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敏霞
(江蘇省常州市焦溪初級中學 213000)
審題是解題的基礎,很多學生在解題時出現錯誤就是因為審題不清.在數學課堂上,教師可先示范審題,傳授給學生一定的審題技巧,由此讓學生學會審題,同時有效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
例如在教學“線段、角的軸對稱性”時,教師可先引導學生對線段垂直平分線的性質產生一定的認識,隨后為學生設計練習題:△ABC中,AB=AC,∠BAC的度數為120°,AC的垂直平分線EF交AC于E,交BC于F,求線段BF與FC的數量關系.在教學中,教師可為學生示范審題:
師:“首先一起讀題,逐句來讀,AB=AC,這句你們能夠聯想到什么知識點呢?”
生:“等腰對等角,而且下一句話能夠得出兩個底角都是30°.”
師:“從‘AC的垂直平分線為EF’這句話能夠分析出什么?”

生:“能夠想到線段垂直平分線的性質,由此便能夠想到連接AF,并作出這條輔助線(見右圖),接下來的思考步驟就更加簡明了.”
接下來,教師還可為學生設計類似的題目,讓學生按照此種審題的方式來認真審題,結果表明,學生的解題效率與正確率都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在數學課堂上,教師通過示范審題能夠讓學生了解到應該如何審題,同時還能夠教給學生一定的審題技巧,使學生了解到應該如何正確審題,節約解題時間.

數學題目的計算過程較多,假如學生不認真審題,就會導致在解題中丟分,長此以往就會養成粗心大意的情況.因此在初中階段,教師就應當認真培養學生仔細審題的習慣,為后續的數學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審題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學會勾畫數學題中的關鍵詞句,由此起到強調作用,由此降低解題中出現的錯誤率,同時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
例如在教學“實數”時,當學生對實數的內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就可引導學生進行練習.學生做題時,教師可來回巡視,由此發現學生出錯率較高的題目:
按照實數的知識內容,下列說法錯誤的為( ).

在巡視的過程中發現很多學生最終都選了A.從解題結果可看出,學生是因為沒有認真審題,導致選擇了錯誤的選項,此時教師就可順勢傳授給學生一定的解題技巧.在審題過程中,可一邊讀一邊用筆畫出關鍵詞.如上述這道題,因為思維定式,很容易想到題目要選擇正確的答案,但題目要求的是選擇錯誤選項.為了更好地提醒學生,教師可引導學生將題目中的關鍵詞句勾畫出來,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一邊讀一邊劃,劃出了題目中最為關鍵的詞“錯誤”,由此起到了警示作用.隨后,教師還可再為學生布置一道練習題,學生可按照教師傳授的解題技巧,一邊讀一邊劃,最終得出的結果正確率有了明顯提升.
多數數學題目都不是簡單的考查一個知識點,更不是簡單的鞏固知識,更為重要的目的是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其中有些題目給出的已知條件并不明顯,是暗藏在題目中的,需要學生來挖掘.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挖掘題目中的隱含條件,培養學生的洞察力,初步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
例如在教學“不等式”時,教師帶領學生學習了解不等式的知識后,就可為學生設計一道練習題:求不等式(a+1)x>(a+1)(a-1)的解集.教師給出題目后,學生開始求解,在解題的過程中,教師發現很多學生只給出了一種結果,即“x>a-1”.出現這一錯誤的根本原因在于審題不清,學生沒有注意到題目中的隱含條件.此時教師就可順勢引導學生重新審視這道題目,讓學生認真思考之前學過的不等式性質的內容.很快就有學生回想起不等式的兩個性質,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仔細回顧了這些知識點,并重新審題.隨后學生發現,題目中其實還包含了其他的隱藏條件,而自己得出的錯誤答案正是因為忽略了這個條件,自己得出的答案只有當a+1>0時才成立,且還需考慮兩種情況,即a+1<0時,解集將為x 綜上所述,審題能力是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一,在教學中,教師應利用一切有利資源來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同時傳授給學生一定的審題技巧,讓學生會讀、會審,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審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