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利民
【摘? 要】選取教學內容,決斷“教學立意”,是語文閱讀教學設計的整體目標定位。我們教師應與文本對話,與教材碰撞,與學生相遇,確立好的“教學立意”。本文在分析“教學立意”含義的基礎上,從五個方面闡述了如何選準切入角度,創新“教學立意”:1.探尋心靈密碼,傾聽創作心聲;2.關注預習提示,突破教學重點;3.開篇小題大做,玩味平淡詞句;4.重視整體教學,“主問題”激活課堂;5.用好“補白”資源,隨文學習知識。最后強調我們教師要從教學效果最優化的角度,根據教學對象和教學內容的實際,對文本進行細心的解讀、精心的設計,以確保課堂教學的優績高效。
【關鍵詞】教學立意;角度;創新
引言
選取教學內容,決斷“教學立意”,是整堂課的靈魂,是課堂教學設計的整體目標定位,它統攝整個教學過程,充分體現教師個人對教材及課程理念的認識與把握,以及對語文與教育的理解與建構。何謂“教學立意”?它指的是課堂教學的目標意旨,包括了教學的思想、采用的方法、設定的目標、選擇的范式等。“教學立意”要求每個執教者都應仔細考慮教學的切入點,即教材的重構、問題的提出、活動的展開和教學的銜接等;特別是優化教材處理,設計合理的教學架構。這種立意主要體現在“角度”上。“角度”好,“角度”與眾不同,教學便有了個性,有了思想,有了智慧。“教學立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視野、情趣、思想。我們教師只有與文本對話,與教材碰撞,與學生相遇,才能創新“教學立意”。一堂有創意的好課,應該是飽含了情感,活動了手腳,運用了智慧,從而使得我們的語文教師真實有效,學得實,教得活,想得深,真正有血有肉,個性鮮明,引起學生的共鳴,促進學生的發展。
1探尋心靈密碼,傾聽創作心聲
任何文本都是發自作者心靈深處的聲音,都是作者心靈世界的折射,是作者創作心理狀態的形象展示。所以,只有窺探到了作家的創作心理、心態,才能正確地解讀文本。解讀文本的過程就是探尋作者心靈密碼,分析作者創作心理、心態的過程。2一個文本的主旨會隨著解讀視角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理解。但無論怎樣解讀,都不該將作者的創作動因和創作意圖拋得一干二凈。
莫懷戚的《散步》是2016年7月第一版新編人教版教材第二單元中的一篇散文,該單元是以“親情”為主題的。毋庸置疑,教材編寫者認為莫懷戚透過本文向我們傳達的是一家三代間濃濃的親情;而一線教師們也幾乎一致認為文章表現的是“家庭成員間的真摯情感”,是寫“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及中年人對生活的高度使命感”的。這幾種解讀在語言表達上雖有所不同,但其精神實質是一樣的。我認為這一看法無形中降低了作者原有的胸襟,濾去了深深蘊涵于文本中的對孝道的推崇與思考。莫懷戚曾寫過《〈散步〉的寫作契機》和《二十年后說〈散步〉》兩篇文章來交代自己的創作意圖,他在這兩篇文章中都明確表示,寫作《散步》是有感于國外對中國傳統孝文化的推崇以及國內這種傳統文化的逐漸衰弱。所以,《散步》是為了弘揚正在被國人丟掉的孝文化,表達作為生命的人應當擔當的責任而寫的,這從全文的敘事過程也可以明顯感知得到。3例如:文章開頭交代散步緣由: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為了慶賀母親的“新生”,“我”提議一家人到野外走走,感受新春的氣息;在走大路還是走小路出現意見分歧,亦即“尊老”還是“愛幼”這對矛盾凸顯時,“我”毅然決定委屈兒子而聽從母親,因為“我”伴同兒子的時日還長,而侍奉母親的時日已短;當母親因疼愛孫子而改變主意時,“我”又尊重了母親的意見改走小路;當母親有走不過去的地方的時候,“我”穩穩地背起了高大而瘦弱的她。點點滴滴無處不體現著“我”對母親的孝順之心,對母親衰老生命的加倍珍重與小心呵護。因此,我認為《散步》以“散步”這件平凡家庭小事為思想感情之載體,弱化了“愛幼”,強化了“尊老”;“我”的尊老行為也必將影響“我”的兒子,代代相傳,生生不息。我們應以之為切入點,分析文本中“我”對母親孝順的具體表現,探討一下“我”對母親百依百順的原因所在,猜想一下“我”的身體力行給兒子造成的正面影響,回憶一下父母對自己的點滴關愛,從而真切感知作者的悲憫情懷和對生命傳承的責任意識。
2關注預習提示,突破教學重點
人教版新版初中語文幾乎每篇文章前都有預習提示語,位于標題下面,正文前面,內容一般為兩點,提示學習重點,激發學習興趣,點明學習方法,幫助學生尋找學習切入點。我們教師可把這一預習提示語作為教學內容的突破口。如第五課《秋天的懷念》,作者史鐵生在這篇散文中為我們展示了一位偉大而平凡的母親形象,她給予了作者最最圣潔的愛。那顆包容孩子并小心翼翼維護孩子自尊的心,那顆獨自承受了所有苦難還要寬慰惦念孩子病情的心,那顆雖病入膏肓卻依然熱愛生命的心,是史鐵生在殘疾人生路上感受到的最深刻的愛;愛使他成長,愛使他堅強,愛使他學會了感恩。預習提示語第一點:“史鐵生是當代文壇一位非常特殊的作家,他雙腿癱瘓,又長年患病,卻一直在和病魔抗爭,這種生存狀態使他的作品帶有一種獨特的氣質。體會文中流露的情緒,反思一下:沐浴在親情中,我們是否只知接受,不會感動,也不懂回報呢?”細細分析這一提示語,我們會發現編者在字里行間隱含了以下幾個信息:1.史鐵生是當代作家。2.他雙腿殘疾,卻與病魔堅強抗爭。3.他的文章主題與他的身體殘疾息息相關。4.他感恩生命,感恩母愛。我們要善于捕捉到這些信息,指導學生們深入思考:1.史鐵生在面臨雙腿癱瘓這一人生災難時選擇了勇敢面對還是意志消沉?2.他是怎樣重新“站”起來的?3.我們在享受父母親人關愛時該不該回報,會不會回報,怎樣知恩圖報?以此來反思自己的生活實際,使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也獲得新的情感體驗。
這樣的預習提示語比比皆是。如老舍的《濟南的冬天》,“在你的印象中,冬天是怎樣的,有哪些代表性的景物?朗讀課文,看看作者筆下的濟南的冬天與你印象中的冬天有什么不同。”我們可讓學生在說說江南冬天景物特征的基礎上,通過閱讀對比分析濟南冬天的“響晴”特點。學生定會對濟南冬天的美麗有更深切的感受,也定會與老舍對濟南的喜愛之情產生共鳴。
3開篇小題大做,玩味平淡詞句
清代著名文藝理論家李漁曾說:“開卷之初,當以奇句奪目,使人一見驚目,不愿棄去。”作文開頭技法很多,有開門見山直接入題的;有借助材料引出主題的;有渲染情景引出下文的;有設置懸念引領全篇的……可謂千姿百態、風情萬種。鳳頭一亮相,一葉而知秋。可有些文章開頭語言太過樸實,情境太過簡單,往往缺少吸引人的必備要素。我認為恰恰是這些容易被人們所忽略的詞句可以拿來“小題大做”,深入發掘其潛在的表達意義。
如莫懷戚的《散步》開頭:“我們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這句話作者開篇點題,交代了事情發生的地點及具體人物。但值得玩味的是,作者既然寫的是一家三代四人,為什么不按常理說成:“我的母親,我和妻子,我們的兒子”?母親是長輩,放在最前面,顯示“我”對老人家的尊敬;“我”和妻子是中生代,肩負著承上啟下家庭重任,放在中間;而“我”的兒子作為家庭的未來希望,放在最后單獨表述,豈不是更加合情合理?我在教學中就曾以此為話題,讓學生們展開思考,分析一下這究竟是作者的無心插柳還是刻意安排。同學們各抒己見,最后達成了一致意見:首先,它為下文“我”兒子的新發現埋了伏筆。因為散步過程中“我”和母親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后面,小家伙叫“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其次,它體現了“我”母親在家庭中地位的改變。長期以來“我”母親曾經作為家長堅強地撐起了這個家,但現在她年紀大了,早已完成了家庭使命并退居幕后享受天倫之樂了。這也與文中“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一句所表達的意思暗相契合。第三,“我”作為家庭的中堅力量,理應而且已經沖在了工作、學習、生活的最前沿!所以“我”才會在散步出現分歧需要“我”的最后裁決時“感到了責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領袖在嚴重關頭時那樣。”簡簡單單的一句話,看似平淡無奇,實則彰顯了作者的匠心獨運,實在應該好好玩味。
4重視整體教學,“主問題”激活課堂
閱讀教學中離不開問題的提出與解決。但過多過碎的問題只會讓學生疲于應付,不便于把握閱讀要領,難以擁有自主的思維活動空間。提問在精不在多,既要有邏輯性又要有增智性。因此,教師要先提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再緊扣這個“主問題”提幾個相關的“子問題”;讓這些問題形成一個“問題系列”,構成一定的邏輯關系,逐層深入地推進教學,完成教學任務。既能精練教學內容與教學過程,又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
《老王》是人教版七下第三單元關于“小人物”故事中的一篇散文,文章敘寫了作者一家與三輪車夫老王在患難中互幫互助所建立的深厚感情,表達了楊絳先生對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不幸者的悲憫,以及自己未能真正理解老王的自責和愧疚。文末“我漸漸明白: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一句是畫龍點睛之筆。我緊緊抓住這個關鍵句,設計了“你怎樣理解‘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一句的含義?”這樣一個主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文本,體悟作者真情。并緊扣這個“主問題”設計了兩個相關的“子問題”:“為什么我覺得老王是一個不幸者,他的不幸體現在哪里?”,“為什么說我是一個幸運的人,我真的幸運嗎?”讓這些問題形成一個“問題系列”,抽絲剝繭,逐層深入地推進教學,使學生們明白了在那個黑白混淆的特殊年代里,心靈層層設防的作者所給與老王的無奈的冷漠,其實是作者對自我靈魂的解剖,是一個知識分子的責任擔當,也是對一個時代良知的無情敲打。
再如七上第10課《再塑生命的人》一文,文章標題意味深長,揭示了主旨。我設計了“為什么海倫·凱勒把莎莉文老師稱之為‘再塑生命的人’?”這個主問題,并依次分解為:“為什么要再塑生命?”、“誰來再塑生命?”、“怎樣再塑生命?”這一組小問題,條分縷析,逐個解決,使學生們既很好地感受到了莎莉文老師高超的教育藝術,又學習到了作者直面命運不公在逆境中奮進的意志品質。
5用好“補白”資源,隨文學習知識
人教版《語文》新教材幾乎每篇文章后都附有一些“補白”文字,這些文字多數是一篇知識小短文。這些小短文往往圍繞著一個知識點展開,言簡意賅。它認真貫徹了《語文課程標準》“引導學生隨文學習必要的語文知識”的精神,是一種重要的學習資源——既為我們直接提供了相關的語文知識,又能對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但是現在很多教師只是讓學生自己去隨便看看,而不做基本的講授。教師指導和監管的缺失,造成了學生學習的無序和教學資源的不必要浪費。
眾所周知,比喻是文學創作中一種常用的手法,它是根據人們的聯想,抓住本質不同的兩種(或兩種以上)事物之間的相似點,用一事物來描寫另一事物的修辭方式。七(上)第一課《春》里就大量地運用了比喻,通過對春天常見景物的描寫來表現作者對春天到來的歡樂、喜悅之情。文章后附有關于“比喻”修辭的知識短文。短文先從文本中摘錄了兩例,告訴我們語句之所以寫得生動,給人印象鮮明,是因為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的緣故。然后以比喻詞的有無和呈現方式的不同,介紹了比喻的三種形式:明喻、暗喻和借喻,并分別列舉實例,讓學生對比喻這種修辭方式的具體運用和效果有了更深的體會。我們在實際教學中,就應該充分運用這一資源作為教學的切入口,把比喻修辭的深入分析作為文章閱讀教學的重點,感受朱自清散文語言的清新、活潑之詩意美。可讓學生找找文中最美的比喻句,說說它們的表達作用。如:“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像牛毛,想花針,像細絲”一句,我們可以讓學生找出后,說說作者將春雨連續比作牛毛、花針、細絲是否有必要。學生們通過積極思考,自然就會明白作者目的是用三個明喻構成一組排比句,寫出春雨細、密、柔的特點,既把春雨寫得栩栩如生,又抹濃了細雨濛濛的意境,從而感受作者對春雨的喜愛、愉悅之情。教師也可以布置一課外作業,如用比喻詞和不用比喻詞分別造句,或者針對某一樣景物用比喻手法寫一段話等等。
新教材在“補白”設計中可謂是動足了腦筋花足了心思。單就七年級兩冊課本而言就有序列地安排了:1.修辭系列:比喻、比擬、排比等;2.詞類系列: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和量詞、代詞、副詞、介詞、連詞、嘆詞和擬聲詞、助詞等;3.短語類型系列:并列短語、偏正短語、主謂短語、動賓短語、補充短語等。我們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課前五分鐘或語文拓展課程,適度地講解,粗略地把握,從而夯實學生的語法和語用知識基礎。
總之,語文閱讀教學,解讀文本是根本,找準突破口是關鍵。我們教師要以“科學”為路標,以“真實”為前提,從教學效果最優化的角度出發,根據教學對象和教學內容的實際,對文本進行細心的解讀、精心的設計,以確保課堂教學的優績高效。
參考資料
[1]《語文教學創意的三個角度》章桂周《語文教學與研究》2016.7上旬刊
[2]《探究創作心理,深度解讀文本》袁國超.張艾功《語文教學與研究》2016.8上旬刊P20
[3]《從小敘事到大敘事:重讀〈散步〉》李洪波《中學語文教學》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