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爽(河南大學民生學院)
在新時期的背景下,區域的經濟發展不再是一味地追求物質經濟發展,而是應該更加具有戰略性的思維,妥善利用區域內部的文化,資源等多個方面的優勢條件進行發展,逐漸在未來的社會中形成一種可持續發展,節能環保的理念。
自從人類社會進入21世紀以來,毫無疑問世界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就是中國,中國當前的經濟發展速度是全球速度最快的,也是潛力最大的國家,同時近年來人們最為關注的問題也就在于中國的最終發展成型是否能夠超過美國。
國家貨幣基進的統計顯示,如果按照購買的能力計算的話,中國的購買能力已經達到了17.6萬億美元,美國的購買能力在17.4萬億美元左右,因此中國當前已經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經濟體,同時世界銀行顯示的數據為中國的經濟規模在2011年為美國經濟的86%,相比于8年前提高了近一倍,在2011年之后中國的經濟規模上漲了24%,相比之下美國的增長速度僅為7.6%.因此如果按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的話,中國的經濟體系很可能在未來超過美國,但是從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中國的經濟和美國的經濟差距還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從世界發展的實際水平來看,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目前已經高于實際的實際平均發展水平,只有到中國國民的人均GDP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時候,中華復興的工作才能夠正式啟航,部分的經濟學家認為如果中國能夠保持這樣的發展水平在2030年將會占據世界總經濟的20%以上[1]。
但是值得思考的一點在于,如果中國的經濟在未來發展為一個巨型的國家,并且能夠超過世界上絕大部分的國家,那么中國的經濟和社會機制必定會朝著更加復雜化的方向發展,那么與周邊國家的關系必然會發生很大的變化。中國最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與周邊的其他國家在國家的定義層次上面是不能夠同日而語的。因為中國不僅地大物博,同時人口眾多,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比較具有特色的行政體系,因此在發展的過程中中央的政府還應該能夠注重各個地方的協調發展,制定更加具有戰略性的發展目標。
中國經濟發展的趨勢在區域經濟發展中能夠具體顯現出來,并且當前中國的人均GDP正在接近世界人均的生產水平,但是我們當前存在的缺點在于很多的物質財富在積累和創造的過程中沒有經歷過正式的工業化洗禮,盡管部分的改革開放港口已經實現了工業化或者處于工業化的后期,但是更多的地區在推動工業化的發展中還是遇到很多的問題,如果從這個方面來看中國經濟在追趕其他發達國家還是比較困難的。
在工業革命進行的100年間,經濟的發展理念已經由物質主義轉型到了更為深刻的精神層面,追求物質的盲目發展和競賽已經不再是當前時代的發展目標,追求更加理性,更加和諧,更加穩定的社會發展才是目前的經濟發展主要中心,所以區域的經濟發展戰略思維需要能夠結合時代的發展背景進行創新和發展。
目前存在的問題還在于因為市場的體系不是很完善,因此在地區和地區之間存在著一種無法克服的客觀競爭關系,因此如果當前的經濟發展不在比拼GDP的發展而實轉向其他方面,那么未來的發展方向該向哪個方向發展是目前研究的主要問題,有關的專家學者發現沿海的經濟發達區域在轉換的比拼的目標之后,那么該省將會不再具有競爭的優勢,區域的競爭需要重新制定新的發展戰略。因此部分的區域在經濟發展確定不再具有任何潛力的情況下針對本區域的實際情況重新制定了獨特的發展戰略,例如發展生態城市,綠色城市等非工業化的城市模式,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模式其最終的對比換算模式也就發生了一定的變化[2]。
中國經濟在快速發展的30年間,通過獨特的地理優勢和資源條件大量投入,很多的地區借助自身的空間要素和資源的優勢得到了飛速的進步,但是隨著發展速度的不斷加快,在當前經濟區域成熟的階段,隨著煤礦數量的不斷增多,建筑工程范圍的不斷擴大,很多的地方在資源的儲存量方面存在著很大的改變,因為城市和鄉鎮的巨大改變,各個地方的空間構型和環境也表現出巨大的差異性,因為盲目追求經濟的發展,很多的地方當前已經出現了資源匱乏,人員稀少,房屋空置等現象,毫無疑問這都是我們始料未及的情況。
在很多資源豐富的地區例如西北地區和東北三省地區,原本能夠憑借自身的優勢取得較好的發展但是這些省份卻表現出經濟活力不足的情況,因為資源的大部分投入只能夠獲得一時的發展,但是去不是可持續盈利的主要動力來源。綜上所述,基于中國的基本國情,在未來的經濟建設活動中我們應該妥善利用現有的資源條件,實現區域內部的可持續發展[3]。
各個地方的產業資源要素之所以沒能夠成為當前經濟主要的發展力量,一方面是因為沒能夠實現可以持續的盈利空間,但是最為重要的原因還是在于這些地方沒能夠形成自己獨特的技術核心要素,這也就直接導致了很多的資源利用效率非常低下,中國大部分的企業在這樣的技術背景之下,技術可以發展的空間非常有限,很多的材料代替性非常強,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的可獲得利潤也就非常低。我們當前看到的產能過剩現象本質上就是技術因素不足的表現,技術人員不能夠將這些多余的資源進行充分利用,因此有關的研究人員和政府應該關注到技術的進步在未來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經濟發展,還應該能夠將可持續發展和綠色節能發展的理念融入其中。
不同區域的文化因素對于地方的經濟發展會產生很大的影響,這一點我們可以從當前的各國經濟發展情況推斷出來,例如美國的軟件制造基地硅谷,這種科技的制造基地當前在世界上很難在其他地方復制,因為硅谷的發展和進步完全是由地方的文化因素決定的,世界早期的工業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具有相似性和一致性的,因為此時的技術發展不是很迅速,但是在工藝革命結束的100年間,人類的科學技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和進步,各個國家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選擇了不同的發展方向。
無論是技術的演變,資源的分布,文化的差異究其根本都是因為各個地方在地域上和政治上存在不同的差異性。我們站在歷史的角度分析,中國曾經作為世界的經濟中心很大一部分的因素在于處于世界上最大的亞歐大陸內陸中心,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在近代之后很多的沿海國家借助自身的地理優勢得到了飛速的進步,但是自從鐵軌,飛機,高鐵等交通工具應用普及之后,地理上的差異性不再是局限國家發展的主要因素,同時因為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和應用,各個國家交流和溝通的頻率大大增加[4]。
綜上所述,新常態下的區域經濟發展受到文化,地理,技術和資源等多個方面的因素影響,因此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筆者希望能夠通過本文幫助更多的企業家和從政人員做好區域經濟改革的工作,共同推動區域的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