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勇捷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催生了許多新的信息傳播方式。數據新聞的可視化傳播就是大數據在新聞領域的革新形態,它是依托于數據的抓取、挖掘、統計和分析,以可視化的技術手段呈現出的新型報道方式。近年來,數據新聞正在國內引領新的傳播浪潮,但也出現了淺層化、同質化、弱互動等傳播現象,本文探討數據新聞在可視化傳播中的深度報道思路。
數據新聞的可視化報道始于《衛報》。1821年,英國的報紙《衛報》刊登了世界上第一條數據新聞,用表格圖的形式,呈現曼徹斯特和索爾福德兩個城市學校的學生數量和學雜費用。在新媒體時代,除了靜態圖表,又出現了如數據地圖、時間軸、動畫視頻等可視化傳播形態,與移動互聯端相適應,增強了視覺傳達效果。
2009年,《衛報》設立全球第一個數據新聞部;次年7月,它通過數據可視化手段刊登的維基解密事件,引發公眾對數據新聞的關注,并逐漸成為熱潮。在國內,2011年搜狐的《數字之道》在報道兩會時率先使用數據新聞,隨后網易、新浪、騰訊等網站也開始轉向數據新聞的生產與推出。目前數據新聞的呈現形態不斷變化著,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靜態圖表類是數據新聞傳統的也是最常見的傳播形式,它開啟了文字語言文化向視覺文化的轉變。近幾年靜態信息圖也涌現了很多新的形式,例如氣泡圖、詞頻圖、數據漫畫等,具有較好的視覺效果。
數據地圖的可視化傳播是將新聞事件以數據的形式,和實際的地理位置相關聯形成的報道方式,有利于幫助受眾建立新聞事件的空間概念,在傳達新聞信息的同時,體現時空的宏觀變化。
時間軸可視化是從時間的維度去還原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展現事物變化軌跡的可視化形式。它根據時間線來展開新聞敘事,讓受眾在時間的跨度上更好地把握新聞事件的脈絡與內在聯系,有利于增強新聞報道的縱深感。
動態圖片、動畫視頻的可視化傳播在視覺上的傳達更加活潑,其中視頻類的數據新聞兼具聽覺傳達功能,輔以解說,讓觀眾更容易理解新聞內容。動態模式的可視化傳播,維度更加廣闊,新聞內涵也更加豐富。
隨著大數據在新聞業的廣泛應用,數據資源的分析、整合、共享速度不斷加快。梳理國內媒體在數據新聞可視化應用上的產品表征,發現有以下問題尚需思考。
從新聞的時效性以及制作成本角度考慮,國內很多數據新聞的推出停留在靜態的信息圖表當中,將新聞事件通過圖示化、統計表格等形式呈現。在與受眾的互動中多以評論、轉發、分享等形式進行,缺乏交互性和創新性,沒有很好地提升受眾的參與感和閱讀體驗。
在一個新聞事件發生之后,媒體首先獲得的往往是淺層的數據,或者是公布的資料,這些數據和資料的可視化呈現一般很難帶給受眾深度的解讀,并沒有傳達給受眾全面、內在、實質的信息,也鮮有獨家的調查結果,這些都會阻礙數據新聞在深刻內涵上的發展。
深度報道起源于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在80年代中期開始引入我國。它對新聞事件有著全面和深度的解讀,在如今“后真相時代”對揭示新聞事件的真相、遏制流言的傳播具有重要作用。
在新媒體的環境下,移動化、碎片化閱讀成為受眾接收新聞資訊的主要方式,傳統的深度報道有較長的篇幅、文字為主的形態與當下快餐式的閱讀習慣難以兼容,其局限性逐漸顯現出來,出現階段性式微。那么作為新型的報道方式,數據新聞在可視化傳播中如何體現深度性,豐富新聞內涵?以下思路可供參考。
在新聞敘事中,對新聞背景的闡述往往是深度報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時間軸可視化,作為數據可視化在新聞領域的應用之一,其直線型的敘事模式在深度報道中有許多用武之地。例如,媒體可以借用時間軸可視化形態,將新聞事件的背景以及發生時的細節以時間為主線,完整地展示事件的發展軌跡。此外也可按邏輯關系開展敘事,環環相扣,展現事態本質。
在移動互聯端,垂直顯示的數據信息圖與受眾下拉瀏覽的習慣相適應。將新聞信息和垂直空間巧妙地結合起來,受眾的視覺體驗感會有很大提升,對新聞事件也會有深度的理解。
主題報道可視化是當下深度報道的一種創新模式。如果說以時間軸可視化的新聞在縱向上能增強深度性,那么以同一主題為核心的組合型新聞則在橫向上拓寬了新聞報道的維度。主題新聞在組合后會形成多個相對獨立完整的閱讀模塊,它們從屬于相同的主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受眾的閱讀選擇性,也賦予了受眾自主深度思考的能力,獲得不同的閱讀感受。
在移動端創建主題新聞矩陣的時候,可以采用例如H5(HTML5的簡稱)等技術進行可視化制作與推送,其內容適應手機屏幕,用戶可以采用滑動、點擊等操作方式,自主選擇閱讀內容和閱讀順序,起到由點到面的深度閱讀效果。
依賴于移動互聯端技術的發展,傳受互動的新聞閱讀方式和“身臨其境”的體驗感越來越受到受眾的青睞。交互式數據新聞有利于讓受眾更深入地參與到新聞事件中,延長受眾的閱讀時間,激發其探尋新聞真相的興趣,實現新聞互動。此外,交互式新聞作品具有豐富的開放式敘事視角,能夠為受眾構建一個多元立體的沉浸世界。
在此方面,紐約時報的一篇名為《雪崩》的多媒體可視化報道,將新聞報道的深度通過震撼的視覺效果以及多元交互式的閱讀體驗很好地呈現出來。它通過講述6個在雪崩中驚心動魄的故事,用全景地圖、3D技術、動態圖片、雪崩音效、受訪者視頻等多元形式,帶給受眾極具沉浸感的可視化體驗。
正當數據新聞的可視化傳播成為當下潮流之時,眾包在傳播模式上的應用又給媒體界帶來了新的革新,它轉變了原來封閉式的新聞生產環節,利用開放數據,讓大眾參與到數據新聞的生產全流程。
提供新聞素材是大眾在新聞領域的參與方式之一。大數據時代,海量的碎片化信息豐富了新聞事件的全貌,通過大數據對用戶發布信息的抓取、分析和整合,使其成為新聞事實的重要組成部分。用戶不再只是新聞資訊的接收者,也可以是新聞的發布者之一。這一創新性的模式在真實性的基礎上,對于深度數據新聞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2015年“兩會”期間,新浪網推出名為“兩會選題會”的新聞眾包產品,讓網友們自主報選題和編輯選題,讓大眾成為新聞報道的主體。這是新聞眾包在模式上的一大創新,將碎片化的信息整合成為集思廣益的深度數據新聞。
在新媒體環境下,數據新聞可視化的傳播形態越來越受到大眾的歡迎。在可視化傳播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意識到深度新聞報道的重要性,實現可視化呈現與新聞內核之間的平衡狀態,在“兼顧形式與內容”的理念下,深度挖掘新聞的真相,傳播高質量的數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