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傲
(福建省詔安官陂中學 363509)
科普即科學普及,是指利用可用的傳播媒介向大眾普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或一些科學技術應用等相關知識,其傳播的方式通常淺顯易懂,簡潔明了,傳播媒介主要為電視.當今的科普節目很多都涉及到物理知識,如湖南衛視的《新聞大求真》,央視財經頻道的《是真的嗎》,央視綜合頻道的《加油!向未來》等由于其趣味性,娛樂性而深受學生的喜愛.很多學生都認為觀看這些電視節目對學好物理也很有幫助,即便是在學業任務相對緊張的情況下也會堅持收看,那么這些節目帶來的效益究竟有多少?
不可否認,這類節目會使用恰當的方法、活動和對話來引發學生對科學包括物理一種或多種效應的意識、愉悅、興趣、形成觀點,以及理解.誠然,它可以讓學生開闊視野,增長見識,體驗不一樣的生活,也可以當成課余的調劑品,放松身心.但不管是教育工作者、家長還是學生,都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這類電視節目并非單純以科普為目的,更談不上純教育,節目本身也存在著缺陷.任何事物都有兩面,科普節目亦是如此,初中生的心智水平還不具成熟的批判性,往往會在此浪費了大把時間卻獲得不到相應的效益,甚至受到誤導.基于以下幾點原因,筆者認為科普節目難當第二課堂大任.
如果一個初中生因想提高學科素質而選擇去看科普節目,這顯然是很不明智的.從效益來看,不管是量還是質,這都是一個高成本低收入的方法.從接受知識量的效益來看,科普節目的針對性不強加上節目的各種無關特效以及看節目時受到的各方面干擾,隨著注意力的分散,終究變成一種消遣;另一方面,節目中各環節切換過快,使學生來不及思考便有了答案,久而久之阻礙了獨立思維的發展,且初中生也尚不具備完整的知識系統,缺少將支離破碎的知識整合內化的能力.花去了時間,得不到應有的效益,不如看一些學科相關延伸讀物來得直接.
從電視節目的本質來看,科普節目雖然目的明確,但必定要受到收視率的牽制.科普節目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普及法》規定的,“電視臺應當開設科普欄目或是轉播科普節目”,用以提高全民科學素質,但有研究表明,科普節目一直處于各類電視節目收視率的末端,造成了“科普不普”的窘境,也引發了科普節目自身的改革,而改革的方向正是以收視率為導向,出現了娛樂化的發展趨勢.比起給予學生啟發和領悟,節目關注更多的是如何吸引觀眾保持收視率,即便是科普節目,其堅持的依然是娛樂化的理念,強調要娛樂大眾,一直以來科普節目都是講原理時收視率必掉,也就不得不對知識蜻蜓點水地解釋,講解缺乏深度.而探索一門科學歸根到底還是要鉆進去,兩種理念背道而馳.
科普節目通常以主持人為主導,主持人解釋相關知識并不是時時規范的,甚至有時候請到的一些專業的嘉賓也存在解釋不嚴密的情況,在這里舉較為典型的兩個例子.例子一是某節目里的嘉賓在解釋一杯水能承受多重的物體時,用到中考計算題常考的壓強公式.他給出最后一個等式是F=400kgf,若是中考這么寫則不能得分,事實上這也是學生常常失分的地方.雖不能說他錯了,但客觀事實就是這在初中最重要的考試中不能得分,誤導了學生從而對學生造成了損失.另一例子是某節目在介紹某種電力機車,稱之具有“十萬馬力的牽引力”,我們知道,馬力是工程技術上常用的一種計量功率的單位,表示的功率而不是力,對于學科素質還不高的初中生來說,也是容易引起誤導的.
當然,我們不能否定科普節目的積極因素.總結起來,科普節目有三大主要優點:1.趣味性強;2.能夠同時調動視覺和聽覺感官,給人印象更深刻;3.實地考察,貼近實際.這三點也是課堂存在的主要缺陷.與科普節目相比,課堂給學生的感覺更多是枯燥,接受知識的途徑單一且脫離實際.基于此,教師們可以對其進行利用,將之引入課堂,不管是采取借鑒模擬實驗還是直接利用多媒體播放視頻進行演示都可以彌補課堂的缺陷.在操作時教師應把握材料的科學性,注意選材應與課堂有密切聯系,堅持相似性原則和教學為主的原則.這樣才能最大化地發揮科普節目的積極因素,對初中生的物理學科學習產生積極影響.
現代社會的人們善于利用各種資源學習,對于成年人來說這不失為自學的一種手段,但對初中生而言,還是需要以課堂為主.課堂知識的傳輸都是經過嚴密周全的設計的,目的是規范教師的教學工作,讓學生更高效地接受知識,同時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導者又可以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根據客觀現實做出調整.相比之下,具有明顯商業目的電視節目則不免膚淺及誤導.一味輕視課堂而夸大科普節目作用的言論存在著跟風的嫌疑,不宜提倡.作為時代產物的科普節目,令其服務于初中生物理學習的最好方法是教師對其進行干預,加以利用,取最精華部分,服務于課堂,服務于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