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蕓
摘 要:課本上有些實驗由于現象不明顯,在課堂教學時會影響學生的觀察與思考,滬教版《初中化學》第一章第2節講的是化學研究的內容。在這一部分化學研究物質的性質與變化的教學中,教師發現了課本原有的實驗設計中就存在著這樣的問題。作為化學教師要勤于思考改進和優化實驗,以便學生觀察與學習,并利用實驗引導學生更好地學習,然后逐步引導學生設計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解決問題。
關鍵詞:改進實驗;設計實驗;眼見為實;解決問題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08-08 文章編號:1674-120X(2019)31-0080-02
在滬教版《初中化學》第一章第2節要求學生通過探究蠟燭燃燒,觀察到有水霧和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現象,得出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生成了原來沒有的新物質,從而小結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的定義和區別。可以說這節課開啟了學生認識化學變化的大門,是至關重要的一節課。
一、課本的實驗設計
實驗步驟:①取一段蠟燭,觀察外觀特征;②點燃蠟燭,觀察現象;③在蠟燭火焰上方罩一個干冷的小燒杯,觀察燒杯內壁的變化;④向上述小燒杯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蕩,觀察現象;⑤取一段粗玻璃管,按課本所示方式置于火焰中,觀察發生的現象;⑥吹滅蠟燭,觀察實驗現象。
二、瑕疵分析與改進
瑕疵一:課本上利用在蠟燭火焰上方一個干冷的小燒杯,觀察燒杯內壁的變化,通過觀察燒杯內壁出現的小水珠,得出有新物質水生成。但是該節內容在剛開學第三節課時的時候開設,這時剛開學,天氣溫度較高,秋天空氣也干燥,很難觀察到水霧,學生不能眼見為實。并且罩上燒杯后,蠟燭不完全燃燒生成了炭黑(完全燃燒與不完全燃燒在第四章是才學習)在這里出現,學生先觀察到有黑色物質生成(因為蠟燭是白色,對比非常明顯,學生很容易關注到),而書上并沒有提到,于是學生覺得實驗現象與課本現象不一致。而對出現的問題,由于知識的階段性(第四章才學,在這節課不能給學生解釋清楚為什么有黑色物質出現),學生的問題不能解決進而產生了困惑,而這時教師卻要求學生掌握課本上的現象,導致學生認為教師“指鹿為馬”。在教學過程也出現了一些小笑話:關于顏色——“老師,你高興就好,我們的眼光不重要”;關于產物——“老師你說生成什么就是什么”,其實都是因為實驗現象不夠明顯或者其他因素影響了實驗效果,這都是由知識的階段性和局限性導致的。
改進:在火焰上方放一塊石棉網,在石棉網上罩一只小燒杯。因為小燒杯離火焰較遠,溫度散失,干而冷的燒杯內壁很快出現水霧,且不會燒杯,因此內壁不會出現炭黑,效果非常明顯,與課本現象一致,且成功率極高。
瑕疵二:這個實驗第六步:吹滅蠟燭,觀察實驗現象,看到白煙,這個白煙是石蠟蒸汽冷凝成的石蠟固體小顆粒,白煙的現象很容易觀察到,但是卻很難理解這個白煙是什么。因為剛剛討論了,蠟燭燃燒是化學變化,會生成新物質,那么這個白煙是不是石蠟燃燒生成的新物質呢?為了解答這個疑問,教師一般會帶領學生進行一個探究,這也是一個趣味實驗——隔空點蠟燭。石蠟小顆粒具有可燃性,而該化學變化的產物二氧化碳和水都不能燃燒,這個實驗有一個問題,燭心和白煙離得很近,學生看不清教師點的到底是什么,所以存懷疑態度。
改進:在燃著的蠟燭火焰上方罩石棉網,石棉網靠近燭心,蠟燭會因缺氧而熄滅,白煙現象非常明顯有好幾厘米的高度,這時用燃著的木條靠近石棉網上方的白煙,同時抬高石棉網,讓燭心與氧氣接觸,會很清晰地看到木條點燃白煙,火焰沿白煙引燃石棉網下方的蠟燭,奇妙但真實的實驗現象在學生的眼睛下逐漸呈現。
瑕疵三:在該實驗第5步時,取一段粗玻璃管,按課本所示方式置于火焰中,觀察發生的現象,用意是說明火焰中存在著石蠟蒸汽。但是由于從火焰中引出的“白煙”溫度較高,是往上飄的,所以有很多學生質疑,固體怎么會往上飄,這個白煙是不是石蠟小顆粒。
改進:于是筆者帶領學生一起思考,分析問題的原因,討論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于是有的學生想到加長玻璃管,使白煙冷卻,結果發現有白色固體留在了玻璃管壁,效果非常好。學生興趣濃厚,課堂精彩活躍。
三、補充設計實驗
關于蠟燭的物理性質,課本上的設置主要是讓學生聯系生活來交流討論。(因為以前蠟燭在生活中十分常見,以防停電用來照明,但是近些年,據筆者對學生的調查了解,學生對蠟燭的認識主要來自生日蛋糕上點的蠟燭,顏色是五點繽紛,香味也多種多樣,而絕大部分學生家中沒有蠟燭)。所以前幾年筆者在上課讓學生說一說蠟燭有關的物理性質,學生們并沒有說出幾點,于是筆者在上該內容時課為每位學生準備了一只最普通的白色蠟燭,讓學生親眼去看、親手去摸、親身去體會去觀察。
實驗一:石蠟的密度
石蠟的密度大不大?當筆者提出這個問題時,學生用手掂了掂,回答說石蠟密度不大。但是筆者再問比水大還是比水小?一大半的學生說比水大,筆者當時有點吃驚,不過靈光一閃,這不是一個很好的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引導學生設計實驗驗證猜想的契機嗎?于是筆者在黑板上統計認為比水大的人35個,比水小的人17個,那么哪邊的猜想對呢?這可不是由教師說了算的。于是筆者說:“廁所有水,你們手中有蠟燭,請用事實說話。”于是在大家的期待下,三個男生快速去廁所裝了三大杯,全班學生目不轉睛地看著三根長短不一的蠟燭被投入水中,然后浮出水面,然后17個學生歡呼:“我就說比水小吧,哈哈。”猜錯的學生一臉驚訝卻一下子恍然大悟:“原來比水小呀。”筆者想他們肯定不會忘記了關于蠟燭的密度這一知識,但是筆者需要他們潛移默化地掌握用實驗去驗證自己的猜想的方法。
實驗二:石蠟的熔點
蠟燭燃燒是化學變化,蠟燭燃燒放熱,旁邊的石蠟受熱融化(融化是物理變化),一直燃燒一直放熱一直融化,所以“蠟炬成灰淚始干”,結論得出化學變化總是伴隨著能量的吸收和釋放,化學變化一定伴隨著物理變化。“從該實驗中可以看出石蠟的熔點高不高?”學生答:“不高。”再問:“有100度嗎?”學生面面相覷,之后猜想大于100度的舉手46人,低于10度的6人。筆者說:“到底誰的猜想才是真的呢?”停頓一下,學生接上去:“請用實驗說明!”(筆者心里暗暗開心,學生配合得真好,這群學生真可愛)筆者臉上不動聲色,請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后交流討論,看哪個小組設計得更好。于是學生設計了如下的實驗,實驗證明石蠟的融化溫度根本不需要100度,一般在50度左右就開始融化了,果然眼見為實。
在實驗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發現和提出有探究價值的問題,設計并優化實驗方案,完成實驗操作,并對觀察記錄的實驗信息進行加工并獲得結論。同時引導學生在合作中分享實驗探究的成果,不斷完善與改進實驗探究的設想,養成獨立思考、敢于質疑的習慣。
參考文獻:
[1]魏少興.對探究蠟燭燃燒的實驗改進[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4(6):60-61.
[2]姚孟建.對蠟燭燃燒實驗的再改進[J].化學教學,2014(3):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