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陽
依賴于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新興媒體形式層出不窮。面對信息極度豐富、受眾時間碎片化的現狀,大部分新媒體都以“微”“短”“小”“快”為特征,以適應當下傳播特征。2016年短視頻應運而生并開始呈現井噴,以其“短而精”的特質抓住了大眾的眼球。從2013年新浪發布秒拍至今,短視頻的發展已經從最初主要由用戶提供內容,逐步走向專業化、垂直化、成熟化,成為內容行業發展的標志。
隨著專業生產內容進入短視頻領域,短視頻的持續發展和變現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和討論。目前的探討大多集中在內容垂直細分、推廣營銷方式或用戶互動等方面,但其實縱觀市場不難發現,大部分發展勢頭強勁,傳播量大且用戶黏性高的短視頻,在其視聽語言方面都別具特色。短視頻聲畫兼備的特質正是吸引受眾的關鍵,視聽語言在其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其帶來的形式之美在很大程度上,正是首先影響受眾關注和接受短視頻作品的因素。
因此本文選取短視頻中極具代表性、有著獨特視聽語言風格的古風美食短視頻博主李子柒為案例,試圖分析她的系列視頻如何將視聽語言作為一種表達形式,與視頻的內容融合在一起,進而升華內容、強調主題,并形成別具一格的特點,在一應同質化的美食短視頻中脫穎而出,成為行業翹楚。
美食短視頻一般將美食制作過程作為主要拍攝內容,通常時長在5至7分鐘左右。李子柒是微博的簽約美食自媒體博主之一,其視頻最大的特征就在于“古風”二字。
視頻在四川綿陽的某個山村進行拍攝,內容主要是傳統中華美食的制作,例如“青梅酒”“佛跳墻”等。無論是畫面中的山林風光,還是美食的制作方式、炊具乃至主角李子柒的裝束打扮,都力求向中式古典靠攏。這種連貫鮮明的風格、獨具個性的特征很快為其吸引了大量粉絲。
2016年李子柒的一條短視頻《櫻桃酒》被送上美拍首頁,她和團隊的作品被推送到各個平臺,在不到3個月的時間內獲得了百萬關注,幾乎所有的視頻播放量都逾千萬,單個視頻全網播放量甚至接近兩億。在她的每一條微博下,點贊量、評論數以及轉發量基本都是幾萬到幾十萬不等,用戶黏性和活躍度極高。獲得如此成就,既離不開李子柒團隊對“古風美食”這一垂直領域的深耕,也得益于其視頻符合古風定位的高質量聲畫效果。干凈清新的畫面和恰到好處的配樂,為用戶營造了一種身臨其境的美感,是其視頻極具感染力和傳播力的關鍵。
當我們在看一個短視頻時,我們在看什么?從文字時代走到讀圖時代,人類對于信息的獲取已不再僅僅滿足于獲得信息本身,而是追求更逼真、更生動的感官享受。麥克盧漢在《媒介即訊息》中曾經提出,媒介本身也是一種傳播內容。受眾在接受傳播內容時,也是在關注著某種媒介形式。因此當我們選擇了短視頻,其實就是選擇了接受以視聽語言為主要形式進行表達的內容。
視聽語言是指“影視作品中以畫面和聲音為質料所創造的視聽形象,并由人們的視覺和聽覺進行感知的符號、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所構成的表述系統”①。可見,視聽語言主要分為視覺語言效果和聽覺語言效果。視覺語言包括鏡頭、色彩、光線、剪輯等,聽覺語言則包括配樂、音響、人物語言等。
對視聽語言恰到好處的運用,不僅不會對內容喧賓奪主,反而使這種形式上的美感與深層次的內容融為一體,加深受眾對內容的理解,使人在審美上獲得更高一層的享受。
由于短視頻一般時間較短,拍攝內容和場景都不會過于復雜,所以在視聽語言的運用上也沒有面面俱到。因此以下將就李子柒視頻中的畫面和聲音分別進行簡單分析,主要包括鏡頭、色彩、光線和音響及配樂。
本文選擇了李子柒古風美食系列視頻中三個播放量排名靠前的短視頻進行分析,分別是播放量1.4億次的《面包窯》、8325萬次的《佛跳墻》和7167萬次的《臘味合蒸》。
在李子柒的系列視頻中,所有對光線和色彩的運用都是克制而內斂的。獨特的光影變幻和作品中協調一致的色彩勾勒出一個與眾不同的美食世界。
在視頻整體的色彩上,李子柒的團隊沒有像其他美食短視頻一樣選用高明度和高飽和度的色彩去表現食物的可口和誘人,而是選擇了偏冷的色調,灰度比較高,明度和飽和度都較低。這讓作品畫面透著一股清冷和“仙氣”,具有獨特的高級感。這不僅與其“古風”的情境設定相匹配,也正是其差異化的體現。在《面包窯》中,前期制作土窯的過程中大部分都是泥土的黃褐色、水泥的灰白色,偶爾有明暗的對比也都協調而不突兀。搭建時使用的啤酒瓶圍成一圈鋪在灰色的小石子上,玻璃的綠色提高了明亮度卻又不過分鮮艷。
視頻對食物的刻畫則更注重對輪廓的描畫,沒有使用濃墨重彩強調口腹之欲。在面包從窯中出爐時是逆光拍攝,整體畫面都以夜晚的黑色為背景,在偏暗的光線中只能隱約看到面包的輪廓和上方蒸騰的熱氣,讓畫面更多了一種悠然的意境。而在《臘味合蒸》一集中,為了烘托過年氛圍,視頻比平時多了一些暖色,但這種暖色明度也較低。例如盤中的臘肉是顏色較深的紅色,新鮮的肉則中和了白色的鹽、草綠色的花椒,混合在一起仍然是偏向自然的色調。
視頻的拍攝光線基本都以不刺目的自然光為主,以光線的改變來體現時間的變化。從清晨太陽還未升起時不算明亮的天光,到中午日頭高掛,主角在田間勞作時逆光拍攝,只能看到遠處的山和勞作的人的陰影,至傍晚天上有了霞光,房屋中有了淡淡的燈光,依然是逆光中的人,與白天的場景相呼應。這既給人一種時光流逝的真實感,也襯托出視頻中人物的辛勤勞作。
這種自然中光影的交替,往往營造出與其內容相配的氛圍。夕陽西下時,夕陽作為主體和光源出現在畫面中,人和山皆為陰影,讓畫面有了一種余暉下安靜平和的氣氛。而當畫面中出現黑暗中的火堆,火堆的光亮占據了主要畫面,又與黑暗有了強烈的明暗對比,給人以溫暖之感。
視頻中對鏡頭的運用并不復雜,基本都選用固定機位進行拍攝,通過后期剪輯進行敘事,給人一種安靜的感覺。前后鏡頭的銜接也沒有花哨的變化手段和技巧,僅靠時空變化進行無縫銜接,使得故事劇情十分流暢。
同時,視頻中也善用景別的變化來塑造其“古風”特色。在《面包窯》中,鏡頭對人物面部恬淡表情進行特寫,對古香古色的發飾、服裝進行特寫,讓畫面充滿了平和的感覺。而對人物勞動中的手,以及竹筒中緩緩流出的清水等鏡頭的特寫,則既貼近生活,又拍攝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美感。動與靜的結合,讓特寫鏡頭之中的畫面充斥著活潑而內斂的生命力,既不過分張揚,也不死氣沉沉,兩相對比,畫面有了奇妙的平衡感。
中景和遠景則大多給了大環境、自然景色和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佛跳墻》一集中,視頻開頭的遠景給了冬天雪花飄落下的雪山,雪山中孤立的亭子,有種蒼涼卻又大氣的意境。人在白雪覆蓋下的森林中穿行,只能隱約看到一點身影,畫面中是大片的樹和遠處山中的霧,仿佛人只是這廣闊自然中極小的一個組成部分,暗暗地隱喻著人與自然的關系。同時人又與自然融為一體,甚至成為壯麗自然中的一景。
這些開闊的遠景和對人物、生活物件的特寫結合到一起,既是對生活實際貼切而如實的描繪,也暗合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人與自然的相處之道。
正如美國學者波布克曾經強調的那樣:“一旦沒有了聲音,無論畫面拍得多好,剪輯得多好,仍然不再有真實感,因而也失去了感染力。影片的速度也好像減慢了,結果常常是看到一系列照片。”任何視頻作品的塑造都離不開聲音。對于美食短視頻而言,通常不需要出現人物對白和自白,大多依靠音響和配樂為視頻營造出動態真實的感覺。
李子柒的視頻走古風路線,強調一切都要返璞歸真,回歸自然,避免出現過多現代的痕跡,聲音也是如此。因此她的作品中通常只有兩種聲音:一種是拍攝中自然收錄的聲音,一種則是后期配樂。
自然的聲音在視頻中運用最廣。夏日的蟲鳴,屋外面偶爾傳來的狗叫聲,柴火燃燒時發出的噼啪聲,人物咀嚼食物時發出的細微的聲音,都營造出鄉間生活的靜謐感,讓人體會到山中歲月長的感覺,正與當下大眾厭倦快節奏都市生活,向往回歸慢下來的田園生活的愿望不謀而合,同時也加重了受眾身臨其境的體驗感,在感官上獲得了田園樂趣。
而與自然之聲的樸實相反,視頻中的配樂大部分都是節奏慢而意境悠遠的純音樂。在《面包窯》一集中,視頻所選擇的配樂是鋼琴和小提琴,在鋼琴波紋般的和弦蕩開后,小提琴明亮細膩的音色猶如故事一般娓娓道來。而制作中式菜肴則選擇了中國傳統樂曲和古風曲目,例如《臘味合蒸》中以簫吹奏的古風曲《愿情》,《佛跳墻》中以短笛、二胡、箏相繼演奏的羅大佑的《追夢人》。這些背景音樂并沒有掩蓋自然中收錄的聲音,反而與生活中的聲音相映成趣,既貼近了生活,又帶著一種出塵的疏離感。
李子柒的系列美食短視頻既以古風為名,則旨在描繪一幅古香古色、別具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畫卷。在立足于垂直細分內容的基礎上,以視聽語言為畫筆,將聲音與畫面完美地與視頻主題相結合,將中國文化中與自然和諧共生、勤勞工作認真生活的一面展現得淋漓盡致,為受眾呈現了一席滿懷詩意的視聽盛宴,彰顯了制作者對待生活、對待自然的脈脈溫情,在視覺和聽覺上融進了創作者對生活的感悟。可以說,借視聽語言的力量,受眾也隨著視頻中光影的變幻和音樂的流淌,親歷了這種尋常又不普通的生活之美、文化之美。
隨著市場和產業的完善,受眾必然對短視頻的質量有越來越高的要求。要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優秀的內容依然是毫無爭議的必備要素。畫面和聲音對于視頻作品而言雖然僅僅是一種表現的形式,用以承載內容的載體,但對于視聽語言的合理運用,卻能夠讓這種形式助力內容的升華。
注釋:
①劉迅.從視聽語言的形式美感談起——影視文化的表層解讀[J].理論界,20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