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是在當前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下形成的一種新運行模式,成功將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結合在一起,從而促進傳統行業的改進與創新。同樣在教育行業也加大了對“互聯網+”的應用,給我國教育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讓教育工作變得更加的多樣化,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育工作效率。但是其也為教育工作帶來了較大的挑戰,師生之間的關系和同學之間的關系變得越來越陌生,也對許多學生的成長和發展造成影響。
關鍵詞:“互聯網+” 教育 機遇 挑戰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在其帶動下衍生出大量的“互聯網+”產業,越來越多的傳統行業與之相結合,并在現實中表現出較好的發展態勢,在很大程度上促進我國經濟的巨大發展。而教育行業作為我國發展的根本,為實現改革和創新,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也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上提出了“互聯網+教育”的新模式。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討這種新模式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一、“互聯網+”給我國教育帶來的機遇
當前“互聯網+教育”這種全新的教育模式成功實現對傳統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創新,在很多方面都展現出較大的優勢,這也是該種教育模式在當前社會環境中得以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下面對其表現出來的巨大優勢展開具體的分析:
(一)有助于滿足教育的實際需求
在“互聯網+教育”模式下,教育工作開展不再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教師和學生通過網絡可在任意時刻、任意地點完成對相關知識的教學和學習,使得教師和學生的自主性得到提升。我們能夠根據自身掌握知識的快慢來調節學習的速度,可以對不明白的知識點進行回看,在這種教育模式下能夠讓我們更好的掌握相關知識點,從而讓我們的學習效率得到提升[1]。同樣的教師可以通過對相關數據進行分析,找出我們學習存在的薄弱之處,然后通過網絡開展定向的教育活動,可以有效彌補我們學習中存在的不足,從而讓我國教育取得較大的發展進步。在這種教育模式下重點突出了教育“以生為本”的基本原則,讓教育中的參與主體需求都得到滿足,進而對我國教育產生較大的幫助。
(二)促進教育多元化發展
“互聯網+教育”模式是在傳統教育模式上的創新,是基于傳統教育模式與互聯網技術結合的新型教育模式。在該種教育模式下,使得教育工作開展不再局限于課堂和校園之內,互聯網教育與實體教育共同形成當前的教育體系。也因此在現實生活中出現了許多的移動學校、云端學校,為我國教育注入新鮮的活力,同時也對傳統教育模式產生較大的督促性作用,一些傳統的教育機構為了不被當前時代發展所淘汰,必須不斷提升自身的教育質量,進而推動我國整體教育質量的提高。
(三)拓寬教育資源獲取途徑
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下,作為學生的我們在獲取知識方面有著較大的局限性,更多的只能夠從學校開展的課程中來獲取,雖然許多教師在課堂上都會對相關知識進行拓展,但是拓展的內容也十分有限。而且其中許多的知識點并不是我們所需要的,在這種情況下必然會使得教育工作開展的效率受到影響。但是在采用“互聯網+教育”模式之后,整個教育過程都在一個虛擬的環境中展開,在此環境中有著極為豐富的信息資源,我們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需要來搜索相關的知識,在獲取學習資料方面變得十分的方便[2]。例如:當我們在學習“三角函數”的相關知識點時有著較多無法理解的地方,而在傳統教育模式中主要需要通過向教師請教,以此來掌握相關的知識點,但是由于教師個人的精力十分有限,需要指導的學生較多,使得這一請教的過程常常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影響到學習的效率。但是在“互聯網+教育”模式下,我們可以通過在互聯網中搜索相關的教育視頻,能夠較為快速的解決相關的問題,從而讓學習的效率得到提升。
(四)有助于實現全民教育
在傳統教育模式中,學校機構主要針對的是學生展開教育,對于其他社會群體的教育工作卻較為缺乏,使得整體教育體系存在較大的局限性,對社會工作人員的再教育、再培訓工作嚴重不足,這無疑對我國整體綜合素質的提高有著較大的影響。而在“互聯網+教育”模式下,社會中各類型群體都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學習,可以自行搜索相關的視頻資源學習,也可以通過一些網絡培訓學校學習,可供人們自行學習的途徑較多,也因此為人們創造出良好的學習環境,有助于全民教育、終身教育的順利實現[3]。
二、“互聯網+教育”給我國教育帶來的挑戰
正所謂“有利就有弊”,“互聯網+教育”在給我國教育帶來眾多發展機遇的同時,也為我國教育工作開展帶來較大的挑戰,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情感交流上較為缺乏
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中,教師與學生主要通過面對面的交流溝通方式,教師和學生都能夠感受到對方的情感波動。如:教師對學生的關心和照顧,學生對教師的尊敬和愛戴,這些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中都能夠很好的體現。但是在“互聯網+教育”模式下,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都處于一個虛擬的環境之中,相互通過網絡來進行溝通交流,在這種教育情況下將很難碰撞出情感的火花,使得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情感淡化,對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長和發育較為不利[4]。最為主要的當學生長時間處于這種教育模式下,對思想道德的認識會存在不足,嚴重者甚至會失去學習的信念,失去學習的目標,無法自行規范自己的學習行為。
(二)學習方式發生改變
雖然從積極的角度來講,“互聯網+教育”模式能夠讓受教育者更加容易獲取相關的知識信息,為學習帶來較大的便利。但從實際的應用來看,許多人在學習的過程中只是簡單的對相關知識點進行搜索和記憶,自身卻缺乏對相關問題的思考,使得他們并不能夠真正掌握相關的知識點[5]。尤其是對一些自我控制能力較差的學習者而言,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往往想到的就是在網絡中搜尋正確的答案,而沒有注重對相關問題展開思考分析。在這樣的一種模式下,雖然學生的知識面得到較大的擴展,但是在思維能力上卻出現降低,反而不利于我國教育工作的發展。
(三)價值取向發生轉變
實質上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下,并不只是單純的進行知識的傳遞和教育,更加注重的是思想教育和價值觀念教育。雖然“互聯網+教育”模式能夠實現知識教育功能,但是在思想教育和價值觀念教育上卻存在著較為明顯的不足。同時因為學生之間很少聚集在一起,使得他們之間缺乏必要的溝通交流,這也造成在凝聚力和責任感的培養上存在著較大的不足。如果學生長期處于這種狀態之下,必然會使得他們的思想和觀念更加的功利化,認為當前的學習只是為今后能夠獲得一份較好的工作,對金錢表現出較為強烈的追求欲望。
(四)部分學校盲目跟風
面對“互聯網+教育”模式的快速發展,許多傳統學校教育為尋求更好的發展,也在教育中增加了網絡課程教育、遠程指導教育等模式,但是其自身在教育和引導工作上做得不足,使得諸如此類的網絡教育缺乏實際的教學效果,反而讓學校教育陷入一種較為尷尬的境地[6]。對于這種現象在當前社會中較為常見,從積極的角度看可以是在互聯網環境下的改革與創新,從負面的角度來看則可以將其看作是一種盲目的跟風,對教育工作開展有著較大的負面影響。
三、結語
綜上所述,不管何種教育模式都存在著利和弊,“互聯網+教育”在給我國教育帶來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其給我國教育事業帶來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其帶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容小視。因此在發展的過程中,還需要加強對其存在的弊端做出改進和創新,找出更為有效的教育管理方式,消除其帶來的不良影響,使其帶來的積極作用能夠得到最大化的展現。
參考文獻:
[1]蘭瑩瑩.“互聯網+”給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帶來的機遇和挑戰[J].大學教育,2018,(05):37-39.
[2]曹培杰.未來學校的變革路徑——“互聯網+教育”的定位與持續發展[J].教育研究,2016,37(10):46-51.
[3]王春麗.“互聯網+”給教育帶來的機遇和挑戰[J].西部皮革,2016,38(14):95+105.
[4]陳麗,林世員,鄭勤華.“互聯網+”時代中國遠程教育的機遇和挑戰[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6,(01):3-10.
[5]胡樂樂.論“互聯網+”給我國教育帶來的機遇與挑戰[J].現代教育技術,2015,25(12):26-32.
[6]王喬峰,曹效英,路璐.“互聯網+教育”模式的發展情況分析[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5,(15):9-11.
(作者簡介:郭辰越,山東省青島市城陽第一高級中學 2016級 高三年級十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