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關系技術”:互聯網技術的社會化內涵

2019-02-21 04:21:40楊樂怡鐘大年
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19年12期
關鍵詞:用戶信息

■ 楊樂怡 鐘大年

一、關系激活:技術的演變與關系的連接

從工業的發展史來看,蒸汽機、電力、電子器件的普及與發展將人們從自然的力量中解放出來,人們注重的是技術帶來的生產力和生產效率;互聯網的普及與發展,則將人們從社會互動能力中解放出來,技術的發展側重在各種“關系”的建立方法和價值挖掘上。德國技術哲學家拉普曾指出:“技術是復雜的現象,它既是自然力的利用,同時又是一種社會文化過程。”①通信技術和全球化改變了通常意義下的關系,使得互聯網本身成為一種媒介,讓世界各地的不同終端連接在一起產生關系,形成了一種強弱交織、時空交錯的“超級關系”網絡。

從媒介的發展史來看,口語使人擺脫了與狼共舞的生存狀態,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開始頻繁、關系更為緊密;書寫的出現使人的社會互動得以擴展到千里之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開始突破地理的限制,得以維持和擴展。而印刷、廣播、電視的發展,在不斷提高人們單方面獲取信息的便利性的同時,卻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人們的互動關系。沉浸在媒體信息中的人們被視為原子化的受眾,他們是孤立的、被動的、同質化且面貌模糊的一群人,因而有了“容器人”“沙發土豆”這樣的批判之言。如馬克思所言:“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是社會性動物,需要建立彼此之間的聯系,并通過交換信息減少對外界事物的不確定性。互聯網的發展與普及,將孤立的節點聯合起來,將人與信息的被動關系倒置過來,它不僅帶來了傳播內容和渠道的爆發,也促成了社會關系的人性化回歸和無限延展。可以說,早期媒介技術的發展是借助技術逐步遠離身體、脫離互動,而互聯網媒介技術的發展是逐步接近身體、強化互動。互聯網是模糊無界的、復雜多面的,正如社會關系一樣,互聯網從技術潛力上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連接與延伸。

互聯網通過信息的連接與傳遞建立起了人與人之間的廣泛關系,它不僅僅是技術介質、媒體介質,更是一種關系介質。正如凱文·凱利在《新經濟新規則:網絡經濟的十種策略》中所說:“那些硅芯片們能夠在一秒鐘之內處理數十億字節的信息,但它們最重要的產物其實是關系。”②因此,網絡技術可以稱為一種“關系技術”。

二、關系重組:互聯網的技術賦能與關系內涵

互聯網技術重組了人與人的社會關系,擴展了人們的活動場景,呈現出社會成員之間平等、互動、共享的新型關系與新的情境。

(一)平等關系——去中心化

在《數字化生存》中,尼葛洛龐蒂最早預言了互聯網改變世界的可能性,其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去中心化、全球化、和諧化和賦予年輕公民權利,而這些都是在“比特”技術中實現的。

關系,是人類交往中的組織結構方式。幾千年來,人們之間的關系,無論是以家族為代表的宗親關系,還是以機構為代表的社會關系,多是按照層級結構來組織的。君臣有別、長幼有序、上下級分明,人們的權力結構按馬克思·韋伯的說法是“自上而下的控制”,這種關系結構是建立在以宗法制度和道德規范為體系的社會組織之上的。

然而,互聯網改變了人類交往的組織結構,建立了平等的網絡關系,權力從中央分散到外圍節點,每一位異質的、分散的大眾如螞蟻般連接起來,人與人具有了“平等的權力關系”。這種平等的權力關系,是由互聯網所具有的去中心化結構所決定的。從技術角度來講,網絡中的每個節點都具有高度自治的特征,節點與節點之間的無障礙連接,形成了一種非線性的因果關系與反饋渠道,搭建起了開放性、扁平性的網絡結構。從網絡社會化的角度來講,這種去中心化結構,是以平等關系為特質的新的網絡信息生產和流通過程,代表了一種新的社會關系形態和內容生產形態,并演化成為新型的多元化網絡服務模式。不過,這種“去中心化”不是沒有中心,恰恰相反,互聯網正在形成新的中心化,但這種新的中心化不再只是由政府和媒體操控,而是由每個節點平等、自由地選擇、連接,每個人也都有成為新的中心的可能。因此,互聯網上涌現出了很多大V、網紅、自媒體,他們以自身的獨特品質吸引著其他節點建立連接,從而形成了以自己為中心的關系網絡。

正是這種自由選擇中心的關系連接,使得互聯網在被人們使用時,具有了開放、民主、平等、自由的價值取向和社會屬性。互聯網的技術賦權,促進了“四權”——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和監督權的下放。過去,這四種權利是靠制度和媒介的安排來實現的,其權力結構是“自上而下的控制”,媒體控制了知情權和表達權,而制度控制了參與權和監督權。這種權力結構形成一系列的二元對立關系——媒介機構和受眾、統治者和被統治者、官方和民間、主流和非主流、霸權話語和弱者聲音等。而互聯網的開放性、流動性解構了這種二元對立的關系,甚至“自下而上”地影響著制度和媒介的關注度,并以廣泛的合力控制著社會和文化的走向。正如萊耐斯基在TED演講時談及1998年與克林頓的性丑聞事件時所述:“過去,丑聞最多就在家庭內部、學校內部、村莊內部流傳。但是現在,丑聞將傳遍整個網絡世界……當這條新聞開始在網上瘋傳時,它意味著互聯網首次從傳統新聞媒體篡奪了重大事件的報道權。”

“每個人都可以”,是互聯網技術所開創的可能性,形成了對媒介話語權的消解和轉移。過去需要通過媒體精心設計的“議程設置”,被網絡的平等討論所形成的“熱點”和“輿情”所替代。正如凱文·凱利所言:“網絡傾向于廢除權威,轉而支持對等的群組。”③互聯網技術的商業化和公用化,使得普通公民作為權力的主體而登場。盡管當網絡空間進入社會化進程之后,依據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需求形成了網絡社會的規則,但是,互聯網空間所天然具有的開放、自由、平等、民主的基因,卻深刻地影響著新規則的形成和方向。

(二)互動關系——參與化

在Web1.0時代,互聯技術是以建立人們獲取信息的結構性網絡為主的。人們通過電子郵箱、BBS、門戶網站,享受著信息的快速流動和海量爆炸所帶來的便利和喜悅。Web1.0是一場“結構化”的過程,它在本質上還是傳統媒體的信息流動方式——通過一個廣泛收集信息的機構,經由把關人分類把信息發布出去,門戶網站仍然掌控了互聯網信息流動的主導權。后來,技術力圖去打破門戶主導的1.0結構,用立體的網絡結構去建立人們的互動關系,這個時期被稱作Web2.0時代。Web2.0是一場“解構化”的過程,信息的內容由門戶主導變為用戶主導,所有用戶共同參與網絡信息內容的發布和流動,以Blog、TAG、SNS、RSS、Wiki等社會軟件的應用為核心。

人們在網絡中的互動關系經歷了一個演化進程:人媒互動、人際互動、偏好互動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人媒互動,人們利用網絡參與自助服務和信息發布。

人媒互動的模式是從人機互動演變而來的。“產消者”作為一個新的名詞第一次出現在了阿爾文·托夫勒1970年的作品《未來的沖擊》中,他通過自助餐廳到自我保健領域的人機互動模式,預測了未來可能出現的“產消者”,并預言未來一些最了不起的產品正是出自用戶之手。如今,網絡的發展證明了托夫勒觀點的前瞻性和敏銳性。起初,人們通過搜索引擎和HTML超鏈接技術,實現了信息的單向獲取,以及人與計算機、人與網絡媒體的技術交互。隨著技術的發展,互聯網不斷瓦解傳者與受眾之間的舊式關系,信息的雙向模式出現,生產者和消費者合二為一。Web1.0時期,網站的內容是由少數編輯發布的,到了Web2.0時期,網站的內容則由用戶發布。維基百科通過每個用戶的協作和專業編輯的確認共同完善詞條內容,標簽技術將傳統網站的信息分類工作交給用戶掌握,博客允許用戶在網站媒介平臺上發布自己的個人化內容。這些都使得每一個人可以通過與網絡媒體、媒介平臺的互動,將自身節點轉換成內容發布和編輯的源流。

第二階段是人際互動,人們通過互聯網參與直接互動和情感溝通。

在人際互動階段,人們的互動更為親密、反饋更為即時、溝通更為深入。互聯網技術使人們的社會互動跨域了時間和地點的限制,表現為“虛擬在場”和“身體缺場”的交織、“共時社交”和“延時互動”的交融。無論是早期的電子郵件、聊天室、論壇、貼吧,還是現在無所不在、無孔不入的社交媒體,互聯網通訊技術正在將世界緊密聯結成一個麥克盧漢所言的“地球村”,人們彼此的關系建立打破了“六度分割”理論,變得直接便捷,并以此形成了不同興趣和目的的社區和圈層。在廣泛的網絡人際互動中,人們不斷探索著新的活動領域和社會關系,建立著新的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如今,這種網絡互動關系已經大幅度替代現實互動關系,它節約了人們溝通的成本,使人們可以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與任何人溝通。

第三階段是偏好互動,人們通過互聯網參與并實現自身的個性化定制內容。

“二戰”后,“個人主義”在商業廣告與個人崇拜的浪潮中悄然興起。隨后,人們的自我意識和個性追求逐漸凸顯,越來越享受個性化定制服務。螢火蟲(Firefly)開發的基于網頁的推薦引擎是最早的偏好推薦技術,后來國內的今日頭條等網站用偏好推薦技術來做智能內容分發。隨著基于互聯網的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的漸次興起,互聯網商業服務對“關系”的探索不斷深入。如今,人們想要的已經不只是尼葛洛龐帝在《數字化生存》中所說的“我的日報”,而是“我們的日報”,即建立在關系基礎上的個性化內容。過去的個性化內容定制常常源于用戶個體的信息提供與“數字痕跡”,現在的人工智能推薦技術,則會通過興趣、標簽以及好友關系等綜合維度推薦給用戶定制內容。這背后連接著一種隱形的圈層關系網絡,算法技術通過人群親密程度與共同話題來更新用戶的興趣圈層。例如,抖音短視頻不僅分析用戶個人的觀看行為,而且會根據好友關系鏈的點贊行為進行關聯度呈現。另外,用戶偏好推薦技術還會幫助用戶擴展新的網絡關系,如利用已有關系連接“可能認識的人”或“他的朋友”,通過分析用戶偏好來介紹“可能感興趣的人”,通過位置偏好來推薦“附近的人”等。這種互動關系,已經突破了外在的技術層面,深入到了用戶的內心情感和私下生活。這樣的結果是,一方面,技術為用戶提供了符合個人偏好的、細致入微的、個性化服務;另一方面,技術同時在影響、引導著用戶的個人偏好和關系網絡。

(三)共享關系——流動化

紐曼爾·卡斯特認為,作為一種歷史趨勢,信息時代的主要功能和方法均是圍繞網絡構成,網絡構成我們社會新的形態,是支配和改變我們社會的源泉。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技術,不斷圍繞網絡構成信息時代的新功能與新方法。互聯網集傳播媒介、技術平臺、經營平臺、社交平臺等屬性為一體,其“功能集成”的多平臺屬性越來越明顯。

網絡技術通過虛擬性的關系數據庫,給人們提供了一個聚合和使用數據的廣闊空間。聚合技術廣泛地應用于文本分析、信息安全、網絡傳輸和商務應用等領域,它將各種數據聚合到平臺上,也將不同的人聚合到平臺上。平臺是人們利用網絡技術進行交流、交易的具有很強互動性質的技術系統,它包含技術平臺、業務平臺和應用平臺。正是因為業務平臺和應用平臺的社會化使用,創造了互聯網獨特而有效的交往方式——共享關系。

通過互聯網技術提供的服務,人們可以進行信息共享、資源共享與創作共享。

1.信息共享

互聯網最初的設計理念就是信息的交流與共享。隨著互聯網web2.0時代的到來,各種網絡虛擬社區、BBS、論壇開始出現,用戶在網絡空間上開始向陌生人表達觀點、分享信息。用戶在網絡上圍繞各種興趣、話題構建起各式各樣的圈層群體,企業也在網絡上為用戶搭建起不同定位的信息分享平臺,如以各種知識分享為核心的“知乎”、以書影音興趣為核心的“豆瓣”、以生活攻略為核心的“小紅書”等,而每一個平臺又包含著無數個興趣小組。在這里,有基于鄉土社會的差序格局,有基于名人效應的粉絲社區,也有基于熱點話題的臨時群體。在這里,每一個冷門、小眾的想法、興趣都會得到呼應,甚至當原本處于邊緣的文化群體通過網絡信息共享聯合起來時,這種文化就具備了改變大眾文化的力量和可能性。二次元和說唱文化就是在這樣的關系技術邏輯下走入大眾視野,并影響主流文化的。

在阿帕網(ARPANET)的初建時期,利克里德就已明確提出,電腦和電腦網絡的根本性質來自于人類的信息交流的需求,它的作用應當是為人們的信息交流服務而不僅僅是計算。就行為主體來說,網絡上的自由表達、人際互動和信息共享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對于技術系統來說,這是自身邏輯運作的必然結果。

在互聯網中,信息共享具有高度的流動性。每一個人都是閃客,會因為一個共同的興趣、話題而瞬間聚合,也會隨著興趣的減弱或事件的結束而做猢猻散,轉而投向另一個陣地。

2.資源共享

社區上的分享形式主要局限在信息分享或者用戶提供內容(UGC),而并不涉及任何實物的交割。但平臺技術和網絡支付技術,催生了基于陌生人進行商品交易和服務的一種新的經濟模式——共享經濟。共享經濟,最早由美國德克薩斯州立大學社會學教授馬科斯·費爾遜和伊利諾伊大學社會學教授瓊·斯潘思在1978年提出,它通過一個由第三方創建的、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市場平臺,建立移動LBS應用、動態算法與定價、雙方互評體系等一系列機制來共享資源、商品和服務。

資源共享經歷了從無償到有償,從虛擬到實物,從私人到公共的過程。起初,資源共享經濟以電子資源的無償分享為主,與信息共享相近,如云盤的資源分享;隨后,資源共享走向以獲得一定報酬為主要目的的商品交易,如閑魚、58同城的閑置物品交易;隨著Uber、Airbnb等一系列實物共享平臺的出現,共享開始突破虛擬空間和物品所有權的限制,走向大街小巷、公共場所,出現了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共享雨傘等新形態。

網絡技術使經濟消費、商品交換行為的時空限制得以消除,加大了資源的流動速度和頻率,資源所有權的轉移變得輕而易舉,人與物品的流動的、開放的所有權關系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

3.創作共享

如果說信息共享、資源共享滿足了人們一般性的交流與生活需求,那么創作共享則滿足了人們個性化的藝術與娛樂需求。過去,對于藝術作品,人們只能遠距離地觀賞,所謂“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現在,人們可以近距離地與作品互動,甚至參與到作品的創作中來。在這里筆者將這種共享作品的方式定義為“創作共享”。

早期,人們只是通過表達建議加入到作品創作中來。隨著數字化進程的推進,互聯網開放的技術特性使每一個人不僅可以瀏覽作品,還可以下載作品、進行二次創作與再上傳。互聯網上的每一種表現形態都能夠通過重新組合而獲得新的意義。表情包是較早的一種創作共享形態,一張“爾康”的圖片,被網友共享并配以不同的文字后,就具備了截然不同的意義。“翻唱視頻”也是一種典型的創作共享方式,在YouTube、小咖秀、抖音上,翻唱視頻永遠有它的一席之地。人們通過模仿的方式,共享最初的創作成果,并賦予其個體的獨特性,形成新的作品。在這種共享關系中,新作品借助原作品獲取了大量粉絲,原作品也借助新作品收獲了更多關注。從前,創作共享經常是在原作者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的,在2013年YouTube上引起很大轟動的,太空員哈德菲爾德在國際空間站翻唱戴維·鮑威的《太空怪人》MV視頻就是此類。現在,很多明星主動創作具有互動形式的視頻邀請粉絲“合拍”,共同完成創作。例如目前在抖音上活躍度很高的羅志祥,經常會拍攝一個假裝旁邊有人互動的視頻,邀請粉絲合拍,共享創作的成就感和娛樂感。另外,跟好友、明星一起翻唱歌曲、共同創作,也成為了一種具有社交關系的創作方式。

每一個觀眾都可以參與其中貢獻自己的創意、內容,實現與原作品、原作者的聯系,展現自己的個性。在這一過程中,作品的意義被擴大,用戶的體驗被納入其中,用戶作品的形態及其所表達的意義則永遠處于流動的狀態。

三、關系隱憂:互聯網關系社會中的“二律背反”

(一)個性化,還是去個性化?

美國學者歐文·戈夫曼的“擬劇理論”提出了“前區”和“后區”的概念,前區是人們正在進行表演的場所,后區是為前區表演做準備,不為觀眾所見的場所。梅羅維茨在此基礎上,將舞臺細分為“深后區-后區-中區-前區-前前區”的動態過程。在互聯網尚是一片荒地的開拓期,網絡上的自我呈現更像是后區行為,人們可以隨意表達內心的想法和欲望;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社會化,越來越多的關系和規則介入,人們不再把它作為情感釋放地,轉而成為了個人名利場。真正的情感轉向幕后,人們在社交媒體上的表現也逐步出現“前區化”趨勢:從肆無忌憚的后區坦露,到半遮半掩的中區搖擺,再到認真經營的前區表現,最后走向在流量效應加持下的“前前區”表演。

中國自古以來是“關系社會”,中國人也更愿意花費時間和精力維系關系,以獲得潛在的機會和社會資本。在高速發展、機會繁多的當代中國,人們更加渴望安全感和認同感,而互聯網也為建立關系、維系關系提供了廉價便捷的渠道。如今,社交媒體全方位滲入到日常生活,現實關系也全面納入到互聯網中,曾經以打破舊有組織結構為特質的網絡,現在卻建立起了基于現實的、新的權力關系。過去的“點頭之交”演變為如今的“點贊之交”,“人情贊”“面子贊”在社交媒體中比比皆是。與此同時,社交媒體帶來了大量的弱關系,遠遠超過了150人的“鄧巴數字”,以“國民應用”微信來說,很多人的微信好友就已超越成百上千人。大量冗余、淺表、復雜的關系連接增加了個體印象管理和維系關系的難度,也增加了社交負擔,降低了社交幸福感。互聯網聚合技術可以將人們聚合成不同目的導向的、大大小小的“圈子”。在圈子內部,為了維護集體的統一性,時常要隱藏自己的個性,而多種圈子的交疊更容易使人降低自主性和表達欲。可以看到,當網絡上出現了“越來越復雜的關系”,也就隨之出現了“越來越沉默的用戶”。關系的過度連接,在一定程度上加重用戶的“他人導向”意識,最終削弱自我個性的表達。雖然微信在技術上努力將關系管理便捷化,如建立微信群并設置群人數限制,朋友圈設置可見分組和可見期,但仍不能拯救關系重負下越來越沉默和焦慮的用戶。

不過,“沉默的用戶”不是技術的結構所決定的,而是由現實的社會關系所主導的。相較于傳統媒介技術,互聯網的確為平等地進行“個性化”表達提供了出口,而如今的“去個性化”表達也是網絡技術納入社會化進程的必然結果。隨著曝光量的增多和自我印象管理意識的增強,人們的網絡行為就要考慮大眾的想法,考慮社會規范、平臺規范的期望,甚而是商業利益的需求。

(二)關系進化,還是關系退化?

網絡技術使社會關系的連接即時、便捷,社會交往范圍和程度大大提高,社會關系的發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個體與熟人、陌生人的互動更為便捷、頻繁。與此同時,超負荷的關系卻在悄然地降低著人們深度互動與交往的欲望和能力。一方面,人們逐漸產生了遠離現實社交的“網絡社交依賴癥”;另一方面,人們在網絡上的社交也越來越缺少“真實的互動”。

讓·鮑德里亞認為,人們生活在了媒介搭建的“超真實”的景象中,真實與虛擬之間的界限消失,媒介傳遞出來的信息符號成為個體感知世界的主要方式。網絡關系和真實關系多維度重疊,“加微信”成為現代人結交朋友的新方式,當朋友微信失聯,自我甚至不知如何與朋友重獲聯系。人們習慣了在社交媒體上進行只言片語的回應,卻容易在深入交流時陷入無話可說的尷尬;人們習慣了在社交媒體上聊得熱火朝天,卻容易在面對面交往中成為“低頭族”。網絡技術重新建構了人們的社會關系和社會互動,卻也強化了人們在進行社會交往時對它的依賴性。

個體與朋友建立網絡聯系的方式有時是直接互動,實際更多是潛在互動。例如,個體發布朋友圈,或在微信游戲、微信讀書、微信運動上將自己的娛樂、學習、運動狀態共享給朋友時,就在進行著無時不刻、有意無意的潛在互動。這種潛在互動使自我可以活躍在朋友的視野中,這是網絡技術對社會關系的進化。不過,這種互動有時是單方面的分享,隨著人們社交負擔的增多和對朋友圈的麻木,“潛水朋友”也越來越多,除了部分給予反饋的朋友外,他們不知道還有誰看了自己的狀態,以及誰在默默關注著自己。在看似繁榮的社交景象中,卻逐漸缺少了“真實的互動”。

(三)時空外延,還是時空內縮?

正如麥克盧漢所言:“媒介即人的延伸”,互聯網技術使人們擺脫了時間和地域的桎梏,無限擴張了感官和感知,從這個角度來說,人們應比從前任何一個時期都更能體會到時空的延伸感和解放感。但同時,互聯網也使人們步入了快節奏、碎片化的生存狀態,社會關系逐漸侵入到私人生活的各個碎片的時間和場景中,24小時社交在線成為現代網絡人的常態。網絡社交關系正不斷消耗、擠壓著自我獨處的時空,這種“時空內縮”式的緊繃狀態常常讓人們感到心理上的疲累。

互聯網節約了時間成本,卻使人們消耗了大量的時間,每一個碎片化的時間都被不自覺得被互聯網填滿;互聯網打破了空間限制,卻不斷擠壓著現實空間,人們在公共空間里處理著私人的瑣事,在移動的狀態中眼睛不離手機。互聯網既擴張又壓縮著日常時間和場景,人類借助它向外探求社會,它也不斷向內與人類融為一體。

(四)享受服務,還是暴露隱私?

從前,個人信息被政府掌控,現在,個人隱私被政府和眾多企業共同掌控。《紐約時報》的科技記者詹姆斯·格雷克說:“我不知道政府掌握我們多少底細,但是網絡——計算機連接起的復合體——只會知道得更多。不管我們對此多么嗤之以鼻,我們渴望網絡提供的服務只有在暴露個人隱私的前提下才能得到。”④在很多情況下,個體成為了“透明人”,要享受網絡提供的服務,就必須暴露隱私,如身份信息、位置信息、興趣愛好,以及從數字痕跡中可能暴露出的一切日常細節。

網絡的社會性結構可以分為三層,技術是底層結構,關系網絡是中層結構,服務是上層結構。用戶希望享受便捷、個性化的服務,就要求在技術中具有統一的標識,這包括手機號碼、手機識別碼、電子郵箱、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賬號等,而統一的標識是技術連通關系網絡的方式;除非用戶有精力和能力在每一項網絡服務中使用不同的身份信息,否則無法避開隱私的暴露和關系的連通。掌握用戶的關系鏈,成為企業緊握手中的法寶。曾經相熟親密的人在絕交后,恐怕再也不能做到“老死不相往來”,他們總可以在一些服務的推薦中,以及朋友的關系網絡中發現彼此。

在經歷用戶信息泄露的混亂之后,互聯網時代的隱私保護也受到政府的重視,并日益規范化。但無可否認,網絡技術的連通性不僅連接了人與人、人與信息,也連接了隱私與服務。處于被動地位的用戶,只能一邊享受著網絡服務帶來的便利生活,一邊承擔著隱私交付他人的風險。

網絡技術是人賦予其的屬性和價值,同時它也反過來賦予人權利和意志。它既是人在經濟、政治、社會、技術進步中誕生的產物,也在新的環境變化中實現著自身的進化,反作用于人的發展。因而它必然出現這樣矛盾的二律背反狀態:釋放著人的天性,又束縛著人的天性;飽含著人的關系和價值觀,又影響著人的關系和價值觀。

四、結語:“技術-人-社會”的發展關系

互聯網不僅可以無限地包容所有人,還可以無限地吸納所有關系。它全面滲透進我們的日常生活,在建立起人們之間豐富而復雜的關系之后,又如一個有機生命體一般滲透進我們的身體里,隱于無形。

技術建立了關系的連接,關系創造了技術的價值。如今,當每一個人連接互聯網時,他真正連接的實際是“關系”,是與從相處一室到遠隔萬里的人的聯系。連接為關系賦值,正如傳真機技術一樣:一臺傳真機一文不值,而后每增加一臺傳真機都是在為之前所有的傳真機增值,進而不斷引發價值漣漪,產生了所謂的“傳真效應”。當越來越多的節點連接起來,當關系的交織越來越密集、復雜,關系的價值就越來越凸顯,關系的力量也越來越強大。在互聯網上,“人微言輕”的概念被推翻,每一個節點的小小顫動,都有可能引起整個網絡的巨大波瀾。

因此,這個時代不再是“渠道為王”“內容為王”,也不再是“用戶為王”,而是邁向了“關系為王”。網絡所具備的價值與活力正是通過人與物、物與物、人與人之間的聯系中獲得的,這種聯系能夠增加現有關系和潛在關系的維度和可能性,從這些關系中可以得到產品、服務、無形的資產和潛在的機會。此時,更多的社會權力介入進來,政治、經濟、文化的多方力量嵌入到技術搭建的關系網絡中,試圖引導、掌控網絡的走向。而技術本身的原理和發展也使人們看到:去中心化的結果不是去了中心化,而是造就了比以前更大更強的中心;去中介化的結果也變成了再中介化,需求方與服務者之間的聯系需要依附于一個更大的中介;表達自由也并不意味著控制和約束的失靈,技術可以用同樣方便的方式限制人們的話語。所以,從本質上說,互聯網的虛擬社會依然是:由中心節點操控的結構化的社會。

從互聯網技術的關系網絡發展過程可以看出,互聯網賦予了人與人、人與機構之間平等、互動、共享的新型關系,形成了以個體為中心的多層次復雜關系網絡。基于網絡技術邏輯、在多方力量共同作用下的社會關系互動,影響著人們的社會認同與自我認同,左右著人們的現實生活和真實情感,調控著人們的行為方式和內心欲望,也使人們擔負著自我個性化缺失、現實交往能力退化、時空內縮、隱私暴露的焦慮和迷惘。

因此,技術自身的進化也對人類的媒介與技術素養提出了新要求。網絡媒介素養不再只是使用互聯網的基礎能力和自我的社會素質,還應包含對網絡信息的判斷能力、對網絡傳播機制的體悟能力、對網絡使用的自制和協調能力,并能從中保持自我的獨立性、主體性、反思性,從而使個體在技術發展中保持一個清晰的認知和良好的生活狀態。正如互聯網技術本身所經歷的萌發、混亂與成熟一樣,使用互聯網的個體,也隨之經歷了新奇、焦慮、淡然等不同的情感體驗,最終,人們媒介與技術素養不斷提高,更能認清技術、社會與自我。同時,人們也會隨時面臨著技術帶來的新的體驗和挑戰,人與技術總是在相互磨合中共同發展。

互聯網的“關系技術”,正是反映了人、技術與社會互動的內涵。柯蘭在《互聯網的誤讀》中提到,技術并沒能創造全新的社會變革,互聯網的強大效力是被夸大化了的,技術服從于歷史的邏輯。因此,我們在肯定技術帶來的進步意義時,也需冷靜理性地去思考,自我如何自主地、思辨地使用技術,以及技術如何更好地為人類社會服務。

注釋:

① [德]弗里德里希·拉普:《技術哲學導論》,劉武譯,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年版,第 57頁。

②③④ [美]凱文·凱利:《新經濟,新規則》,劉仲濤、康欣葉、侯煜譯,電子工業出版社2014年版,第158、177、180頁。

猜你喜歡
用戶信息
訂閱信息
中華手工(2017年2期)2017-06-06 23:00:31
關注用戶
商用汽車(2016年11期)2016-12-19 01:20:16
關注用戶
商用汽車(2016年6期)2016-06-29 09:18:54
關注用戶
商用汽車(2016年4期)2016-05-09 01:23:12
Camera360:拍出5億用戶
創業家(2015年10期)2015-02-27 07:55:08
100萬用戶
創業家(2015年10期)2015-02-27 07:54:39
如何獲取一億海外用戶
創業家(2015年5期)2015-02-27 07:53:25
展會信息
中外會展(2014年4期)2014-11-27 07:46:46
信息
建筑創作(2001年3期)2001-08-22 18:48:14
健康信息
祝您健康(1987年3期)1987-12-30 09:52:3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毛片网站观看| 99草精品视频| 毛片卡一卡二| 亚洲人成网站色7777|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在线不卡视频| 宅男噜噜噜66国产在线观看| 欧美在线导航| 日韩高清欧美| 亚洲人成日本在线观看| 国产区网址| 久久77777| 国产门事件在线| 成人国产精品视频频| 国产大全韩国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福利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白丝av| 性做久久久久久久免费看| 国产成人成人一区二区| 另类重口100页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污污在线观看网站|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视频在线观看| 欧洲亚洲一区| 国产成人亚洲毛片| 国产精品播放| 大学生久久香蕉国产线观看| 欧美精品1区2区| 亚洲IV视频免费在线光看| 免费不卡视频| 久热re国产手机在线观看| 欧美色综合网站| 国产毛片高清一级国语| 丁香综合在线| 人妻精品久久久无码区色视|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国产免费| 亚洲另类色| 亚洲综合第一区| 久久综合婷婷| 99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久久永久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作爱| 国产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原创自拍不卡第一页|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毛片波多野吉| 91伊人国产|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日韩亚洲| 亚洲an第二区国产精品| 欧美精品v欧洲精品| 欧美三級片黃色三級片黃色1|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av| 婷婷亚洲天堂| 四虎成人精品| 中文毛片无遮挡播放免费| 女人18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四虎精品免费久久| 99热这里只有免费国产精品| 香蕉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久久中文无码精品| 91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国产十八禁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 国产精品蜜芽在线观看|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九色综合视频网| 午夜不卡福利| 91精品国产情侣高潮露脸| 亚洲91精品视频| 亚洲精品男人天堂| 91青草视频| 欧美日韩综合网| 国产人免费人成免费视频| 九色免费视频| 久久无码免费束人妻| 亚洲av无码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性色永久网址| 国产XXXX做受性欧美88| 热久久这里是精品6免费观看| 国产三级毛片| 精品国产自在现线看久久| 欧美三級片黃色三級片黃色1| 国产成人三级| 亚洲a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