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麗
(封丘縣趙崗鎮人民政府,河南 封丘 453300)
我國是一個農業生產大國,因此研究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也是當前社會經濟發展必須考慮的問題。我國政府對農村農業經濟高度重視,依托相關農村經濟政策,根據具體農業生產環境,采取科學合理的農業經濟管理優化策略,實現了資源最優配置,提升了我國農村農業經濟發展水平[1]。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農村信息化發展應用,但起步較晚仍存在問題。在開展農業經濟的過程中,嚴重缺乏相關技術人才,不能充分發揮農業信息化的有效作用,進而無法充分整合利用農村資源經濟。農村開展信息化社會調研發現,既具備農村經濟知識又具備一定信息化技術的人才稀少,造成其無法真正在農業經濟中發揮優勢,也不能充分應用農業信息化發展技術。相關農業經濟崗位信息化應用僅限于一些簡單信息化數據收集,無法開展比較深入的信息化技術應用,造成很多農業資源無法得到有效開發和應用,嚴重影響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無法幫助農村實現經濟的發展。
由于受傳統思想的限制和約束,我國大部分農民仍停留在較為保守的傳統農業經濟中,對先進農業技術缺乏認知,也無法真正有效應用先進的農業技術推動農業經濟發展。同時,我國農村大量青壯年農民外出務工[2],農村的中堅學習力量缺失,留守村民綜合文化水平較差,無法真正發揮先進農業技術的優勢,也不能真正將其應用到具體農業生產中,造成先進的農業技術不能充分發揮作用。
我國在農村方面設立的相關農業經濟機構和組織眾多,但缺乏一定的農業經濟意識,在開展農業經濟發展工作中相對被動,造成這些機構和組織無法充分發揮作用,不能正確引導農村應用農業經濟政策。在具體的工作開展過程中,不同地區的農業經濟狀況不同,但無論是相關組織機構還是農民自身,往往都不能綜合認知農業經濟政策,缺乏整體農業經濟思維,無法真正適應現代農業經濟發展。農民對農村經濟政策的獲取方式只能通過村委會、電視等途徑,造成一些真正的措施無法具體落到實處。在開展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具備地方經濟特色,不能充分發揮區域性經濟優勢。
近些年,我國交通運輸網絡體系規模不斷擴大,但整個網絡體系架構更側重于城市,忽略了農村經濟發展,造成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村經濟模式無法得到有效發揮,也不能被外界認可。此外,我國農村交通運輸網絡體系缺乏一定的針對性,尤其是物流渠道相對匱乏,嚴重限制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所以,必須對此引起足夠重視,加強專用物流渠道和農村經濟特色的建立。
目前,我國現代農業經濟的管理工作開展要以思想建設為基礎,這是所有工作開展的必要前提。通過思想建設提高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通過科學合理的規劃開展管理工作,使其能夠做到最優化配置,為后續工作的開展奠定堅實基礎。在日新月異的時代發展背景下,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要想確保農業經濟管理工作開展的有效性,一定要加強思維理念方面的創新和進步,做到與時俱進,不斷從新角度出發,加強對新思想新思維的引入和應用,從而有效推進我國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不斷優化和創新,建設一個科學完整的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發展體系。經濟管理體系的建立和思維模式的培養要求農村相關經濟組織客觀分析現階段的經濟狀況,綜合全面地了解當地的農村經濟水平,科學合理地投入人力物力,使得整個經濟管理工作更加符合當前農業經濟的發展狀況。要求相關國經濟管理工作人員全身心投入經濟開發及管理工作中,積極發現當前經濟的特色及優勢,不斷提高農村農民經濟意識,不斷優化農業經濟管理[3]。在具體工作的執行和落實上,應本著高度負責的態度,調整和完善當前經濟管理工作開展中一些工作策略,通過有效創新和優化,進一步展現經濟工作價值,提升經濟工作開展的整體成效,為現代化企業發展給予可靠支持保障。
在現階段的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加強農業經濟的行業引導十分重要,能對農村經濟發展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從而科學合理地引導農業經濟向多元化發展。現階段市場經濟相對復雜多變,加強行業引導能夠提高經濟抗風險能力,使得整個經濟體系更加健康,經濟結構更加穩定。在開展農村行業引導過程中,需詳細調查當地農村經濟狀況和風俗習慣,選取合適的農業經濟進行有效引導。同時,要積極建立品牌化、規范化的農業經濟結構,使其表現出更強的生命力,為農業經濟發展帶來持續穩定的原動力[4]。當地農村經濟部門也要加強資源配置,支持地方特色農業經濟,助力我國經濟的整體性發展。
在開展具體的農業經濟人才培養過程中,需加強其復合能力的培養,提高對農業經濟培養的引導,提高信息化和技術化應用的綜合素質。可考慮與農業經濟院校深度合作,加強相關農業經濟管理人才的定向輸出,以滿足農村經濟發展需求,使其能夠從根本上得到人才性質的改變,同時加強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在開展具體教學時,要根據實際農業經濟管理狀況開展,使得整個教學過程更加科學合理。注重對農業經濟的培養,使得農村經濟發展不會因為人才缺失而后繼無力。另外,要結合農業經濟人才自身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開展有效的培養計劃,確保相關技術人才能充分發揮價值,使其在思維意識和技能方面能夠進一步提升和強化,最終為農業經濟管理工作提供源源不斷的支持。
我國過去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管理工作的開展側重于經濟方面的作用,往往忽略了農村生態環境的影響,甚至不惜以犧牲環境來發展經濟。這是錯誤的做法,尤其是在綠色環保發展背景下,注重集約化農業經濟發展是主要發展趨勢之一。集約化發展策略能夠有效實現資源最優配置,處理好農業經濟和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真正意義上實現現代農業經濟綠色可持續發展[5]。農業經濟的集約化發展注重對農村經濟狀況的科學調研及分析,針對比較突出的環境問題開展有效治理,采取科學有效的方法加強對化肥農藥的合理使用,從根本上減少農業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污染。
充分挖掘具有特色的農副產品并發展交通運輸,是實現經濟區域帶的必要前提,同時推進關聯產業的形成,加大對農產品企業的培養力度,實現農產品-運輸-市場一體化[6],并不斷推進其在城市的市場范圍與規模。充分利用交通運輸行業特點進行農產品的生產銷售,有助于不斷擴大農業結構規模,提高市場占比和影響力。
目前,農業物流發展已經略有成效。一些典型地區特色農產品已形成獨有的農業物流鏈,集加工、儲藏和分撥運輸為一體,不斷向整個市場傳輸農產品。打造專業農業物流中心進行批發和收購,充分發揮農產品的經濟效益,減少農產品的中間運輸環節,有效提高其質量和供應速率,打造特色農產品品牌,推動農民經濟創收。
要真正保證農產品新鮮,一定要依賴發達的交通運輸行業,尤其是結合我國目前的地域情況。要真正實現完整發達的交通運輸系統,公路橋梁建設必不可少。從農民切身利益出發,需要打造自身綠色通道。為縮小貧富差距,各地區需協調穩定發展,各地方政府應對綠色通道進行特殊照顧,降低收費標準,減少中轉程序,進一步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7]。
綜上所述,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現狀十分緊迫,做好經濟管理工作十分必要且關鍵。因此,應放眼未來,引入更科學的工作路徑和手段,積極做好信息、資源方面的整合,培養相關的專業人才,因地制宜,為我國農業經濟健康發展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