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雅
情感是人性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其特定的方式影響著人的行為與社會的穩定。“人類的獨特特征之一就是在形成社會紐帶和建構復雜社會結構時對情感的依賴。”①情感傳播即通過某種方式或渠道,將人類共通的情感擴大化,以更好地實現傳播目的。在電視傳播中,為了實現其傳播意圖,創造出更好的傳播效果,情感往往被傳者當作一種表現性工具加以使用,這時,情感發揮的是一種類似于電視傳播媒介的作用。②情感的傳播力能夠激發個人在集體中的認同感,同時引導受眾的價值觀,達到事半功倍的傳播效果。
近年來,許多綜藝節目通過訴諸情感而大獲成功。《經典詠流傳》作為中國原創詩詞文化音樂節目,在“和詩以歌”的同時,將詩人、傳唱人的雙重情感傳達給現場觀眾,激發情感能量,產生個體與群體文化的共振效應,在喚醒文化認同與文化記憶,傳遞正確的價值觀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經典詠流傳》邀請以陳力、譚維維、孫楊等為代表的經典傳唱人,用流行音樂的方式重新演繹經典詩詞,并通過傳唱人和節目嘉賓講述歌曲的制作背景,以“和詩以歌+情感敘事”的方式,增強受眾與節目的情感互動與情感共享,彰顯出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詩歌自古以來就是表情達意的重要手段之一,古人多借詩歌抒發愛國、相思、惜時、勵志等情感。節目選取的57首詩詞里包含著各種類型的情感,《鄉愁》《靜夜思》等傳達的思家之情,《送別》《別君嘆》等傳達的惜別之情,《鵲橋仙》《迢迢牽牛星》等傳達的相思之情,《明日歌》傳達的惜時之情等都具有現實觀照性,因而能夠在當代藝術表現中獲得新的生命力。同時,節目的傳唱人與傳唱的經典曲目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比如傳唱人吉克雋逸告別故鄉在外打拼,一句“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道出了在外游子的思鄉之情;黃綺珊曾面臨工作和生活的重重挫折,卻笑看人生,正如她演唱的《定風波》,“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蘇軾豁達的情懷與近千年后傳唱人的情感交匯融合,相互詮釋,喚醒了受眾對詩詞的情感認知。
所謂“情感敘事”,指的是創作者在敘事的過程中講述具有生命體驗的內容,有意識地關注并真實地展現個體命運的一種敘事方式。③在當前的媒介環境下,媒體越來越重視利用情感敘事來呈現傳播意圖。《經典詠流傳》以“和詩以歌”的方式,邀請傳唱人及嘉賓講述自己在詩歌背后的故事,通過敘事的方式塑造真實的情感體驗。比如,《故鄉的云》敘事環節中,利比亞撤僑事件的親歷者黃細林作為嘉賓出現在節目現場,在他的口述中,祖國對身處海外的同胞的庇護,祖國的強大激發了觀眾的愛國之情。《亭亭山上松》的經典傳唱人孫楊,講述自己在國外帶著傷病堅持訓練的故事,展示出頑強拼搏的精神。節目通過不同類型的敘事,捕捉情感的細微之處,滿足受眾的真實情感體驗,體現了高度的人文關懷。
社會學家蘭德爾·柯林斯認為,人們通過互動儀式分享共同的情緒和情感體驗,產生情感能量。④在一定的傳播情境中,通過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群體成員的多重互動,參與人員形成共同的情感關注和情感紐帶,激發情感共識。根據柯林斯所描述的,身體在場是互動儀式鏈里必不可少的因素。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網絡延伸了人的時空界限,人們可以突破地域的限制進行互動與交流,實現“虛擬在場”。該節目結合“身體在場”與“虛擬在場”,使情感能量擴大化。一方面,傳唱人與鑒賞團、主持人與嘉賓及現場觀眾的互動構成“身體在場”。另一方面,其他觀眾通過微信、微博、彈幕等互動構成“虛擬在場”。受眾不再是孤立的、單向的信息接受者,而是成為具有聯系的受眾群體,高度的互動性產生更為強烈的情感共鳴。節目中傳唱人的吟唱以及嘉賓的講述有效地激發出個人情感,發送彈幕等在線討論則能夠將受眾的個人情感轉化為集體情感,達到全方位的情感共識。
哲學家維特根斯坦將語言符號分為傳播信息、表達情感與指導行動三種功能,英國學者阿蓋爾認為非語言符號有傳播態度與情緒、輔助語言傳播、代替語言三種功能。⑤由此可見,符號作為傳達信息的工具,在表情達意方面發揮著具體作用。《經典詠流傳》通過詩詞、音樂、古樂器等符號的運用,向觀眾傳達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和文化底蘊。簡短的古詩詞蘊含的大智慧與豁達之意,搭配上華麗的舞臺背景與音樂,將歷經千年流傳下來的文化瑰寶展現在觀眾眼前。編鐘、琵琶等古典樂器的演奏讓觀眾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比如,譚維維演唱的《墨梅》,融合琵琶、古箏、戲曲等元素,完美地展現了中國風骨。《亭亭山上松》的節目片頭,將擊缶與吟唱相結合,營造了大氣磅礴之勢,令觀眾印象深刻。這些符號元素的運用,向受眾傳達著一種文化精神和理念,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至關重要。
在消費經濟的大背景下,有的媒體不顧社會責任,為搏眼球,一味追求明星效應、粉絲經濟,與“講品味、講格調、講責任”背道而馳。《經典詠流傳》節目選取的詩詞都是具有主流價值的作品,“家國情懷”“忠貞愛情”“珍惜時光”“奮發圖強”等主題令經典的二次創作與傳播成為可能。主流價值觀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愿景和夢想,體現一個國家社會道德的基本價值取向和判斷標準。⑥節目通過對主流價值的傳達,傳遞正能量,對受眾的精神世界與文化自信的建構都具有重要意義。比如,王俊凱傳唱的《明日歌》激勵年輕一代珍惜時光、奮發向上。黃綺珊一首《定風波》向大家展示出了歷盡千帆的豁達人生,順逆成敗皆以平常心對待。年近九旬的音樂人巫漪麗作為《梁祝》伴奏譜的創作者和首演人,用一架鋼琴為觀眾再次演繹《梁祝》,對夢想的執著與堅定打動人心。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讓青少年從小學習優秀文化,在樹立正確價值觀、人生觀方面有諸多益處。《經典詠流傳》寓教于樂,用“詩歌+音樂”的方式普及經典,具有趣味性與創新性,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培養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貴州支教老師梁俊將部分詩詞譜曲,帶領學生傳唱,讓書本上的文字化為動聽的樂曲,不僅教會學生詩詞,同時也教會他們詩詞中蘊含的情感,讓文化的記憶更為持久。《新學堂歌》成為了兒歌啟蒙和國學啟蒙不可或缺的理想教材。節目中的一些詩歌走進校園,以課間操配樂或者文化競賽的形式,讓青少年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體現著“用詩歌來傳承經典,用情感來開啟教育”。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民族發展與進步的根和魂,對國民精神世界的建構發揮著巨大作用。電視綜藝節目的創作應該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精華,立足當下社會,塑造文化自信。一檔節目要想在眾多同類節目中脫穎而出,取得預期的傳播效果,不僅需要在內容與形式上具有創新性,同時要抓住社會大眾對情感渴望的心理需求,借助情感因素達到傳播意圖。《經典詠流傳》受到社會的廣泛好評,一方面是以“和詩以歌”的創新形式給受眾帶來感官體驗與美的享受,另一方面是在節目中穿插情感因素,通過情感敘事,將詩人、傳唱人以及現場嘉賓的情感進行貫通,傳達了中華兒女熱愛祖國、積極向上、自強不息的精神。該節目在堅持服務大眾的基礎上引導受眾的精神追求和審美情趣,倡導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為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制作提供了借鑒。
注釋:
①[美]喬納森·特納,簡·斯戴茲.情感社會學[M].孫俊才,文軍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
②崔莉.媒介之媒介:論電視情感傳播的工具性價值[J].現代傳播,2010(09):143-144.
③董天策,竇心悅.央視公益節目《等著我》的情感敘事解析[J].當代傳播,2018(03):45-49.
④[美]蘭德爾·柯林斯.互動儀式鏈[M].林聚任,王鵬,宋麗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⑤李彬.傳播學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06.
⑥丁薇.新媒體環境下的主流價值傳播[J].新聞戰線,2018(09):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