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
我個人認為,傳統的會計課堂教學比較枯燥乏味,還記得我上小學時就經常在課堂上“溜號”或打盹了。加之高職院校的學生本身輸給了同齡人,自卑傾向嚴重、專業基礎薄弱,學習積極性不高,或多或少的存在著厭學、逆反心理嚴重的傾向,如何找到適合高職院校學生教育的方法顯得尤為迫切,如何矯正他們人生的航向尤為重要。下面,我就如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結合高職會計教學方法談談自己一些觀點:
目前的高職在校生大多是一些學習成績較弱、輸在人生起跑線上、自卑心理嚴重、自我約束力較差的一些學生,他們當中許多人來職業學校抱著混混日子或是被家人所逼迫,僅僅為了拿張畢業證。上課不聽課,睡覺,玩游戲,下課不預習復習,考試靠天收,老師批評不服氣、頂撞。作為一名高職教師,我個人認為首先做為一名老師應該本著“不拋棄不放棄”的原則,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讓他們感受在初中時缺失的那份愛,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讓他們重拾自信,提升學習的熱愛和激情,這樣才能更好的掌握好技能。
學校不是發證機關,學生也不是考試工具,學校是培養人、教育人、塑造人的場所,它承載著社會發展、家族的興衰、甚至個人終生幸后福的責任。一個學校不能改變社會,但至少要為一個學生向優秀的方向發展做出努力。高職會計作為專業課,不僅僅只是學習這門課程,更多的事要培養職業崗位與終身發展所需要的會計能力。
在授課過程中,我們要結合實際情況,運用案例教學。在教學中以多媒體教學為主,文字教案為輔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穿插視頻、案例,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教學中,結合企業的經濟活動,講解如何用會計知識反映經濟現象。例如,12月12日,某公司向東華工廠購入甲物資1000kg,單價168元/kg,買價168000元,增值稅2856元,物資尚未到達,貨款尚未支付。該如何反映該公司所發生的經濟業務?那么我們首先要用會計語言闡述這個經濟現象,我們要讓學生理解什么是借貸記賬法。利用口訣理解記憶賬戶記賬規則。使學生在學習中借助一些竅門,提高學習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而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在教學中,可以結合教材,利用PPT教學讓學生思考經濟生活中的事件如何用文字和數字表示,從而引發學生的興趣,另外,利用大量圖表使學生獲得直觀的認識。授課時要求師生互動,課堂上教授學生“記賬規則之歌”,要求會背誦。學會之后要求學生上黑板演練習題。通過案例、情景教學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學是師生雙方的交流,但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學效果的好壞,關鍵看學生掌握了多少知識。每個人都有一種先天的表演欲望,我們在教學中如果能利用這一點做文章,有時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講記賬憑證這一課中,我讓學生分角色進行了表演,站在買賣雙方角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見,課堂的內容如果換一種生動可見的形式,將會更地深刻留在學生腦海。例如,某企業2009年3月31日“短期借款”帳戶的期末余額50000元,4月份發生下列幾筆經濟業務:
1.4 日,以銀行存款5000元償還短期借款。
2.8 日,向銀行取得短期借款20000元,直接償還前欠新華工廠貨款。
3.20 日,向銀行取得短期借款25000元存入銀行。
我們可以畫一張T型圖,運用圖表展示,計算出金額。
整個教學過程是這樣安排的:教學準備—復習提問—新課講授—課堂反饋—課堂小結—布置作業—板書設計—課后拓展—教學反思。教學策略如下:
設計思路:
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要求教師在教學當中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首先需要轉變傳統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可以適應現代化社會環境。過多的理論知識教學難以讓學生感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特點,教師要轉變教學位置,凸顯學生在學習當中的
主體地位,對其互聯網意識進行強化。在開展高職會計課程教學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先預習,了解課程內容,在課堂學習當中經過教師的講解再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提高學習效率。教師需要對課堂教學的走向進行合理的引導,還可以對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利用。對多媒體教學課件的利用在當代教學中已經屢見不鮮,教師需要掌握多媒體信息技術的應用方法,對學生的思維模式進行引導,讓其可以通過互聯網學習控制學習進度,加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效果。高職院校需要打造專業的會計師資隊伍,讓教師在教學當中對學生的會計核算能力、財務管理能力及計算機能力等進行強化。
2、教法設計
(1)課程準備階段:在班級群里放一些視頻,采用信息化教學方法,體現翻轉課堂理念。
(2)導入:創設情境法、案例分析法。
(3)教學重難點:案例分析法、小組討論法、因材施教法等。
(4)課程結束后:建設一個平臺,創建教師空間。
3、學法設計
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者,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自我探究、小組合作等方法,實現教學目標。
學生學習評價在教育研究中一直是熱點。2000年4月,美國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發表了名為《在線教育的質量,網絡遠程教育成功的標準》研究報告,其中對學生支持作為一個參數進行分析,但是僅有描述性的定義評價指標,對于如何組織評價、獲取定量數據很少涉及。國際上較為權威的是Virtual-U教學平臺,做了關于評價教學效果的定性定量評估與管理,評價體系分為兩種類型: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其中,形成性評價包括用于激發和增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對進步的肯定的所有活動。終結性評價是對學生所取得的成果作出反饋,檢查課程是否有效的達到了學習的目的。但在評價過程中,評價系統對于學生學習評價中還是忽略了對學習者個性特征測量。雖然國外的Vala網站用自己設計并經過試驗的測量表—VIPER測量學習者的學習風格,但還是忽略了學習者的學業背景和興趣愛好。總體來看,國外(例如英國、法國、德國)的教育學生評價制度相對健全,評價整體依據先進的教育教學手段,通過過程軟件對學生的中間學習進行了統計,通過系統的技術、實現功能、使用效果等方面達到教學目標,實現學生的學習特征分析統計。
在高職會計教學中,教育學生學習評價方面,我們認為要從教學方式、教育技術手段的研究角度上,建立學生的學習評價體系建設,主要集中在學習方式、學習態度、學習目標等方面,與國外的評價體系相比有著不同的傾向和要求。尤其是學生學習過程中,有效的體系構建方面,單指標的體系研究比較多,系統性的指標體系構建還不完善。大多數的學生學習評價體系也主要體現在作業和考試兩種形式上。因此,會計教學評價要從這兩方面入手。新課改在評價對象、評價主體和評價方式上要求多元化、多樣化。因此,我精心設計教學評價主體、評價內容、評價方式,評價主體包括自評、他評,教師評。評價方式上淡化學習結果的評價,強調過程性評價,把學生的預習情況,學習參與度等作為評價的重點。在一定程度上淡化智力因素方面的評價,強調非智力因素方面的評價,把學習態度、學習習慣等作為評價的重點。既有教師評價,又有小組評價;即關注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又要關注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實行有差異的評價。
高職會計教學涉及的內容較多,教師在指導學生時,需要豐富教學資源,讓學生了解多方面的專業知識。當前的高職會計教學大多以教材為主,學生接觸的實踐操作在教學當中并沒有實質性體現。高職院校就需要挖掘更多的教學資源,整合會計資源,滿足會計專業學生的要求。教師可以對互聯網平臺進行利用,進入到有關的會計網站中,下載教學講義,還可以學習其中的教學結構,讓學生掌握更多的學習體系并且可以靈活運用。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篩選教學資源,在已有資源的基礎上進行完善,讓學生可以在學習會計專業知識的同時了解互聯網中的新特點,做到各方面學習的融合應用。
總之,教育呼吁創新,打破傳統的會計課堂教學模式是大勢所趨,不可阻擋。加強會計教學,讓會計課堂“動”起來,是一個重要的趨勢。加強會計教學模式創新,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會計素養,而且能夠培養學生廣泛的興趣愛好,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