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茜
摘 要:依法治國視域下培育高校大學生法治意識兼具現實重要性與緊迫性。而培育高校大學生法治意識并不是簡單的路徑設置,其內含著復雜的邏輯結構。法治意識培育的前提是需厘清高校大學生法治意識應當所具備的基本構成。而后由理論及現實,探究當下高校大學生法治意識之現狀以及對造成現狀的原因進行解讀。最后,方能有的放矢,提出在依法治國視域下培育高校大學生法治意識的具體路徑。
關鍵詞:依法治國 大學生 法治意識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1-0-02
當前,高校大學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中堅力量和儲備軍,其是否具有法律素養、法治意識直接決定了法治社會能否順利建成,也直接對國家法治建設的進程產生影響。但目前高校大學生法治意識尚存在欠缺,諸如裸貸等法治意識薄弱的現實案例層出不窮。故而,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亟需對高校大學生的法治意識進行探究,并制定合理且有效的實施路徑加強高校大學生的法治意識培育。
一、高校大學生法治意識之基本構成
1.理解相關的法律知識
應然視角下的高校大學生法治意識是一個復合的多層次性概念。高校大學生在觀念上理解相關的法律知識,這是其法治意識的第一層次,也是高校大學生法治意識的邏輯起點。離開了對法律知識的理解談法治意識便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失去了存在的基礎。所謂對相關法律知識的理解應當厘清兩方面的內涵:其一,針對高校大學生而言,何謂“相關法律知識”?這必須站在普通高校學子的立場上,而非立足于某一特定專業,特別是指不要以法學專業的角度去解讀何謂“相關法律知識”。故而,這里所謂“相關的法律知識”應當是以憲法根本法的基本內容為主導,輔之以其他常見的、普通的部門法(諸如民法、刑法、民事訴訟法等)核心內涵的最為基本的認知;其二,從認識論的角度,何謂“理解”?在此需要明確的是,這里所謂的“理解”并非要求高校學子深諳具體的法律條文、對法律知識了如指掌,而是僅僅需要較為系統地掌握現行主要法律的大體內涵即可,特別是對憲法及主要部門法(民法、刑法等)中所蘊育的法律精神、法律原則的掌握才是高校大學生對相關法律知識理解的精髓所在!質言之,這里所謂的立足于普通大學生而言的理解相關的法律知識,更確切地說,是普遍意義上的對基本的法律常識有所認知與判斷!
2.信仰并遵從法治相關要素
對于高校大學生而言,對法治要素的遵從實際上也即為對“實質法治”的遵從,掌握法治的真正內涵,避免陷入形式法治意識范疇,機械化地理解法治。因此,高校大學生應在奉行實質法治的指引下,對法律的解釋不能死板教條,對法治及其基本內涵進行靈活性解讀和理解。概而言之,高校大學生對法治要素的遵從,是指以追求實質法治為目的,以法律所包含的、符合客觀規律的法律精神為價值追求,不拘泥于形式法律,進而內心所養成的對法律至上、權力制約、公平正義、人權保障、良法之治以及程序正義等諸多要素的遵從與信仰!
3.追求社會主義法治的實現
正如上文所言,法治意識不同于法律意識,或者說法治不同于法制,“法治”追求的是社會以法治的方式進行治理。所以作為“法治”與“意識”的復合概念,法治意識它并非是一個靜態的概念,而是一個動態的概念。這就意味著意識本身不是目的,追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最終實現才是根本。而特定于高校大學生而言,其法治意識就不應僅停留在知曉相關的法律知識或法律常識、信仰并遵從相應的法治要素這兩個較為基礎的層面上。而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戰略的大背景下,高校大學生的法治意識還應包含行為領域對法治踐行的追求。簡而言之,就是不僅理解與信仰法治還追求法治的實現。具體而言,這里所謂對法治踐行的追求應當具有兩層面的含義,一方面,針對自身而言,要以自身學法、知法、守法的切身實踐,貫徹國家法治要求;另一方面以身作則,期待或是要求他人遵守法律、信仰法律,共同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社會!
二、高校大學生法治意識之現狀及解讀
1.社會法治環境不完善、法治氛圍不足
從宏觀視角解讀造成當下高校大學生法治意識現狀的原因,最為重要的因素在于當下的社會法治環境不完善、法治氛圍不足。究其緣由在于,一方面受歷史因素的影響,我國在整個封建歷史上向來均是以“人治社會”著稱,法律在人治社會中只是階級統治的工具,“宗族家長制”是社會的治理模式,“人情社會”或者說是“熟人社會”是傳統社會的主要特征。而另一方面,與我國的法制進程相關,我國是“外發型法制”國家,其整個法制系統的構建并不是自身物質基礎發展成熟到一定的程度自動形成的,而是受域外勢力的影響或迫于外界壓力后發形成的,這就造成法治相關要素很難讓民眾從內心真正的信仰與遵從,社會層面依舊存在一套傳統的運作機制。因此,這兩大因素就造成了人治色彩極為濃郁的、與法治要素背道而馳的傳統要素至今仍在整個社會領域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造成了當下整個社會法治環境不完善,法治氛圍的不足,進而相應的也對高校大學生的法治意識產生消極的影響。
2.高校法治意識培育機制欠缺、流于形式
立足于高校本身對目前高校大學生法治意識薄弱進行解讀,其緣由在于目前高校針對大學生法治意識培育的機制存在欠缺,有流于形式之疑。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高校培養大學生法治意識的課程設置有限且不甚合理。就現實而言,除法學專業的學生會受到系統的法律知識培訓外,一般的高校學子也僅會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一門課程上受到有限的法律知識傳授,而這些法律知識也僅僅是籠統性、概念性的梳理,法治意識的培育停留在較為初淺的認知領域;其二,配套的師資力量傳統且薄弱,受社會大環境以及專業限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承擔高校大學生法治意識培育的主體本身的法治意識不高,極少數承擔法治教育職責的高校教師是受過系統的法治教育的。相應地,其法治教育的水平和能力整體上而言不是很高,這也必然會使高校大學生法治培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其三,就高校法治意識培育的內容脫離實際,高校對大學生的進行法治培育的主要形式依舊以課堂傳授為主,輔之極為少數的校園活動。然而,問題在于課堂傳授畢竟只是理論的灌輸,只能以抽象的文字對法治的具體要素進行概念性的描述,其與現實本身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其所能帶給受眾關于法治的感觸也較為淺薄,其法治培育的效果與走出課堂相比、走進具體的法治實踐相比,相差甚遠!總而言之,高校針對培育大學生法治意識的課程設置不合理、師資力量的薄弱以及培育內容的脫離實際等培育機制的欠缺共同造成了高校大學生法治意識不容樂觀的現實!
3.高校大學生法治意識培育的主動性不強
高校大學生法治意識現狀除受社會法治大環境的影響以及高校法治意識培育機制不健全、流于形式等因素的影響外,同時也與高校大學生自身對于法治意識培育的主動性不強有著一定程度的緊密聯系!而造成高校大學生自身法治意識培育主動性不強的現實因素在于:其一,高校大學生對法律或法治的重要性認識度不高,對依法治國上升到國家層面的戰略意義領悟不足,對培育其法治意識對于自我的發展以及社會的發展等促進作用認識不足;其二,在于受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影響,高校大學生對于自身在大學階段的主要任務存在傾向性認知,且極為嚴重:片面地認為專業知識的學習便是高校生活的全部,有意或無意地忽略對諸如像法治意識等自身素質的提高,鮮少將法治意識的培育當做高校學習任務之一;其三,最后也是最為關鍵的一點,高校對大學生法治意識培育設置的出發點或稱為動力機制有失偏頗。為響應國家依法治國戰略的全面實施,高校也相繼提出“依法治校”的口號,可見其對高校大學生法治意識進行培育的落腳點在于以法治的方式治理校園而非將出發點與落腳點設置在高校大學生全面發展本身,而這相對而言,會降低高校大學生對于法治意識培育的關注度與認同感。相應地,便會降低高校大學生對于培養自身法治意識的主動性。故而,受高校大學生對法治重要性的認識度不高、對高校學習任務的認知偏差以及高校培育大學生法治意識動力機制的錯位這三重因素的影響,當下高校大學生法治意識培育的主動性不強,法治意識薄弱!
三、依法治國背景下高校大學生法治意識之培育路徑
1.加強法制宣傳教育,營造法治良好的社會氛圍
正因為受歷史傳統因素的影響,當下的法治社會大環境依舊帶有些許“人治社會”或者說是“人情社會”的烙印,而社會法治環境又對高校大學生的法治意識培育起著重要的輻射作用,只有法治良好的社會氛圍才有利于高校大學生法治意識的培育,法治較差的社會氛圍不僅不利于高校大學生法治意識的培育,甚至會起到相反的阻礙和破壞作用。因此需要借助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戰略的良好契機,全面“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增強全社會學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識”,在整個社會營造出法治偏好的社會氛圍。具體而言,一是要堅定不移地繼續推進依法治國戰略為主導的社會法治建設,這是改善當下法治環境欠缺的根本,是營造社會良好法治氛圍的“硬手段”。將“法治”滲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國家政策性文件的形式,摒棄傳統熟人社會里的人治要素,遵循法律至上、公平正義、權力制約、保障人權以及正當程序等法治要素,全方位構建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二是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將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的重要環節,這是破除社會層面自我運行的規范體系的關鍵,是營造社會良好法治氛圍的“軟手段”。這是以教育的手段讓普通民眾的觀念意識發生轉變,不再信奉熟人社會的那套人情至上、結果正義,而是通過各種形式的法制宣傳教育,逐漸建立起對法治社會的信仰,對社會主義法治的遵從,而社會的法治氛圍隨著法治擁躉的增多也必將越來越好。概而言之,通過“軟”“硬”兩手段兼施,憑借全面依法治國的契機,多措并舉營造法治良好的社會氛圍,為高校大學生法治意識的培育提供便利!
2.掛鉤實踐、完善高校大學生法治意識培育機制
為了避免對高校大學生法治意識的培育流于形式,必須掛鉤實踐,在依法治國大背景下,有的放矢,完善現有的高校大學生法治意識培育機制。就其具體路徑而言,主要包括,一是開設實踐課程,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并舉。除傳統的思修課程外,可以設置“走進法治實踐”系列實踐課程,以實踐教學的形式帶領高校大學生參與到具體法治實踐中去,諸如旁聽法庭審理、模擬法庭,參與聽證會等。二是在師資力量的配備上,除整體上需加強法治意識培育主體自身的法治素養外,還可以采取專職教師與外聘教師共同授課的師資配套,外聘老師主要是指聘請法治實踐領域內的專業從業人員,更多地傾向于對法治意識的實踐教學,以這樣的教學主體搭配模式,更好地從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培育高校大學生的法治意識。
3.逆轉法治意識培育動力機制,發揮高校大學生主觀能動性
隨著國家層面依法治國戰略的提出,各省、各地區甚至是各高校都相應地提出“依法治XX”的口號。當然,從戰略層面上來講,“依法治XX”的口號的提出不僅僅是出于上行下效的行政命令使然,同時不可否認地是也是出于建設法治社會的內在需求,所以對于高校而言,依法治校是教育領域落實依法治國戰略的必然要求。但是如果僅僅對依法治校局限于“依法治國戰略”的視閾下理解是不夠全面的,高校在制定自身依法治校的具體路徑時很容易將出發點和落腳點實現法治高校本身。誠然,這一解讀與做法從宏觀上依法治校來講并無不妥。但是,針對高校大學生法治意識培育這一微觀視閾而言,出發點和落腳點同樣設置法治高校本身是有失偏頗的,因為這樣一種設置就意味著對高校大學生法治意識的培育的直接動力是來源于法治高校的實現。而不容置喙的是,這樣一種動力機制的設置,很難讓高校大學生本身對于法治意識培育形成較強的內在驅動力,這也就是為何當下高校學生對于培育法治意識的主動性不強的原因所在。對高校大學生法治意識培育的動力機制不是來自于外在要求,而是高校大學生自我發展的內在需求。所以高校在對大學生法治意識進行培育時,必須逆轉其現有的法治意識培育動力機制,轉變為以實現高校大學生自我發展為立足點,以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的新的法治意識培育動力機制。以社會發展的具體需求為導向,完善高校大學生法律素養,實現高校大學生全面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調動發揮高校大學生的主動性,開展針對高校大學生的法治意識培育工作。
結語
目前高校大學生法治意識受社會法治環境、高校法治意識培育機制以及高校大學生自身等諸多要素的影響,其現狀不容客觀。而國家層面依法治國戰略的全面貫徹與實施為高校大學生法治意識的培育提供了契機。在依法治國大背景下,可以充分加強法治宣傳教育,為高校大學生法治意識的培育營造良好的社會法治氛圍;可對高校法治意識培育機制進行改善,緊密與實踐掛鉤;同時針對高校大學生法治意識培育主動性不強提出逆轉法治意識培育動力機制,以實現高校學子的自我發展為法治意識培育動力機制等。多措并舉,有的放矢,希冀能夠共同促進高校大學生法治意識的培育。
參考文獻
[1]陳金釗.對“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詮釋[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3(2):78.
[2]李全文.全面依法治國視域中的大學生法治教育[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5):68.
[3]韓寶慶.將全面依法治國理念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