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君
摘 要:因為有了一線教師在課堂中的教學實踐,通過他們的不斷發現,不斷摸索總結,以及及時的反思,才有了課堂教學的改變,才有了課堂教學的創新,進而形成了一種別樣的精彩課堂,真真切切地讓孩子們在生動有趣的課堂中收獲滿滿。
關鍵詞:學生; 心動; 行動; 互動
中圖分類號:G623.8?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19)12-048-001
新課程標準提出了新的體育課程理念:全面提高學生在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五方面的綜合素質,正確把握體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發富有活力的體育課程。在新的課程標準指導下,我們要遵循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努力創造出利于學生主動合作、探究的氛圍,使原來可能枯燥、乏味的體育課變得生動有趣,讓學生更加喜歡上體育課。
一、心動——開啟童心、童趣,讓學生在情境中學
心理學告訴我們:興趣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積極的傾向,是一種復雜的個性品質,它能推動人去探索新的知識,發展新的能力。但興趣不是先天的,它是在一定的教育影響下啟動的,也是在這樣的教育影響下發展起來的。眾所周知,小學生的好奇心是很強的,無意注意占主要地位,對于任何新鮮的事物出現都能引起他們強烈的興趣。所以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活動的重要動力,也是變“厭學”為“樂學”的關鍵。那么導入新課就成了一堂課的主要環節。為此在課堂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發展及體育教材的特點,采取課前語言引趣,挖掘教材非智力因素,精心設計一個“開場白”,力求做到“趣味化”。例如教學《立定跳遠》時,我首先以想象和游戲導入這節課,創設小青蛙學本領的情境,先讓學生圍坐在草地上,沐浴著和煦的陽光,跟隨教師的語言遐想。“小朋友,這里是一座美麗的森林,到處樹木花草,陽光照射在各種動物的身上,小鳥在樹上歌唱,小白兔在蹦蹦跳跳,你們聽……,緊接著模仿青蛙媽媽跳——擺荷葉青蛙跳荷葉練習(意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趣中學、學中練的效果)——青蛙跳過河的練習——最后游戲青蛙捉害蟲。教師用生動的語言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憑自身的努力爭取更多更大的收獲。在這一情境中學習,學生不僅達到了學習目標,從中獲得了技能,還培養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團結協作精神,提高了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從而完成了學習任務。所以說我們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充分利用他們的“童心”、“童趣”、“童語”、“童行”去對學生導教導行,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保持良好的注意力,從而能主動、積極地進行鍛煉,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從心理上進行運動的“減負”。再例如:剛入學的一年級兒童在初學《快快集合》時會互相擁擠,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甚至因為著急而亂說亂叫,針對這一現象,我把學生四路縱隊分別編成“小鴨子隊”、“小雞隊”“小白兔隊”、“小花貓隊”,并給每位同學都變成號,這樣一來,兒童從心理上樂意接受,再集合的時候,老師就說:“看哪一隊的小動物能最先找到自己的家?”加上老師的表情,語言提示,可使兒童進入角色,逐漸養成良好的組織紀律性。
二、行動——全方位參與,全員參與
心動才會有行動。心理學指出:“經常性啟發學生動手、動口、動腦,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使學生真正地動起來,學有所獲。”新課程強調師生的雙邊活動,實際上是要教師發揮好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在教學中,要經常引導學生動口說一說、讀一讀,遇到不懂的問題動腦想一想、動手練一練,或者在小組內議一議、說一說。這樣,多種感官參與教學,課堂才會生機勃勃,充滿活力。例如,上小學三年級的《身體基本活動和武術》,將一組過花樁、獨木橋、爬竿、過軟梯等和武術中的拳術、棍術組合起來,編成“上花果山”的故事情節,讓學生邊學邊練,邊唱邊模仿,使學生們在想象中既學會了動作,又體驗克服困難的精神,師生關系和睦,教學充滿樂趣。
為了讓整個課堂真真實實地動起來,在課堂上,我們千萬不要忽視那些稍微差的弱勢群體。例如一些肥胖的學生在做前滾翻動作時,通常他們都存在自卑心理,這時教師要多利用鼓勵性的語言給予他們信心,并且要親自保護他們,減輕他們的心理壓力,使其對學習內容產生信心;對于一些身體素質較差的學生,教師要讓他們能動起來,就要給他們吃一些“偏飯”,適當地給他們降低一點標準或難度,及時給他們鼓勵,增加他們的信心和勇氣,讓他們體驗到體育課堂的樂趣,收獲體育成功的喜悅。試想,這樣一些弱勢群體也能帶著興趣參與課堂,這樣的課堂又怎能說不是百花齊放,生機盎然呢!
三、互動——放飛孩子的心靈,讓他們在自主合作中探究
要充分發揮體育委員和小組長的帶頭作用,讓學生在自己創設的特定情境中,擔當他們向往和能展示自己特長與能力的角色。練習形式多種多樣,做到“形散而神不散”。例如,“大魚網”的游戲,學生初做會覺得有意思,再做就開始覺得單調,有些乏味,不再吸引他們。為此,我把游戲改為“聰明的小魚”,再精心設計場地。創設了“大海”的景象,跳箱作“礁石”,墊子作小魚的家,還有水草、魚網,老師當漁夫,學生是在大海里自由自在的小魚,并在游戲中啟發他們通過大家的智慧,如何不被漁夫抓住,如何去救被抓住的小魚。在加上老師的表情動作,會給兒童帶來一定的情緒色彩。雖然這是一個奔跑游戲,有一定強度,但在游戲中,通過他們的表情卻是興奮、歡快的,忘記了疲勞,想到的是有趣,連一些平時不好動的學生都對我說:“我們再做一次吧!”練習形式活了,氣氛也活了,使學生在興趣盎然中學,在收獲中學,培養學生的主動性、自覺性,發展了創造能力,從而達到“我想學”、“我要學”、“我會學”、“我愛學”。
總之,本著“一切為了孩子,為了一切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的思想信念,讓我們帶著激情走進新課堂,在漫長的課改路上,和學生一道,自主、合作、探究。讓我們做好“引路人”,為學生營造自主、發展的空間,讓我們的課堂動起來,讓課堂充滿生機活力,讓學生學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