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教學要求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善于引導學生實踐、思考、探索,促使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數學知識,不斷提高發(fā)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這一點來說,需要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以及提高思維品質。思維品質是個體在思維活動中智力特征的表現,是區(qū)分一個人智力高低的主要指標。面對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智力高低的差異,在數學知識掌握、計算技能形成、思維發(fā)展、智力開發(fā)等方面,必須通過一定的方式方法訓練來實現,從而不斷提高學生思維品質。
關鍵詞:小學生;思想品質;訓練策略
一、 進行“漸進性”訓練,培養(yǎng)思維的邏輯性
“循序漸進”不僅是教學的原則,也是引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方法。教學中要根據教學內容以及難易程度,全面完整梳理知識點,引發(fā)學生針對具體問題進行思考與探索,將一個復雜的思維過程有目的地分解成若干簡單的思維活動,即設計一定的思維“臺階”讓學生按臺階“一個一個地上”。經過這樣訓練,學生思考問題時才能有條有理,推理過程才會合乎邏輯。
例如:學習圓錐體體積公式V=Sh÷3后,對解決“一圓錐底面周長為12.56厘米,體積為62.8立方厘米,求高多少厘米?”這一問題,可設計如下思維問題:(1)本題已知什么?(2)應求什么?(3)應用什么公式?(4)需要知道什么條件?(5)怎樣求圓錐底面積?(6)怎樣求圓錐底面半徑?這樣引導學生分析,懂得圓錐底面周長和體積,要求圓錐的高,第一步先求底面半徑,第二步再求底面積,第三步才能求圓錐的高。這就是通過“漸進性”逆向思維,一步一步引導學生求出圓錐的高。
數學知識常有一些易混概念,在教學“互質數”概念以后,應該對質數、互質數的兩個概念進行比較。教學“倒數”概念后,要讓學生討論命題:a和1/a互為倒數,通過比較和辨析,使學生獲得系統(tǒng)完整的知識,形成良好知識結構,可以培養(yǎng)學生系統(tǒng)全面地學習數學知識的思想,從而更好地培養(yǎng)小學生思維的邏輯性,應該把它放在思維培養(yǎng)的首位。
二、 進行“誘導性”訓練,培養(yǎng)思維的靈活性
循循善誘是教師廣泛運用的手段。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循循善誘,讓學生的思維在教師的點撥下展開,提高思維靈活性,自主探索分析問題,并順利地解決問題。通過這種訓練使學生在思維過程中能夠全面地看問題,既抓著問題的本質,又不忽略對問題有重大意義的細節(jié),做到全面細致又靈活地思考問題。
例如:在“化肥廠今年第二季度生產化肥32萬噸,比第一季度多生產3/5,比第一季度多生產化肥多少萬噸?”教學中,就要引導學生把第一季度生產的化肥看作單位“1”,可得如下解法:解法一:32-32÷(1+3/5);組織學生小組討論交流,還可得出如下解法:把比第一季度多生產化肥2/5為單位“1”,解法二:32÷(1÷3/5+1);以今年第二季度生產的化肥為單位“1”,解法三:32×[1÷(1+3/5)];用比例解,解法四:設第一季度生產化肥為x萬噸,則x×(1+3/5)=32。
在教學中,教師也可以先列出算式要求學生提出相應的問題來,通過設計多層次變式訓練,變換練習形式持續(xù)強化順向思維訓練與逆向思維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發(fā)展也會很快。
三、 進行“跳躍性”訓練,培養(yǎng)思維的敏捷性
思維的敏捷性是以思維邏輯性和思維的靈活性為必要前提的。在教學中,要從提高學生思維敏捷性的目的出發(fā),有計劃、有步驟地讓學生思維活動多個“臺階”地跳。通過這樣強化訓練,學生遇事能多謀善斷,很快地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例如:甲、乙兩人共有人民幣48元,已知甲的人民幣的七分之二,正好是乙的人民幣的五分之二,求甲、乙兩人各有人民幣多少元?按一般的思路去解,應先運用比例基本性質求出甲、乙兩人錢數的比,然后再用按比例分配問題去解。如果進一步引導學生小組討論交流,根據題意,畫出表示“七分之二和五分之二”意義的線段圖,讓學生認真觀察、積極思考,學生很快就能從圖中通過直覺思維得出結論,甲、乙兩人錢數的比是75。于是解題時學生便能躍過最難的第一步而直接用按比例分配方法解,甲的錢數:48×[7÷(7+5)]=28(元),乙的錢數:48×[5÷(7+5)]=20(元)。這樣,學生在理清思路的基礎上,達到簡縮思維過程,進行跳躍式的思維,使演算技能、解題技巧都達到熟練程度。
四、 進行“正反面”訓練,培養(yǎng)思維的獨立性
小學數學教學中,要善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鼓勵他們發(fā)表新穎的見解,找出解決問題的新方法或最佳途徑,通過一題多解或模仿編題的方式,“正面性”與“反面性”相結合進行引導訓練,幫助學生從紛繁復雜的表面現象中,發(fā)現問題的本質,適時糾正某種易發(fā)性錯誤,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在概念教學中,課本中一般從正面闡述,為了讓學生從正面理解概念的含義,還應經常借助“反例”引導學生進行剖析。通過這種訓練,培養(yǎng)思維的獨立性。
例如:在“圓錐體積”教學中,通過誘疑,學生提出:如果不等底不等高,圓錐和圓柱的體積有沒有可能存在1/3的關系?隨著問題的出現,學生的思維向四面八方展開,有的說不可能出現這種關系,有的說可能出現這一關系,并大膽設想出種種條件,如當圓錐底面積是圓柱的1/3時,至此,要適時引導,如果等底不等高或等高不等底,圓錐和圓柱的體積有沒有可能存在1/3的關系?一石激起千重浪,學生用反證法列舉了大量的實例,說明等底不等高或等高不等底的圓柱和圓錐的體積不可能存在1/3的關系,提高了學生對這一問題的獨立見解,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獨立性。
加強“反面性”訓練教學,對提高學生思維品質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平行線”教學中,提出如下問題讓學生思考:(1)平行線的定義中如果去掉“在同一平面內”會產生怎樣的情形?(2)去掉“不相交”會產生怎樣的情形?(3)去掉兩條直線中的“直”字又會產生怎樣的情形?學生回答后,再提出“敘述什么是平行線”時一定要強調三個要素。通過這“一反一正”訓練,學生對平行線的概念的理解就比較深刻。
培養(yǎng)學生思維品質是一項長期且細致的工作。在時間上講求速度,在數量上要有密度,在形式內容上講求靈活新穎。只要教師重視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持之以恒,學生主動探究問題、分析思考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就一定能得到提高。
作者簡介:
羅小剛,福建省龍巖市,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林坊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