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何 周曼紅
摘 要:在有效解決工學矛盾的前提下加強縣域鄉村教師有效培訓,對鄉村教師、鄉村教育、縣域經濟的發展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鄉村教師培訓需要實時把控當前培訓所存在的問題,著重分析國際、國內教師培訓的大背景,充分肯定教師培訓各要素、培訓過程、培訓形式、培訓文化建設方面的問題才能對癥下藥,找出縣域鄉村教師有效培訓的對策。
關鍵詞:鄉村教師;有效培訓;意義
中圖分類號:G650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07-10 文章編號:1674-120X(2019)31-0110-02
實現教育現代化,薄弱環節和短板都在鄉村。2015年國家出臺的《鄉村教師支持計劃( 2015—2020 年)》(以下簡稱《計劃》)明確提出:發展鄉村教育,教師是關鍵。要把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必須進一步加強鄉村教師培訓力度,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各省相繼制訂了《省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實施辦法》,各縣同時也制訂了《縣鄉村教師培訓五年規劃(2015—2017)》。因此,作為教師培訓機構工作人員,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質是自己的責任。結合“國培項目縣”工作的推進,進行縣域鄉村教師有效培訓研究,提高教師培訓的有效性,促進鄉村教師和學生發展,促進教育均衡,顯得十分迫切、非常必要。
一、縣域鄉村教師有效培訓的背景
(一)國際大背景
縱觀世界各國對教師培訓的研究與實踐,不難發現,教師培訓工作已成為各個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的重頭大戲。以發達國家為例,法國是世界上最早對教師培訓進行法制化的國家,教師培訓不僅是教師的基本權利,更是其一項法定義務。國際化背景下的鄉村教師有效培訓是當前發展的一種趨勢。世界上許多國家非常重視鄉村教師的專業成長與發展,大多數國家都通過一系列方式來提高鄉村教師的培訓力度,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二)國內大背景
第一,當前中國教育發展的形勢。教育部印發《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明確了當前和今后中國教師教育振興發展的目標任務和十大行動,其中提到了鄉村教師素質提高行動及“互聯網+教師教育”創新行動。2018年1月31日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明確要求:“開展中小學教師全員培訓,促進教師終身學習和專業發展。”由此可見,在國家優先發展教育事業的重要戰略下,補鄉村教育短板、發揮城市教育優勢、促進我國教育現代化已邁上新的議程。加強鄉村教師培訓工作已成為教育新形勢下發展城鄉教育的重大舉措。
第二,縣域鄉村教育發展的需求。“鄉村教育”是與城市教育相比較而產生的一個詞,是指在縣級行政單位以下的所有鄉鎮及村落進行的鄉村教育。廣義的鄉村教育包含對學齡兒童和當地鄉民、村民的教育。本文所指的鄉村教育主要是針對學齡兒童而言。鄉村教育發展,教師先行。鄉村教育發展的需求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從教育主體來看,鄉村教育的發展需要一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鄉村教師。但現實情況就是鄉村師資力量缺乏、教師整體素質相對偏低,交通位置的局限性使工學矛盾難以平衡,導致鄉村教師進城培訓困難力度增大,培訓效果不佳,從而形成惡行循環。這是鄉村教育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二是從教育物資保障來看,鄉村教育財政投資力度不夠。尤其是縣域偏遠山區的村級中小學,設施規模小、硬件環境差,難以支撐學校的教學發展。三是從教育對象來看,鄉村經濟發展的相對滯后使鄉村貧困兒童和留守兒童的身心發展及教育現狀成為鄉村教育發展相當棘手的問題。
第三,當前教師培訓存在的問題。教師之所以參加培訓,既有學校任務規定的客觀因素,又有自身學習需要的主觀意愿。相比十年前的教師培訓工作,現在的教師培訓機構最大限度地利用“互聯網+培訓”,融入現代信息技術,教師培訓質量在整體上有了很大的提升,但目前實現鄉村教師有效培訓仍存在很多問題。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教師培訓各要素的契合度不夠。培訓作為一項組織活動,有五大要素:主體、客體、內容、手段和環境。教師培訓各要素都要協調、配合整體項目,這樣,培訓的效能才能更好地發揮。以培訓主體與其他要素的契合度為例,當下培訓主體在教師培訓項目中承擔的角色定位不明確,大部分培訓工作者僅是扮演組織、策劃、設計培訓項目的身份,卻忽視了一個優秀的培訓主體應是對培訓客體、培訓內容、培訓手段和培訓環境掌控得游刃有余的管理者、培訓者、學習者三者合一的角色。
二是教師培訓過程流于形式。很多教師培訓機構在實施某項培訓項目時,考慮到鄉村教師來回往返的交通不便,為了不影響他們的教學任務及進度,僅是“走流程、走過場”,完成教育局規定的培訓任務。諸如此類的培訓不僅耗時、耗力,還增加了培訓學員對教師培訓的反感。在培訓過程中,課程設置簡單化、培訓方式太過單調、內容沒有針對性等原因使整個培訓過程缺乏靈活性,這是很多縣級培訓機構普遍存在的問題。
三是教師培訓實施評價機制不健全。一方面表現在評價對象的不完整,如評價鄉村教師的某次培訓項目時僅以其是否按時參加培訓并順利結業作為評價要素,卻忽視了對培訓項目負責人、培訓管理者、培訓項目的評價。評價機制的完整性不僅體現在對鄉村教師學習效果的評價上,還應該包括鄉村教師對培訓項目的滿意度和反應、培訓前后在教學工作中的不同工作表現、學校教學質量的隱性和顯性變化等指標。另一方面,評價機制的不健全還表現在培訓評價非延續性。培訓實施評價不僅要在本次培訓項目時間結束后進行評價,還需要延續到校本研修,鄉村教師在培訓結束后重回課堂的教學效果應是評價機制確立的一部分,而不是簡單地以完成某次培訓項目的時間結點為評價時間。
四是教師培訓文化建設有待加強。諸多縣級教師培訓機構重理論指導而輕教師培訓工作的文化建設。教師培訓的文化建設主要是加強鄉村教師在價值觀、情感、理念、制度等方面對教師培訓的認同和了解。對于培訓工作者而言,文化建設是工作創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鄉村教師對教師培訓工作的認可度。但目前為止,全國許多縣級教師培訓機構在文化建設上缺乏創新,缺少有效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