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暢
研究民國全運會體育新聞報道,是對近代民國時期體育新聞報道探索實踐的一種回溯和總結,希望能從前人之新聞報道經驗中,為今日體育新聞報道的活動提供借鑒。梳理民國全運會的相關文獻,則有助于總結目前關于全運會研究的珍貴經驗,在前人的堅實基礎之上開展進一步的挖掘。同時,也可以發現學界在研究全運會的問題上存在的不足之處,發掘其盲區,并通過自身的原創性研究彌補學界空白。
我國對于民國全運會的研究,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
運動會在近代中國是典型的全新事物,體育新聞這一西方早已耕耘已久的新聞領域,對于中國卻是一個未知的“盲區”。政治、經濟等報道,因為記者有成熟的社會經驗和職業操守,可以在摸索中建立符合國情的獨特報道體系,而體育新聞,既無文化之土壤,又無報道之舊例,對于新聞業者是一種極大的挑戰。
在這種情況下,民國時期的新聞人以何種報道意圖、報道方式去應對陌生領域的信息,又試圖創造什么樣的輿論氛圍,希冀形成怎樣的社會反響,都具有研究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民國全運會的相關研究大致可分為五個部分——民國全運會的宏觀性研究,地方運動會的發展,全運會相關體育思想的勃興,民國體育新聞報道的研究及全運會報道探索。通過梳理這些文獻可以看出,民國全運會體育報道研究,既有前人豐富的探索經驗,又有大量的研究空間亟待填補。
民國全運會作為近代民國時期我國國家性質的大型綜合體育賽事,是近代中國體育發展水平的一面旗幟。作為民國首屈一指的體育盛事,學術界已有對于民國全運會的宏觀性研究。
民國全運會的發展問題,有學者將其劃分為四個發展時期——萌芽草創期、緩慢啟動期、穩步發展期和停頓衰落期。民國時期共舉辦了七屆全運會。其中,第一、二屆屬于萌芽草創期,第三屆屬于緩慢啟動期,第四、五、六屆屬于穩步發展期,第七屆屬于停頓衰落期。民國全運會艱辛曲折的發展歷程,凝結著民國體育人的不懈追求和奮斗①。
全運會的項目方面,有學者通過研究史料指出,第二屆全運會,即設立了排球、足球、網球、棒球、籃球、田徑六個大的項目,有的大項之下又設立多個小項。這說明民國早期已經初步流行近代體育熱門項目,反映出民國近代體育事業的初步萌芽。本屆運動會具有極大的開創性意義,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近代體育項目在中國的普及②。
關于全運會與政治的關系問題,學界認為,體育起初雖并不摻雜社會性,但在進入階級社會后,體育發展和社會系統是息息相關的。反映到20世紀40年代,民不聊生,經濟崩潰,近代中國體育事業也隨之衰落,全運會多年停辦。第七屆全運會因舉辦于解放戰爭后期,會場秩序混亂,誤判爭議也較多,側面反映出國統區的崩壞。但臺灣代表隊的參賽也標志著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因此,在亂象中,第七屆全運會仍不失其亮點③。
有關全運會的精神效應問題,有學者認為,民國全運會因特定歷史背景在中國近代體育史上有重要地位。它將全運會視為宣傳“體育救國”的途徑,在“九一八”事變之后,這一政治意義便顯得更加凝重。雖然抗戰的爆發最終宣告了“體育救國”理想的破滅,但其作為宣傳愛國主義,培養民族主義精神的特殊陣地,起到了動員民眾和鼓舞人心的作用④。
總體來說,全運會的宏觀性研究已經相對完備,眾多文獻共同組成了浩瀚的全運會圖景。
隨著全國運動會在國內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近代職業體育之花也開始在中華大地之上處處綻放。研究地方運動會,可以從一個側面分析民國全運會召開的群眾基礎和綜合影響。同時,從新聞媒體對地方運動會的報道研究中,也可以得出民國時期體育報道的經驗。
近代東北體育發展在全國赫赫有名,有學者通過研究《盛京時報》關于近代東北城市運動會報道,總結分析了近代東北體育的地域性和傳播方式。《盛京時報》作為民國東北地區極具影響力的大報,內容廣泛、板塊多樣,而其體育報道也非常豐富,報道領域包括學校競賽、體育法規、東北選手參賽消息等。20世紀20年代,隨著東北職業體育的勃興,《盛京時報》也開始對東北運動健兒進行全方位連續報道。1930年東北四省聯合運動會召開,《盛京時報》非常重視,使用整個版面,圖文結合地對這次運動會展開報道。運動會上多次有東北運動健兒打破全國紀錄,凸顯出近代東北體育在全國范圍內的領先地位⑤。
近代天津體育運動會同樣舉辦的有聲有色。有學者指出,民國時期天津的運動會發展,使得天津體育從傳統體育向職業化的現代體育逐漸過渡,是繼往開來的中間階段。天津運動會組織形式起初以學校運動會為主,1899年天津北洋大學組織的校際運動會,開創了近代學校運動會的先河。20世紀二三十年代,天津的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都受到群眾的廣泛重視和參與。1934年在天津舉辦的第18 屆華北運動會,已具有大型綜合運動會的特色,代表了這一時期天津運動會發展的最高水平。運動會在天津的崛起,推動了人們體育觀念的增強,促進了近代體育在天津的發展普及⑥。
此外,近代湖北、江蘇、甘肅、四川等地,經查驗同樣多次舉辦過省級運動會,這些地方運動會豐富了全運會的層次,讓全民體育的概念,不再僅僅局限于少數發達地區。
體育思想,其概念是人對體育的總體看法,以及其觀念的表現形式。
全運會能夠穩步發展,不僅獲得政府的高度重視,還能得到越來越多民眾的關注與支持,與體育思想在我國的傳播和不斷進步密不可分。
關于民國時期體育思想的歷史變動已有學者系統研究。他們將民國時期體育思想的整體變化過程分為三個部分,即軍國民體育思想、自然主義體育思想、民族主義體育思想。軍國民體育思想,核心是兵式體操為主的體操教學以及體育“強民救國”的目標,但“體育救國”經數十年實踐,并未產生實質性效果。自然主義體育思想,由陶行知、胡適、蔡元培等人密切結合中國當時社會實際總結闡釋。陶行知提出“健康第一”的口號,傳達了“實用”的體育核心價值觀,為學校體育奠定了理論基礎。民族主義體育思想,著重解決自然主義體育不能涉及的民族危機問題,《大公報》于1932年發表多篇社論,極力主張中國發展傳統體育。蔡元培等知名學者也多次發表講話,呼吁關注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民族主義體育思想崛起,促進了傳統體育的地位提升,表現了中西方體育文化方面的對抗與融合⑦。
對于民國全運會民族化發展特征,有學者進行了歷史性考察。在其文獻中,同樣也提到了“體育救國”的問題。他認為,全運會是基于“體育救國”的體育民族化發展背景下開始轉型。全運會民族化內容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思想認識的民族化——即體育主權的收回,“體育救國”思想的強化;競賽制度的民族化——制度層面從外來性轉向本土化實踐,例如丈量由英制轉向公制等;項目內容的民族化——第三屆全運會開始,比賽項目增加了民族傳統項目,例如第五屆全運會增設“國術”錦標,嘗試融民族傳統元素于運動會之中;參與對象的民族化——由第三屆全運會開始,參賽隊伍逐漸涵蓋社會各群體,首次設立女子競賽項目,第四屆全運會加入華僑隊伍競賽,體現出華夏兒女同心同力的民族情懷⑧。
20世紀30年代共三屆全運會時期的體育思想理論發展,已有學者進行了系統性的介紹分析。其中同樣著重提及了“國民體育”的理論。1929年《國民體育法》的頒布,表明了國民體育事業被南京國民政府正式納入國家建設的體系之中。全運會正是“國民體育”理論的重大實踐,首先,它形成了全國運動會——省市運動會——行區運動會——縣運動會的四級體系,從鄉村一級開始選拔人才,深度推動了民眾體育在全國廣泛開展。其次,第四屆全運會籌備委員會專門制定了運動員的選派須知,運動員不斷規范化,也出現更多的參賽組織。最后,運動員參與項目的增多,男女項目的逐漸區別化、專門化,使國際體育項目得以更好地在民眾中普及⑨。
體育思想的興起,促進了運動會的產生和進步,也因此引起了廣大新聞業者的高度重視,以此為契機,體育新聞報道開始在中華大地上綻放光彩。
體育新聞史在我國的研究可以說是剛剛興起,2008年在北京第一次舉行的體育新聞傳播史學術會議,是體育新聞學術界第一次對體育新聞史的討論。但這并不意味著體育新聞在我國發展也如此遲滯,事實上,體育新聞業務在我國擁有悠久的歷史。
有學者將我國體育新聞的發展分為五個階段。1840年之前,為體育新聞的自在時期,這一時期我國沒有專業的體育新聞意識,但傳統養生活動等內容的傳播,也包含了樸素的體育傳播思想。1840—1909年,為體育新聞的傳入時期,鴉片戰爭后,隨著西方思想的引入,體育也一并傳入國內,出現了一些武術、跑馬比賽的報道。不過這一時期的報道較為零散,尚且缺乏成熟的業務水平。1909—1949年,為體育新聞的凝變時期,徐一冰于1909年在上海創辦國內最早的體育專業報刊《體育界》為這一時期開端。新聞行業的勃興,同時也推動了體育新聞的迅速發展,體育新聞正式作為一種持續穩定的現象出現在近代新聞傳播事業之中。這一時期,全國運動會和遠東運動會都成為賽事報道的亮點。1949—1993年,為體育新聞的拓展時期。1993年至今,為體育新聞的繁盛時期⑩。
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全運會發展最為迅速。在研究這一時期的體育新聞報道時,有學者指出,由于此時政局相對穩定,各色體育類刊物如雨后春筍層出不窮。全國共出版了七八十種與體育相關的報刊,而綜合性刊物占據了主導地位。有代表性的有天津體育周報社創辦的《體育周報》,上海勤奮書局創立的《勤奮體育日報》等。此時知名的綜合類報紙也逐漸開設體育專欄和體育專版,專門報道體育賽事和群眾體育?。
有學者專門對近代中國體育新聞報道史作了一次概括性的探究。在談到中國共產黨體育新聞事業之時,他指出,新文化運動前后,中國共產黨人使用民主、科學的觀點來剖析體育新聞,構建出共產黨人特有的體育新聞事業。對比國統區的體育新聞,中國共產黨的體育新聞事業具備大眾、開放、嶄新、自由等特點,避免了功利性。這也為新中國成立后體育新聞事業的再度崛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民國時期體育新聞報道,在中后期很大程度上集中于全運會的體育新聞報道。
對于民國全運會的體育新聞報道,學術界有一定的研究范例,但更多集中于以體育新聞報道作為藍本,通過分析其報道內容來引申出對于體育文化乃至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由點入面的思考。
有學者重點研究了第四屆全運會與當時體育傳媒雜志之關聯。他們認為,第四屆全運會為國人首次獨立舉辦,種種創舉引發了全國輿論熱潮,使得更多媒體工作者開始意識到體育新聞之重要,增進體育報道力度。《時報》更是在1929年就搶先于他報推出體育板塊。同時,體育運動的發展,使得純文字報道難以滿足大眾日益增長的信息需要,推動各大報刊開始為體育新聞準備圖片素材。全運會時,《時報》于體育場館附近設立照片沖洗設備,當天將所攝賽事照片沖洗刊登,得以及時提供給受眾鮮活的圖片報道,這讓《時報》聲名鵲起?。
有學者以《申報》對民國第五屆全運會的相關報道為切入點,分析了該報體育新聞報道的特點,探討民國體育文化奇觀的現象。他們將民國體育文化奇觀分為三大奇觀:精神奇觀——即體育救國的思潮;覺醒奇觀——即女子體育運動和女性主義意識的覺醒;建筑奇觀——即規模宏大之中央體育場。《申報》在報道中也同樣出現了“體育新聞奇觀”,其中包括全景報道——開辟全運會特刊,對報道內容多層次全方位報道;人物報道——通過重點報道體育明星,樹立經典運動員形象,營造人文情懷;政治聯姻——報道難以擺脫歷史局限性,大量報道全運會政要出席相關,滿足了政治家“博出鏡”的需要,卻一定程度上忽視了運動會報道需求;錦標主義——報道過分追逐成績,唯金牌論,一定程度上異化了體育的本質?。
有學者對《申報》1872 至1949年的體育報道作了深度研究和探索。其中,同樣涉及了《申報》對于全運會報道的內容。他發現,《申報》對全運會之報道起源于1924年,起初并未投注太多精力,僅偶有新聞見報。第四屆全運會卻成為了報道的重點。為了報道這個歷史性盛會,《申報》專門開辟兩版特刊,版面設計獨具匠心,新聞詳盡有力。《申報》的全運會報道,傳播了現代體育理念,構建了大型運動會的報道模式,同時在國難之際,起到了利用體育凝聚人心的作用,提升了民族自豪感?。
總體來說,這些文獻雖然對報刊在民國全運會時期的報道活動作了詳細而深入地分析,但都局限于微觀性質的研究,較少有總結業界的全運會報道經驗與規律,因此缺乏宏觀的把握。
通過梳理發現,民國全運會相關的研究文獻大體可以分為五個類別。
其一,為民國全運會的宏觀性研究。這部分的研究更多地以挖掘歷史材料為主,對于其影響力的解析更多集中于政治性、文化性方面,較少涉及到新聞業界的內容。
其二,為民國時期地方運動會的發展。民國時期地方運動會的報道資料相當珍貴和稀少,僅有部分文獻嘗試從新聞報紙的源頭出發,通過記者的文筆去追溯地方運動會的價值和意義,這方面尚存較大的挖掘空間。
其三,為民國時期體育思想的研究。體育思想是分析體育新聞報道發展的主線,然而其結合體育新聞報道的研究文獻相對較少,兩者更多地是分開研究,這點需要補缺。
其四,為民國體育新聞報道的研究。這方面研究,有助于分析民國體育新聞實務的具體現象和個別經驗,但因其工程浩大繁雜,不可避免地會省略一些個例,將個例與總體結合,從全運會角度進行微觀研究就很有價值。
其五,為民國全運會的體育報道研究。這方面的文獻更多著重于從研究個別報刊在全運會的新聞工作,尚缺乏體育新聞的宏觀性研究。
總體來看,雖然學界對于民國全運會的研究已經有一定起步,但尚談不上豐厚,尚有較多空白領域亟待探索。尤其在體育新聞領域方面,缺乏整體性、宏觀性的研究。
產生這些不足的原因包括因研究剛剛起步,研究方法稚嫩,也有體育新聞研究學者數量較少的因素。但本質上還是學界缺乏對民國全運會史料的深度挖掘。民國時期作為距離現代最近的年代,理應有最為全面豐富的資料,然而,在整理相關文獻資料時可以發現,大多數學者對于資料的整理運用不夠嫻熟,因此所產生的成果也相對薄弱。
對于民國全運會的進一步研究,應著重于搜集一切與民國全運會相關的珍貴史料,以第一手材料為核心目標,進行大規模的整理工作,在真實還原全運會全貌之基礎上,洞察新問題,創造新思路,從而使研究獲得突破性進展。
目前通過初步整理研究,有幾個研究領域可待深入。包括全運會時期體育報道的語言藝術、報道重點、版面特色,以及全運會發展過程中,各大媒體在新聞中表現的體育思想變革。這些都是學界較為忽視,較為薄弱的方面,有極大創新空間。
通過宏觀性研究全運會體育新聞報道,可以彌補學界在民國全運會體育新聞報道方面研究的不足,在挖掘重要史料的同時,也能夠從其工作中總結經驗,指出不足,構建出真實的全運會報道圖景,對現代體育新聞報道實踐提供借鑒意義。
注釋:
①孫璐,周新國.論民國時期的全運會[J].江蘇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40(03):67-76.
②王國亮.民國時期“全國運動會”的興衰考略[J].蘭臺世界,2015(22):44-46.
③開云.中國全運會述評(1910~2001)[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5.
④姚敏.體育救國:民國時期全運會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1.
⑤王曉晨.東北近代體育的傳播路徑和地域特征研究——以《盛京時報》為研究基礎[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8,37(06):37-43.
⑥常永志.20世紀早期天津的體育運動會[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09.
⑦劉營,孫國友,葉瑛.民國時期體育思想的歷史嬗變[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1(03):12-15.
⑧董理峰.民國時期全運會民族化發展特征研究[J].體育科技,2012,33(04):14-17.
⑨陳宇鋒.全國運動會與國民體育[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2.
⑩張宏偉.中國體育新聞史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08.
?郭維.近代中國體育新聞歷史回顧[J].新西部(下半月),2009(11):120.
?佟崗.近代中國體育新聞史概述[J].新聞戰線,2017(04):51-52.
?張如江,宋永晶.民國四運會的召開對當時體育傳媒雜志的影響[J].蘭臺世界,2015(07):134-135.
?范海潮,繆雨凡.從《申報》民國第五屆全運會的報道看民國體育文化奇觀現象[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16(01):83-88.
?肖鴻波.《申報》77年體育報道研究(1872-1949)[D].上海:復旦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