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思維(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現如今,各個院校的招生范圍不斷拓展,由于受到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大學畢業生就業整體趨勢不算太好。雖然我國陸續推出了政策制度鼓勵當代大學生創業,然而因為自主創業的風險性極高,多數學生不能承擔失業壓力,時常出現焦灼、煩悶、精神緊張等心理問題,嚴重的還會有輕生念頭。近幾年,由于心理資本觀點的推出,在學術界引起了巨大反響,很多學者陸續探討和分析心理資本和就業創業之間的聯系,比如探索自我效能是否影響創業就業才能;思考堅韌性是否影響大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高校經管類的大學生管理知識與經濟基礎知識相對豐富,非常適用于創新創業,并且具備一定優勢,這時該如何使用和培養是至關重要的。
期望、積極樂觀、自我效能與堅韌性是心理資本的核心內容,泛指個體在成長與發展階段所展露的一種積極樂觀態度,另外也是暗示成長的心理資源。迄今為止,企業和企業之間所競爭的并非財力和技術,而是人才。培養心理資本指的是以人為前提營造一種競爭優勢,緊緊圍繞期望、積極樂觀、自我效能與堅韌性,培養學生在創新創業中的各項技能和心理素質[1]。
1.創新創業背景
目前,我國很多高校對大學生創新創業培養極其重視,自從推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思想觀念,大批院校開始重組校內和校外資源,將創新創業教育視為工作重點。長達十年的摸索過程,多數高校漸漸鉆研出教育法則,并且成績突出。然而需要承認的是榮譽和成績的背面也存在一系列問題:例如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尚不健全;一些科目的增設比較單調,專業的教師團隊較少,教學軟硬件設備匱乏,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太對勢力。
2.經管類大學生特性
經管類科目涉及文科和理科方面的只是,其綜合性非常強,對于單純學習理科和文科的學生而言,不管是思維模式、學習方式,還是創新實踐,經管類學生都具備一些特征[2]:一是經管類學生同時具備文理兩項優勢,其邏輯思維嚴謹,可以自主探索并拓展知識,具有優秀的創新創業潛質。二是針對所學知識,經管類學生融合了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無時無刻不在關心經濟走向,學習獨立性強,同時還能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三是經管類學生在物質化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較少,通常研究的項目多為經濟管理理論、經濟政策和經濟模型。
據國外資料證實,每一年的心理資本上漲2%,企業便增多1000多萬美元的經濟收入。對于資本市場與技術資金而言,心理資本具有較大的升值范圍。將心理資本轉換成決定性競爭趨勢,突出每個人在創新創業中的潛質。只有積極向上、充滿期望和自信的大學生才勇于創新,喜歡創新,充分展現創新創業技術與知識的價值意義。
要想提升、保持和獲取心理資本可選擇正規渠道進行實現。基于心理資本視角下,緊緊圍繞期望、積極樂觀、自我效能與堅韌性四個方面去建立和培養,這樣有助于大學生對自我的提升和認知,挖掘自身潛力,是后期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核心內容。
在落實好指定任務的過程中可通過自我效能來實現,可針對自身可以挖掘動力資源和認知資源來展開一系列行動,賦予濃烈的自信心進而邁向成功。對于現階段的趨勢來說,學生在創新創業期間的可利用資源比較少,創業期間的引導也非常少,所以學生的自信心被磨滅,一度反對自己。然而促進人類發展和進步的核心力量是自信心,只有對自己有信心的人才能突出創新思想,鞏固創新意念,從而更好的完成個人目標。根據以往的調查分析證實,自我效能可直接影響創新創業前瞻性行為與改革積極性。所以高校在教育環節應重點加強學生自信心的建設,基于認知視域下指引學生提高創新創業理念和決心。要想提升創新創業的自我效能并不僅僅圍繞增設科目來兌現,學校需加大革新力度,在人才培養模式中滲透創新創業思路,一是設立專業性強的科目,實行學分制,定期開展競賽類與創業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創新創業潛質和精神,鞏固自己的勢力,最終構建自我效能。二是設立創業孵化基地,供應產地,部署不同的創業活動進行商業路演,有助于學生借鑒經驗。三是供應創業老師、心理咨詢老師和職業教師等,解開學生心中的疑難,舒緩緊張煩躁的心情,讓情緒得到放松。
期望是介于目標和渠道之間,二者在相互作用下形成榮譽感的一種樂觀動機狀況。如果一個人沒有抱負,不再期望任何事,那么便無法實現價值,同時在創新創業中碌碌無為。據資料顯示,成績動機可直接影響學生創新創業的態度,成績動機越明顯,期望心理資本就更強,創業啟動力與戰斗力就更高。期望的重點指的是創業創業人自身包含的成績動機,而創新創業采用的是公認和成績動機之間的關聯性較為突出。這對創業人員而言,其具備一定的高成績動機,會協助他們解決問題和困惑,挖掘挑戰潛質,探索創新機遇,逐漸向成功邁進。在壓力和風險面前,需要具備高強度的承受能力,然而被期望附體的個人,會把風險視為挑戰和機遇,激發自身挑戰欲望和抵御風險的能力[3]。
積極樂觀是將不太完美的事情歸納到當前的理由,隨后把幾乎完美的事情歸納到自己能力永久的理由上,同時反思了心理資本中涉及主動看清事物結果與歸因事情的一邊。積極向上的心態可以讓自己維持床就的一貫性和專注性,讓他們可以依靠個人永不言敗和持之以恒的心態來接納自主創業帶來的危機挑戰,最終戰勝壓力和挫折,勇敢向創業邁進。通常具有價值特征的成績在面臨危機和阻礙時,都應具備積極樂觀的心態和勇往直前的膽量。基于創新創業環境下,全面彰顯積極樂觀的心理資本,明確創新創業宗旨和對象,挖掘自身潛質和不屈不撓的摸索精神。另外,學校還要打造舒適、輕松的創新環境,在開設創新創業課程時,應在良好的氣氛下實施工作,將創新創業思維融入到每一位大學生內心深處,尤其要注意的是,高校在打造環境、激勵學生創新的過程中,大力培養倡導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精神,打造輕松的創新氣氛,幫助學生走向成功。
堅韌性指的是學生從壓力、摩擦和挫折中快速燃起斗志的心理才能。基于創新創業視域下,堅韌性可以幫助學生快速從創新創業摩擦和挫折中走出來,冷靜分析在創新創業中遇到的問題,吸取經驗教訓,從而燃起更高的斗志。對于堅韌性較強的學生來說,在創新創業中他們的康復力極強,可以在艱難阻礙中頑強站起,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還會在失敗中重新審核個人價值。
經比較大學生成功創業先例與創業失敗案例,分析得出心理韌性通常是大學生創新創業邁向成功的重要力量,主要體現在創新創業環節,學生可否快速順應環境變化,可否承擔相應壓力。特別注意的是超強的心理韌性能夠讓學生在面臨創新創業危機和失敗后,可以自行展開心理調整,在困難面前復原斗志,最后完成任務。
基于此,學校要合理運用資源管理方案,構建多維資本來支撐體系,設立大學生積極心理防御體系,借助心理輔導等手段來增強其心理韌性,突出抗挫折技能。
加強學生心理韌性,學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時需重點考慮兩方面內容:一方面安排創新創業教育科目,通過學習讓學生知曉創業壓力和失敗,提前做好準備。還可開展創新創業案例與創業者交流會,協助學生真實掌握創業機遇和困難。另一方面,提高學生摸索與歸納社會資源的技能,熟悉當前社會環境,進而延伸為可以協助解決問題的外部資源。
學校在培養創新創業人才時應采用何種方法,是現階段教育的重中之重,同時也關系到國家后期發展問題。針對經管類大學生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來講,最明顯的問題是不了解創新創業教育思路,創業氣氛較差,很難和專業教育結合,另外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不足,實踐步驟問題較多。實際上,高校在開展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機制時,通常忽視了學生創新思維與才能。部分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方面產生疑惑,將其會意成培養高度專業化知識與創新創業才能,對學生心理素質培育缺乏重視。在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時要時刻關心人格特點,全方位培養學生素質涵養,并非一味的注重智力教育、專業化知識技術,要呼喚人的主觀思維,培養積極向上的人格和堅持不懈、勇于探索的意志[4]。
期望、積極樂觀、自我效能與堅韌性是心理資本的核心內容,不但直接影響學生創新創業意識、舉止和成功,還可以幫助的形式發揮作用,共同進步,形成“1+1>2”的積累效應。針對那些懷揣夢想的學生,他們對自己的目標深信不疑,更加重視在目標實現階段所獲取的進步,賦予自己強烈的自信心,面對困境和挫折沒有受消極情緒的影響。在解決問題時,會突出個體堅韌性,知曉摸索與使用社會能源,不斷找尋處理問題的新方法,具有現實而健康的樂觀歸因手段。基于創新創業視域下,能夠更快速的適應環境和風險。
綜上所述,判斷一名學生是否是創新創業人才,首先要看他們的心理素質和個體意志力。所以學校在推廣創新創業的同時,要以心理資本為前提,時刻謹記期望、積極樂觀、自我效能與堅韌性,建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為社會培養更多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