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包含著十分豐富的內容。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生態文明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理論的最新成果,是對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創造性發展。
關 鍵 詞: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生態文明;綠色發展
中圖分類號:A8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8207(2019)01-0001-09
收稿日期:2018-10-28
作者簡介:宋文新(1969—),女,遼寧蓋州人,中共吉林省委黨校(吉林省行政學院)副校(院)長,哲學博士,研究方向為生態哲學。
生態文明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彰顯了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體現了破解經濟社會發展難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責任與擔當。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不僅是對人類文明發展理論的升華,更是對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傳承、發展和創新。
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傳承
馬克思主義生態觀,是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生態問題的基本觀點,這些觀點呈現在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中,特別是在其晚年的著作里。馬克思、恩格斯從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視角,深刻分析了人與自然辯證關系的客觀性、生態代際公平的必要性、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必然性。這些富有哲理和人性光輝的生態觀念,超越時代、跨越時空,對于破解當今生態危機、建設生態文明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由此綠色發展成為關系我國經濟、社會乃至政治發展的重要理念。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色發展理念,不僅源自于長期基層工作實踐和理論思考,更是根植于對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深刻認同和自覺傳承。
(一)人與自然辯證關系的客觀性
人與自然界的關系,是馬克思、恩格斯高度關注的理論和實踐命題。根據馬克思主義生態觀,人不僅產生于自然界,作用于自然界,也受自然界的反作用。人與自然是辯證統一的關系,這是馬克思主義生態觀最基本的觀點。
馬克思主義生態觀認為,人與自然有著內在的統一性。人與自然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一方面,自然界是客觀存在的。自然界不僅有相對于人類的獨立性,還有先于人類而存在的先在性,更有人類生存發展基礎的前提性。承認自然界是客觀存在的,是認識人與自然關系的前提。另一方面,人作為自然界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客觀的。人來源于自然界,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我們連同我們的血肉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1]而且,人類不僅源于自然,其繼續生存和發展更是要依賴于自然,自然界提供生活資料和勞動資料,“是我們人類(本身就是自然界的產物)賴以生長的基礎”。[2]人通過勞動與自然的物質能量變換的持續進行,是人類持續發展的必備條件。人既然是自然界的組成部分,不可能凌駕于自然界之上,也就是說,人不可能脫離自然界而超自然存在。
馬克思主義生態觀認為,人與自然之間又是相互對立的。人與自然界的矛盾長期存在。一方面,人具有自然與社會的雙重屬性。人類作為自然界的認識主體和實踐主體,為了人類自身的生存發展不斷向自然索取物質財富,力圖通過主觀能動的力量,改變自然界的自然狀態,使自然界不斷地從獨立的自在自然轉化為人化自然,而且,這種轉化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在不斷加快。馬克思指出:“如果懂得在工業中向來就有那個很著名的‘人和自然的統一,而且這種統一在每一個時代都隨著工業或慢或快的發展而不斷改變,就像人與自然的‘斗爭促進其生產力在相應基礎上的發展一樣。”[3]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進一步指出:“隨著自然科學和農藝學的發展,土地的肥力也在變化,因為各種能使土地的要素立即被人利用的手段在發生變化。”[4]人類在利用自然攫取生產和生活資料過程中,不僅使有限的自然資源日漸枯竭,也使生態環境日益惡化。人與自然之間對立性與人類的趨利行為呈正相關關系,這種對立性與自然和諧的原則相悖。因此,馬克思、恩格斯晚年提出了人類對自然界過度開發利用會遭到大自然報復的警告。另一方面,自然界具有獨立于人的意識的客觀性。不僅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且自然界按自身特有規律獨立運行,也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勞動實踐是人和自然辯證統一的媒介,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通過生產勞動創造物質財富的活動,必然受自然界客觀規律的制約和限制,即人類不能違背自然發展規律。
習近平總書記堅持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秉承人與自然相互依賴、協調作用的觀點,直面資源短缺、生態環境惡化已經制約經濟發展,影響人民生活的事實,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提出了“五大發展理念”,綠色發展這一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重要理念,正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有關論斷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新成果。習近平強調要更加自覺地處理好人和自然的關系,“人類發展活動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否則就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這個規律誰也無法抗拒。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系,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5]人與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的統一體,綠色發展理念就是要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你善待環境,環境是友好的;你污染環境,環境總有一天會翻臉,會毫不留情地報復你。這是自然界的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尊重自然規律,敬重人與自然關系的現實選擇,是保證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共同發展的理性選擇。習近平不僅強調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系,而且強調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提出用途管制和生態修復必須遵循自然規律。
(二)生態代際公平的必要性
在19世紀,生產力的發展水平遠未達到今天這樣的高度,生態環境問題也沒有像現在這樣嚴峻。但是,馬克思、恩格斯已然注意到了當時的生態環境問題,提出人類在對待環境利益方面,不僅僅要實現代內公平,還要實現代際公平。馬克思深刻指出,地球不是私人所有物,而屬于整個人類;不是一代人的所有物,而屬于人類的世世代代。他提出作為國家和社會要“和家里的好父親一樣,必須把一個改進過的地球傳承給后繼的世代。”[6]自然資源包括土地資源對經濟發展可供給能力是有限的,因此當代人在發展與消費的同時,應當努力保證資源與環境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我們不能回避人類利益所具有的代際延續性的現實和代際公正性的要求,在滿足當代人需要的同時,不能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馬克思主義的生態觀,為后人的可持續發展理念發揮了重要的啟迪作用。
在基層工作期間,習近平就形成了以綠色為基調的生態文明思想。2005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就說過:“生態環境方面的欠債遲還不如早還,否則沒法向后人交代。必須高度重視對環境污染的治理,不惜用真金白銀來還環境欠債。“[7]提出要用真金白銀來還環境欠債,生態環境的欠債不能代際轉嫁,生態利益均衡原則不能擯棄。黨的十八大之后,綠色發展理念提升為治國理政的新思想、新戰略、新實踐。2013年5月24日,習近平在主持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指出:“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生態環境問題是利國利民利子孫后代的一項重要工作,決不能說起來重要、喊起來響亮、做起來掛空擋。”林業在統籌山水林田湖綜合治理中具有基礎地位,習近平強調必須從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高度來看待森林保護問題,“為子孫后代留下美麗家園,讓歷史的春秋之筆為當代中國人留下正能量的記錄。”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不僅關注當代人的眼前利益,更要注重對后代長遠利益的終極關懷,要給子孫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
(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必然性
早在一百多年前,馬克思、恩格斯就認識到要實現人的解放,必須實現“人類同自然的和解”。馬克思的人化自然觀在堅持人類的主體性的同時,不贊同人類對自然的征服與破壞,而是強調人類與自然的和諧與統一。馬克思、恩格斯晚年提出了資本主義除具有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第一大矛盾外,還存在第二大矛盾:即人與自然的矛盾,而第二大矛盾必然導致生態危機。在《自然辯證法》一書中,恩格斯就提出了站在自然看自然、正確認識和運用自然規律及通過變革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實現人與自然和解的思想和命題。在馬克思身后一個多世紀的今天,人類社會面臨生態失衡、資源枯竭、環境危機的嚴重挑戰,因此,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現“人類同自然的和解”,這一命題更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與自然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人類的主體性和人類與自然的統一性要求人類必須尊重自然、保護自然。事實證明:人類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己,破壞自然最終就會傷害人類自身,因此,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符合客觀規律和人類長遠利益的必然選擇。
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深刻指出:“學習馬克思,就要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號召我們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牢固樹立和切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動員全社會力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共建美麗中國,讓人民群眾在綠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恪守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思想,用馬克思的生態觀指導生態文明建設,體現在習近平一系列講話中。“綠色發展,就其要義來講,是要解決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人類發展活動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否則就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這個規律誰也無法抗拒。”[8]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并提出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強調要堅持綠色富國、綠色惠民,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
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發展
馬克思主義理論是行動的指南,必然隨著時代的進步、實踐的變化、認識的深入而發展,這是其永葆理論生命力的永恒命題,也是馬克思的后繼者們永恒的課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就是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現實中的新課題、新挑戰提出的新思維、新對策,是對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發展。
(一)堅持以人為本的生態民生政治觀
馬克思主義生態觀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資本對利潤的追逐必然導致無節制地向自然界索取資源和能源,必然帶來空氣污染及土壤毒化、自然力衰竭等一系列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馬克思無疑關注到了以工業文明為背景的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面臨的危機,當然,馬克思更注重探尋資本主義社會生態環境危機的本質根源,并從制度變革的視角提出破解之策。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更直接、更具體地表達了以人為本的生態民生政治觀。習近平關注到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普遍性、嚴峻性,這些問題與人民生活的密切關聯性及解決這些問題的迫切性,其生態文明思想貫穿了中國共產黨的宗旨及以人為本的執政原則,體現了憂民愛民的人本情懷和生態民生政治觀。
習近平指出:“以人為本,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不能在發展過程中摧殘人自身生存的環境。如果人口資源環境出了嚴重的偏差,還有誰能夠安居樂業,和諧社會又從何談起?人都難以生存了,其它方面的成績還有什么意義?”[9]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明確地把生態文明作為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一個新的文明形態,站在人類文明發展和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指出生態文明建設關乎人民主體地位的體現。也正是堅持以人為本,堅持人民利益至上,才能不忘造福人民的初心,才能在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諸多矛盾相互疊加的嚴峻挑戰中,看到資源環境問題的嚴重性,意識到解決生態問題的迫切性,認識到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
習近平強調,不能把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僅僅作為經濟問題,“建設生態文明,既是民意,也是民生。”“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認為生態文明建設事關全面小康、事關人民生活質量、事關民生民意,提出環境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作為重大民生實事緊緊抓在手上。把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作為生態文明建設之根本,主張要“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質量的增長點、成為展現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讓老百姓呼吸上新鮮的空氣、喝上干凈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環境中、切實感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實實在在的環境效益。”[10]這些表述充滿了對生態環境的人文關懷,彰顯了執政為民的政治情操。習近平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廣大人民群眾熱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態環境質量。我們要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強調要把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民生領域的首要問題,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
(二)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價值觀
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生態自然觀的根本要求,其本質特征就是人與自然雙重價值在對立統一中實現共融共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習近平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當代思維,是獨具匠心的新認識,開辟了人與自然關系的新境界,成為當代馬克思主義生態自然觀的最新理論成果。
黨的十九大把“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首次寫入黨章。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生態文明價值觀,是習近平在長期工作實踐中研究思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關系的科學認識,把馬克思主義生態觀與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現實問題結合起來,創造性地把破解中國生態環境問題的思路、對策、要求統一起來,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
2013年9月7日,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并回答學生們提出的問題,在談到環境保護問題時他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習近平指出:“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既會產生矛盾,可又辯證統一。”“ 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絕不是對立的,關鍵在人,關鍵在思路。”自然的價值是人類追求財富價值實現的基礎和前提,但是財富價值卻未必帶來自然的價值。因為“綠水青山可以帶來金山銀山,但金山銀山卻買不到綠水青山”。因此“一定不要再去想走老路,還是要迷戀過去那種發展模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過去講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實際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本身,它有含金量。”[11]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這生動、樸實的表述中,蘊含了習近平生態價值觀中的新發展理念,強調的是人與自然雙重價值和諧共生的關系。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既是馬克思主義生態自然觀的核心觀點,也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更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恪守的重要原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突破了把保護生態與發展經濟對立起來的僵化思維,辯證地思考“兩山”中體現的生態環境保護和發展的關系,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著力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共進。
(三)堅持以綠色發展為導向的生態發展觀
習近平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客觀分析了新時代面臨的生態環境新問題、新挑戰,在遵循馬克思的人與自然關系思想的基礎上拓展了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理論視域,創造性地提出綠色發展這一融合了歷史智慧與現代文明的新理念。
發展是人類社會永恒的主題,什么是發展、如何發展是我們一直探索的課題。習近平的綠色發展理念給新發展觀增加了生態內涵。首先,在什么是發展的問題上,實現了發展理念的轉變和創新,清晰地闡明了綠色發展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在過去很長一段時期,我們一直認為發展就是物質財富的增加,GDP的增長,因此,在傳統的粗放型增長方式下,力圖通過增加生產要素和擴大生產規模來拉動經濟發展,忽略了資源成本和環境代價。2013年6月,習近平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強調,再也不能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來論英雄了,一定要把生態環境放在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的突出位置,并指出發展是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不僅要看經濟增長指標,還要看社會發展指標,特別是人文指標、資源指標、環境指標”。習近平的綠色發展理念立意高遠,內涵豐富,包括綠色發展觀、綠色政績觀、綠色生產方式、綠色生活方式等內涵。而綠色發展要求:一方面,經濟要環保,任何經濟活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任何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都是不經濟的;另一方面,環保要經濟,要發揮環保對于經濟的促進和優化作用,從環境保護的活動中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獲取經濟效益,實現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發展。其次,在如何發展的問題上,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觀。習近平指出:“中國要實現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必須要走出一條新的發展道路。”[12]“縱觀世界發展史,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13]他還強調:“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14]這些論斷確立了環境在生產力構成中不可替代的地位,不僅把馬克思主義生態觀與新時代發展特征的要求結合起來,而且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理論。
三、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深化
馬克思認為,人與自然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作為對于自然界具有認識主體、實踐主體地位的人類,不僅具有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且具有尊重自然規律、保護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這一基本點在現實中得到了充分驗證。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秉承了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基本觀點,同時結合當今世界面臨的共同環境問題和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實際,不僅立言,而且立行,在理論和實踐上進行了大膽嘗試和創新。
(一)提出生態與文明互動轉化思想
馬克思、恩格斯晚年預見性地提出了資本主義除具有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第一大矛盾外,還存在第二大矛盾:即人與自然的矛盾。第一大矛盾必然導致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而第二大矛盾必然導致生態危機。一百多年來,全球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充分驗證了馬克思、恩格斯這一論證的科學性和真理性。近一個多世紀現代工業文明在帶來生產力高速發展、物質財富極大增加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可回避的弊端,即生態危機。但是,這一危機的嚴重性、普遍性、治理的艱巨性,是馬克思、恩格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無法預料到的。
習近平審時度勢地分析了當代生態危機呈現出的新特征,直面森林消失、濕地退化、水土流失、洪澇災害頻發及全球氣候變暖等生態系統發生的巨大變化和危機,基于對人類文明發展規律的深邃思考和文明變遷歷史的反思,指出“人類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要求。歷史地看,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古今中外,這方面的事例眾多。”[15]“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著豐富的生態文化。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16]習近平把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觀要義,創造性地與中國古代生態文明“天人合一”的思想契合起來,結合當代生態危機的嚴酷事實,從歷史和現實、興盛與衰竭不同視域,明確提出了生態和文明間的互動關系,即“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 生態文明是構建高質量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是解決污染問題,建設美麗中國的根本之策。要實現生態與文明良性循環,就必須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到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建設中,用對歷史負責的認真態度,加快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二)提出構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思想
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與經濟快速發展相伴而生的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嚴重失調問題,絕非是單一生產行為或單一生產環節造成的。因此,生態文明建設也絕非是單純的一項整治或一項工程,而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需要統一的思想認識及良好的規劃設計,更需要制度體系建設。如果體制不完善、機制不健全、法治不完備、監管不到位,生態文明建設就會出現“說起來重要、喊起來響亮、做起來掛空擋”現象,生態環境危機就會吞噬我們的改革發展成果,我們對人民的承諾就會落空。因此,習近平要求把生態文明作為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來操作,反復強調保護生態環境必須做好頂層設計和制度體系建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并告誡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制度創新,強化制度執行,讓制度成為剛性的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17]
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頂層設計逐步完善,圍繞生態文明建設,中央密集出臺一系列制度和改革方略,使生態文明體制建設不斷深入,生態環保法制建設日臻完善,生態環保執法監管力度空前。這些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的工作,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卓然的成效,生態環境保護發生了有目共睹的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在此基礎上,習近平又創新性地提出完整的生態文明體系的構成,即“以生態價值觀念為準則的生態文化體系,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的目標責任體系,以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保障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以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和環境風險有效防控為重點的生態安全體系。”[18]習近平關于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的思想,從宏觀上部署,在微觀上落實,具有現實的針對性、可操作性,在實踐上指導并保障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且有序進行,在理論上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生態觀。
(三)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
隨著人類進入21世紀,現代科學技術推動了社會進步并極大地改變著世界的面貌和人類的生產、生活,但是與此同時,生態環境危機也如影隨形地存在,諸如糧食安全、資源短缺、氣候變化、人口爆炸、污染加劇、疾病流行等問題普遍存在,已經嚴重地影響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生態危機是全世界面臨的共同問題和挑戰。
2017年1月18日,習近平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發表了《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旨演講,在深入探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時代命題時,面對世界怎么了、我們怎么辦等難題,向全世界呼吁:“我們要為當代人著想,還要為子孫后代負責。”“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個美好的目標,也是一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實現的目標。”
當今世界,已經進入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意義上的世界歷史時代。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的復雜國際條件下,面對困擾人類的共同挑戰和危機,習近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順應當今世界潮流,符合歷史大勢。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并把“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寫進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是以馬克思“真正的共同體”理論為基礎,融入人類社會發展的新理念,堅持人類命運與共的和諧理念,超越空間、種族、國家、思想意識的界限,從全新的視角認識利益關系,思考共同的問題,謀求長遠的發展,是對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繼承與創新。習近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高站位、大視角地洞察和思考全人類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態、安全等問題。而建設一個山清水秀、清潔美麗的世界,是其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豐富內涵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內容。
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中國要“引導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要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推動和引導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彰顯我國負責任大國形象,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19]中國對全球生態安全負起應有責任的自覺,既體現了對人類命運共同體內涵的理解,也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歷史擔當與博大胸襟。習近平在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享中國方案的同時,一方面致力于國內生態文明建設,另一方面以生態文明統領“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在理論和實踐兩個維度創新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C].人民出版社,1995.169.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C].人民出版社,1979.222.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C].人民出版社,2009.529.
[4]馬克思.資本論(第三十二卷)[M].人民出版社,1975.867.
[5]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R],2017-05-26.
[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七卷)[C].人民出版社,2009.878.
[7]中共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日前在浙江生態省建設領導小組會議上說[N].人民日報,2005-04-15(010).
[8]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R],2016-01-18.
[9]浙江省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R],2005-03.
[10]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R],2016-01-18.
[11]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到浙江余村進行調研時的講話[R],2005-08-15.
[12]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演講時的答問(2013年9月7日)[N].人民日報,2013-09-08.
[13]習近平同志在海南考察工作結束時的講話[R],2013-04-10.
[14][15]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R],2013-05-24.
[16][17][18][19]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的重要講話[R],2018-05-18.
(責任編輯:馬海龍)
Abstract:Marxist ecological view contains a very rich content. Since the Eigh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has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new concepts,ideas and strategies around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which provides a fundamental guid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The though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Xi Jinping's socialist though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the latest achievement of Marxist theor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and the creative development of Marxist ecological concept.
Key words:Marxist ecological view;ecological civilization;green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