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彬
摘 要:質疑問難,就是在教學中抓住學習的重點、難點、疑點,讓學生自己提出疑難、分析疑難、解決疑難,這是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的重要手段。通過要點設疑,培養思維的廣闊性與深刻性;通過難點質疑,讓學生的思維由表象認識進入抽象階段;通過分步設疑,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的獨創性。
關鍵詞:質疑問難;語文教學;技巧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07-17 文章編號:1674-120X(2019)31-0055-01
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新的知識、新的方法必然會與原有的認知結構產生矛盾,這些矛盾就是“疑”,就是“難”。只有通過質疑問難,使新的知識、方法通過思維加工,被學生同化于原有的認知結構之中,學生才會正確地理解和接受。
一、要點設疑
要點設疑是指教師在課文的重要之處向學生提出疑難,再引導學生逐步釋疑。筆者在教《金色的魚鉤》時,針對“我端起搪瓷碗,覺得這個碗有千斤重”設疑:“為什么‘我覺得這碗有千斤重?”起初,有些學生只能從“魚湯來之不易”這一淺層次去認識。筆者再針對這種認識點撥:“‘ 魚湯來之不易,‘我感到的應該是‘激動或應該珍惜,而不應該覺得‘有千斤重。”這樣,學生又進行深入分析。最后從“老班長為了捕魚熬湯費盡了心血,這碗魚湯,完全是老班長的心血”“魚湯飽含著老班長對同志重于泰山的革命情意”“魚湯寄托著老班長對‘我的殷切期望”“接過這碗魚湯,使‘我意識到自己身上肩負著的負責把同志安全地帶出草地的千斤重任”等字里行間多角度、多層次地進行分析。這樣,學生不但對老班長忠于革命、忘我犧牲的高貴品質和高大形象的認識更深入、更生動了,而且對“我”那種無比敬仰、愛戴老班長的內心活動也體會得更深更具體了。學生在這種設疑、思疑和解疑的過程中,培養了思維的廣闊性與深刻性。
二、難點質疑
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去發現自己學習中的難點、疑點,提出疑難。根據疑難的不同情況,教師應有的放矢地加以引導,讓學生通過積極思維,促進舊知對新知的正遷移,促進新知迅速同化于學生的認知系統。筆者在教《糶米》一課時,先讓學生自學課文,提出問題,學生針對課文中“早晨的太陽光從破了的明瓦天棚斜射下來,光柱子落在柜臺外面晃動著的幾頂舊氈帽上”一段文字提出為什么舊氈帽會晃動的問題;針對“還是不要糶的好,我們搖回去放在家里吧! 從簡單的心里噴出了這樣憤激的話”一句指出,這里為什么不用“說”“嚷”而用“噴”等疑難。對第一處疑難,筆者首先啟發學生看下文,使學生自己找到了答案:原來“舊氈帽”是指那些戴舊氈帽的賣米的農民,用的是借代的手法。至于第二道疑難,筆者先啟發學生思考:農民的這句話是在什么情況下說出來的?這時學生通過分析上文就會懂得是米行價錢一壓再壓,價格低得他們幾乎不敢相信。他們原想多收了三五斗,“可以透一透氣,”現在米價暴跌,希望像肥皂泡一樣破滅了。在憤憤不平、希望破滅的情況下,用“說出”不能表達出他們憤慨激怒之情;用“喊出”“嚷出”難以刻畫他們耿直焦急之態,于是作者挑選了“噴出”形象而準確地描繪出他們的憤慨激怒之情。
三、分步設疑
筆者在教《可愛的草塘》時,抓住課文中的最后一句話分四步設疑。首先問學生:“課文中 ‘但是我猶豫了,生怕弄壞了這一幅美好的畫卷把草塘比作了什么?”這一步設疑是要學生先從總體上對草塘有一個可視的形象,即草塘是一幅美麗的畫。接著進行第二步設疑:“這幅美好的畫卷之中,有哪些美好的畫面呢?”這一步的設疑是指導學生再回顧各段內容,對各段主要內容進行高度概括、形象的表述。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概括出“草海綠濤”“雪地奇遇”“水泡捧魚”“小河映畫” 等美好畫面。這樣,學生的認識由開始的整體初感進入了具體的形象思維。然后,筆者又問學生:“作者把草塘比作一幅美麗的畫卷,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這第三步設疑是要學生從作者思想感情的角度去看全文,讓學生透過字里行間了解并把握作者思想感情變化的脈絡。最后,筆者點撥引導學生:“如果小麗和‘我再繼續向草塘深處走去,還會看到哪些美好畫面呢?”這第四步設疑是故意留下“教學空白”,以讓學生自由地遐想,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的獨創性。
參考文獻:
[1]尹守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方法[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19):86.
[2]鄭學琴.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J].讀與寫,2017,14(3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