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傳統行業面臨著巨大挑戰,“互聯網+”更是以幾何級的速度融合滲透到所有領域,這無一例外的也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帶來了新的挑戰。機遇和挑戰并存,互聯網雖是一把雙刃劍,但互聯網畢竟是工具,只要把互聯網這個工具用好,讓其發揮最大的效用,便會幫助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基于此,本文結合當前我國高校的實際情況,分析互聯網+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提出相應的改革措施,借此來探討互聯網+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結合。
關鍵詞:互聯網+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 改革
一、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理論教學面臨的挑戰
(一)沖擊傳統的思政教育課堂
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有固定的空間和時間,這有利于學生在短時間內接受大量的信息。但是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人們可以通過智能手機等終端來接收信息,打破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所以學生在課堂就有了更多的事情可做。當前大學生在課堂玩手機的現象十分普遍,而且他們對手機的依賴性較強。再加上思想政治理論課本身理論性強、比較抽象,所以對學生來說相對枯燥,課堂上用手機聊天、玩游戲、聽音樂和看電影的學生不在少數,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難度。互聯網給移動網絡帶來的便攜性,加上學生的自制力較差,所以課堂學習很容易被分散注意力。
(二)增加了教育者的工作難度
在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是老師講學生聽單向度的灌輸,整個課堂教師可很好的掌控,因教師有著很大的權威性,所以老師怎樣說學生會照樣做。而今,互聯網已經成為大學生獲得知識和各種信息的重要渠道,學生有問題首先想到的是在百度上尋求答案,主動問老師的很少,所以,教師的知識權威在快速的降低,學生與教師的對話與交流也很少。大學生網絡化生存的這種新常態,增加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和管理工作的難度。
(三)沖擊大學生的價值觀
互聯網是一個開放式的平臺,它雖然能夠給學生提供全方位的學習資料和信息,但其中也存在著各種誘惑,不良的社會風氣和思想也會通過網絡載體傳遞給學生。錯誤的信息很容易給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帶來沖擊。大學生正處于健全三觀的重要時期,由于缺少對社會的了解,再加上自身的辨別能力相對較低,往往出于好奇去嘗試新鮮的事物,盲從錯誤的思潮與觀點,這樣就會進一步降低其辨別能力,影響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二、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新機遇
(一)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
在互聯網+影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資源更加豐富,教育形式更加多元。而且隨著高校教育的不斷改革與創新,課堂教學形式更為多樣,這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在課堂上學生會更加主動的去表現自己和查找問題的答案。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講,互聯網+給大學生的學習體驗提供了較好的機會,而且當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為滿足大學生的需求,與時俱進,引入了互聯網相關技術,并成為時代發展的趨勢。
(二)提供豐富的網絡教學資源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獲得教學資源的渠道較為有限,而在互聯網+時代,網絡平臺有著廣泛的學習資料,學生能夠從中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而且教師也可以利用網絡資源來尋求相關的音樂、圖片和視頻等豐富課堂學習資料,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特別是對于課堂學習之后,學生能夠十分方便的利用網絡資源進行重復性學習或補充,不再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三)滿足大學生個性化需求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和改革,當前教育更致力于培養個性化的人才,尊重學生的差異性。而作為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大學生往往有著鮮明的時代特色,他們對問題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特別是在互聯網+時代的影響下,大學生有了更為開放的平臺,他們不再局限于枯燥的課堂學習,把網絡作為另一個補充自己和學習知識的途徑。同時,他們也通過網絡加快自己和社會的融合,即可滿足交友需求,也可通過網絡對社會熱點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有利于提高社交和思維能力。再加上資源選擇的便捷性,學生就能夠更為自主的選擇網絡課程,滿足個性化學習的需求。
三、互聯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改革措施
(一)轉變教學理念
高校教育始終要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滿足大學生的實際需求。從當前的大學生來看,網絡已經成為他們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體現出時代的特色。對于教師而言,除要增加課堂教學的內涵外,還要熟悉并掌握網絡技術,在課堂上引入可以和學生找到共同話題的表現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例如在課前,可讓學生在網上搜集相關資料,達到學生自主學習的目的,然后課堂集中以討論的形式讓學生發表觀點,體現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還有利于拉近師生間的距離,活躍課堂氣氛,對于教學效果的提升不言而喻。教師還可以通過在線答題的方式來解答學生的疑惑,教學考核也可以引入網絡在線的方式,不僅會方便教學的開展,還能極大的提升教學質量。
(二)擴展教學載體
憑借網絡平臺提供的豐富的教學資源,可以設計手機APP和微信公眾號等,讓學生通過手機便捷的獲取信息,這樣就能夠不收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讓學生隨時實地的學習和閱讀完成作業,并在無形中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學校還可以建立官方網站,給學生提供一個師生交流和討論的平臺,方便給學生解答問題,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的多樣化。
(三)創新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對于教學質量有著直接的影響,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應該結合當前的時代特點及大學生的思想實際,把互聯網引入到教學方法中。從大學生本身的特點來看,他們有著較強的好奇心,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也較強,這時就可以利用教學方法的創新來滿足大學生的需求。例如學生簽到,可以采用二維碼的形式,答題和討論可以用線上等形式來實現。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正確的使用手機,教學形式學生喜歡,學生學習的興趣大大提高,還可以增加學生與教師的溝通,有利于增加師生感情,提高教學質量。另外,為了方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還可以通過微信討論組和QQ群等進行交流,給學生搭建一個開放式的平臺,糾正學生的偏激觀點,在對比中使其形成正確的看法或觀點。還可以把不同的教學內容按小組分配給學生,由學生自主尋找資源和講課,這有利于鍛煉學生認識問題、理解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在這種教學方法的影響下,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會更加平等,學生也會更加主動的參與到課堂活動中,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四、結語
對“互聯網+”時代的多數人而言,既需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更需要在轉型中苦練內功。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也要面對機遇和挑戰,做出自身的改革和創新,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效的提升教學質量。網絡雖然是一把雙刃劍,但是,只要把互聯網這個工具用好,讓其發揮最大的效用,便會幫助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目前,高校思政理論教育融入互聯網+已經成為發展的必然,所以各高校都要加快自身改革的步伐,盡快建立起與之相應的創新制度。
參考文獻:
[1]劉維民.“互聯網+”條件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路徑探索——教師形象視域下[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8,(05):13-14.
[2]王思捷.“互聯網+”時代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創新研究——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研究》[J].新聞愛好者,2018,(04):115.
[3]張樂樂.“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新模式研究[J].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8,18(01):48-53+109.
[4]原亞納.“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的改革初探[J].教育現代化,2017,4(41):44-45.
[5]薛亞婧.“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D].陜西科技大學,2017.
(作者簡介:周伯平,講師,碩士,單位:濟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主要從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