學、中國傳媒大學等十余所高校的三十多名家學者,聚焦視聽藝術(傳播)的新動向、新問題、新思路,分享學術成果、激蕩學術思想。本次論壇共分為三個分論壇,分別聚焦于“現實題材電影與中國社會”“視聽藝術與中國影視現狀”以及“新媒體時代與視聽藝術研究”等三個重要議題。
在視聽藝術研究中,現實題材電影備受學者們關注。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張慧瑜教授對中國近現代現實主義電影的進化脈絡做了梳理,認為從30年代左翼電影中底層人物形象塑造,到新中國成立后電影中的“人民”主體刻畫,再到當下新現實主義電影的誕生,現實主義的演變揭示了中國現實主義題材電影與商業類型片不斷磨合的過程。尤其是80年代以來,中國現實主義電影生發出更加個性化的表達,傳統和現代的對抗正在逐漸消失,呈現復雜多元的歷史記憶和文化經驗。
廣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李春雷教授認為社會結構性轉變催生了大量的“底層群體”,由此成為了電影敘事的重要主體,具有極強的文化意義與經濟意義。然而,此類影片往往忽視了底層壓抑的、脆弱的、集體無理性的一面。由此,底層電影敘事要實現從聚焦利益訴求到突出情緒表達的轉變。其邏輯主脈應當遵循倒放電影與未來鏡像、電影中的鏡中我、電影中的你和我等相應原則。復旦大學中文系楊俊蕾教授聚焦于具有現實意義的“工群電影”,認為當代中國的經濟改革從農村蔓延到城市與工廠,新世紀以來有數部影片與此關涉,映射出現實層面上的工群群體,形成意義獨特的“工群電影”。她以《鐵西區》《青紅》等電影為例,“工群”這一概念兼具語言生成和社會經驗改變的雙重前提,在這一急遽轉型的集體現實下,有一群數量龐大的勞工同時遭遇歷史的外力改變,在命運轉折走向上偶然“分有”短暫的共情。
北京電影學院李彬副研究員聚焦于國產電影的“父子關系”。她認為電影中“父子關系”的敘事演變,能透視并解析當代中國文化變遷過程中深層文化人格和心理結構之嬗變。她以《飛馳人生》《老炮兒》等為例闡述了“父子關系”這一命題在商業語境下延伸出新的文化內涵。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吳明副教授在對電影《她們的名字叫紅》進行文本解讀時,提出“浮萍”這一概念,以此挖掘它在后現代美學與中國傳統美學之間的協調性功能。“浮萍”表現了攜帶水性、飽含深情的后現代漂浮境遇,全球化的世界雖然充滿了動蕩無著和不可確定,但中國文化里那些有情有靈的基因,將成為托載浮萍的浩蕩之水,為后現代主體在不斷流散與分離的同時,保留了一片心靈停駐的領域。
武漢大學藝術學院孟君教授則聚焦小城鎮電影的表達意象。當代電影從1990年代中期至今形成了中國小城鎮電影史的一次高峰,其中一群終日無所事事,游離于社會主流秩序之外,深潛且旁觀小城生活的人物構成了特色鮮明的小城漫游者。這一形象蘊含了中國當代小城鎮特定的社會構成、文化沖突及美學趣味,也展示了小城鎮經驗在城市和鄉村之間取得平衡并逐步豐富的動態過程。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曾一果教授更加關注電影生產中的城市記憶書寫。他指出,改革開放的大時代背景、小城鎮記憶和城市生活經驗、西方文化的來臨以及現代社會帶來的焦慮公用鑄就了第六代導演作品中城市記憶“問題化”的影像特征。第六代導演在表現現代性視域下的城市懷舊問題時,都不約而同地呈現出對現實的不滿,借助過去的“美好”反襯現在的“混亂”。
華中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彭濤教授認為,現實主義電影由于題材特殊性和內容沉重性,在主流渠道上存在著傳播困難,但其仍可通過表征方式來提升效果。譬如《驢得水》通過“隱喻式”表征,用抽離的時空感與現實隔離,讓觀眾產生互文式聯想;以《北方一片蒼茫》為代表的“魔幻式”表征方法在保證主流渠道傳播的基礎上,增強了觀賞性;《我不是藥神》等當下現實主義電影采用“散點漫射”的方式映射現實,片末采取與現實和解的傳播策略,完成了當下中國電影與現實的良好對話。
影像敘事作為一種視聽藝術,其藝術性體現的是建構著歷史以及現實的表達。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唐宏峰研究員認為,影像的建造檔案、敘述歷史、植入并喚醒記憶的方式,實質上是用虛構再造了我們的記憶。她結合“權力與他者”的問題,指出庫斯諾所恢復的記憶、同時也是希望觀者借由檔案所想象的現實,實為殖民歷史。天津財經大學人文學院高紅櫻教授更加注重于電影“第二自然”的審美傳播研究。“第二自然”是電影中的自然環境空間,泛指一切故事片、紀錄片中的空鏡頭和自然空間。結合“旅游者現象”,指出旅游與電影同屬于大眾文化與流行文化的范疇,“第二自然”作為提純了的自然界,容易激發旅游者的好奇心和對風景的認同感。借助“第二自然”,能讓觀眾對自然和自我有更為深刻的認識。
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岳凱華教授對“中國影視文學改編研究文獻”進行了學術史考察。他按照歷時性進路,將其劃分為五個階段:嘗試與摸索階段(1949年以前)、自覺與開創階段(1949-1979年)、主動與勃興階段(20世紀 80年代)、陣痛與突破階段(20世紀90年代)、復興與繁盛階段(21世紀以來)。他認為,影視文學改編研究中有四大傾向:重理論研究、輕文獻整理;重本土研究、輕外國探討;重現當代闡釋、輕古代考察;重電影研究、輕電視劇解析。
西南大學文學院劉帆副教授把研究的重點放在了“典型”人物的影像塑造方面。他認為,建構70年來,一度具有“教育”“引導”“鼓舞”人民的傳統“英模片”,正在“式微”或“變形”。“英模片”中真人原型“凡人英模”讓位于軍事/動作片里純屬虛構“國家英雄”,其間意識形態的有效生產亦從直接訓喚更迭為高概念吸附,借此可窺見國家主導意志內涵的變遷。但要警惕“國家英雄”類影片的審美疲勞。
廣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姚睿副教授從民俗學視角闡釋了都市傳說與電影實踐,指出電影對城市的表達不是再現,而是建構與生產,并以“九龍城寨”為例論述城市“增魅”的議題。電影空間的象征使得它兼具實體與抽象、現實與心靈世界的雙重意味。他結合粵港澳新城市電影的題材挖掘,提出打造粵港澳文化品牌和空間樣態需要借助都市傳說得到充分挖掘,讓本土都市傳說伴隨新時期廣東人精神,實現時代精神與地域文化的巧妙融合。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熊迅副教授結合自己在少數民族地區的田野經歷展開介紹,運用傳播環程的影像方法,利用慧科數據庫進行資料搜集,并做了框架分析,以期探究大眾媒體塑造了怎樣的傈僳族形象。與此同時,他運用自外向內的觀察視角,采用多樣的敘述方式,用紀錄片、濕版照片、電影的形式呈現出強烈的儀式性。
武漢大學藝術學院薛峰副教授探討了《西游記》大鬧天宮系列電影的敘事風格,并通過典型例證來闡釋其觀點。諸如,《孫悟空大鬧天宮》(1927)在內容上關注戰斗打鬧、神怪變化,迎合觀眾喜好,在某種程度上是北伐戰爭的文化投影;《大鬧天宮》(1964)有著“韻散交錯”的詩意和“音畫和鳴”的靈韻,但把孫悟空低齡化,植入了童話精神;《西游記之大鬧天宮》(2014)在風格上帶有“三國演義”式的權謀斗爭,有賣萌耍傻、逢迎吹捧的傾向。系列影片整體的視聽技術與藝術都在不斷更新,帶來了感官愉悅,并滿足了原始好惡,但也有時代缺憾,遺失了文化傳統營養,因此需要積極提取文化傳統里的精髓。
視聽藝術的成長與發展始終與新媒體技術發生同頻共振。華中科技大學新聞學院郭小平教授從5G 重構視聽行業的競爭格局、視聽傳播的5G 技術賦能、5G 技術塑造新的視聽“數字審美”體驗三個層面展開論述,并在總結時指出,隨著人類傳播的技術化日益導致技術支持代替符號支持,技術進步與內容產制的相得益彰與協調并進,才是5G 技術在電視行業發展新窗口期發揮作用的關鍵。
中國傳媒大學劉俊老師立足媒介融合時代,探討了影視藝術學科教育的基本問題。他在論述了影視藝術學科的危機之后,從傳媒藝術研究、傳媒藝術學科兩個層面提出思考,認為未來研究和學科的趨勢是走向“傳媒藝術”,從多個方面闡釋了傳媒藝術與傳統藝術的區別。他強調實踐的格局與生態的發展,對應的研究、理論、教育、學科也不能止步不前、以固定的思維包打天下。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雷建軍教授和所在團隊進入田野現場,通過18 個月的拍攝、12 個月的后期制作完成了影像作品《大河唱》,并運用人類學的方法實現紀實電影的表達,以期探究文化與社會秩序,呈現民間藝人的個體命運,反思鄉土中國(尤其是西北地區)與現代社會的內在勾連。同時他在主觀位分析了“唱”意味著什么,在客觀位闡釋了“唱”之于鄉土中國、之于現代社會的意涵,希望達到“一起唱”的高度,文化溯源,尋找靈魂,以價值無涉的態度呈現生動故事。
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朱麗麗教授結合具體的電影案例,從影像生產的再歷史化角度研究南京大屠殺這一重要歷史事件,南京大屠殺題材的呈現方式和力度千差萬別,但南京大屠殺事件的再現與表征在某種程度上成為民族國家觀念角逐的話語場。對南京大屠殺的審視和表述,重要的不是時間距離,而是民族意識、歷史觀念和文化態度,這不僅與作為個體的生產者相關,更多地與一時一地的國家政治文化情境與國際地緣政治緊密相連。
武漢大學藝術學院歐孟宏副教授主要從勵志社的成立背景、組織機構及其主要職能進行介紹,在此基礎上分析勵志社軍隊電影放映活動的整體特征并對勵志社的紀錄片與卡通片制作進行了歸納總結。他指出,勵志社的電影活動構成了民國時期國民黨最高當局電影活動的一個縮影。從勵志社軍隊電影教育的放映形態、電影制作方略以及招待電影活動情形來看,它所彰顯出的意識形態立場與價值取向顯然更接近于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最高當局的電影態度。我們只有把勵志社的電影活動整合進來,才能進一步廓清民國時期整個官營電影史的概貌。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張瀟瀟副教授結合具體案例對比論述了電視呈現的男性氣質,并通過焦點小組分析大眾對陰柔男性氣質的解讀。在此基礎上,從情感疏離、話語污名、行為懲戒等角度論述話語中含有的壓迫機制,并提出構想:未來更多的媒體呈現也許能改變社會對酷兒男性氣質的偏見。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張卓教授重點關注“兒童與電視”這一話題,她結合個人生活經歷闡述了研究緣起,嘗試以兒童為中心、以兒童的認知規律為起點來“用電視幫助兒童學習”,并結合認知心理學和教育學等相關理論,探討學前兒童電視內容生產的理念與策略。在研究過程中,她運用內容分析法與文本分析法做了動畫片Peppa Pig 的詞頻統計與視聽語言等角度的分析,得出該動畫片在角色設計、主題設計、故事設計與敘述、視聽編排等方面的高明之處,并提出了本研究局限與未來的研究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