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灣(中共遼寧省委黨校(遼寧行政學院 遼寧省社會主義學院))
經過40多年的改革調整,我國金融體制由改革初級階段到經濟新常態發展階段不斷深化,對金融風險的管理也在不斷完善。回顧過去的世界史就是一部金融危機的歷史,我國雖然有局部的金融風險問題但總體上經濟是比較平穩的,這與我國一直堅持守住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是密不可分的。但區域性風險依然不容忽視,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風險仍是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
金融的本質是資金融通。黃金在經濟發展初期充當國際貿易中的媒介也就是現在所說的貨幣。但是由于物理特性的限制造成黃金交易的不便捷、難儲存,孕育而生了紙質貨幣。現如今,貨幣的概念早已涵蓋多個方面不僅僅限于金本位經濟。經濟發展帶來了除貨幣以外的金融產品的大爆發,而這些金融產品已經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隨處可見。但是金融的發展一方面會加快優化社會資源提高經濟發展效率;另一方面,由于金融存在信用性質,因此一旦背離經濟將引發重大風險,嚴重者甚至將導致金融危機。金融風險分為兩大類型,金融系統風險和金融非系統風險。非系統性金融風險具有偶發性質,屬于特定公司特定事件引起的,可以通過多樣化投資來分散風險。系統性金融風險則是因外部或內部因素造成的整體金融系統波動,從而造成大規模經濟損失的可能性。我們防范化解的正是這種系統性金融風險。
自改革開放以來,金融體制改革一直是國家重視的關鍵任務。從世界經濟的發展來看,由于金融行業本身高風險的特性,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重要作用也凸顯出來,同時我國金融監管和金融機構風險管理的能力也在不斷提高。2018年,針對金融創新帶來的監管亂象,我國金融監管部門由“一行三會”調整為“一委一行兩會”。這既體現了國家對金融風險的重視程度,也進一步說明我國在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方面做出的努力。金融風險管理的成效固然不錯,但我國金融環境仍然面臨局部風險問題。我國金融風險的主要問題是金融沒有有效服務實體經濟。
面對波譎云詭的國際形勢、復雜敏感的周邊環境、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我們必須始終保持高度警惕,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鵝”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范風險的先手,也要有應對和化解風險挑戰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風險的有準備之戰,也要打好化險為夷、轉危為機的戰略主動戰。
系統性金融風險具有兩個主要特征。第一個特征是隱蔽性。從金融產品本身角度來看,隨著金融市場的逐步開放,金融產品本身結構變得越來越復雜化,我們會發現銀行銷售的單個理財產品中都是各種股票、證券、保險的集合體。我們很難從購買的金融產品中進行單一分析,這也使得金融產品的風險由原來單一風險來源變為多種風險來源疊加。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第二個特征是傳染快。我們可以發現,從1997年7月2日泰珠貶值開始,金融危機不到一周就蔓延到韓國、馬來西亞、菲律賓以及日本等其他亞洲國家,隨后還波及俄羅斯和拉美的一些國家。這短短7天的時間就造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機,造成巨大經濟損失。系統性金融風險隱蔽性高、傳染快,波及面廣、危害性大,所以中央一直在強調“金融穩、經濟穩”。反過來說,金融不穩,經濟也沒法穩下來。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切實把維護金融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一件大事,要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金融脫離實體經濟是目前我國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主要原因。一方面,傳統、單一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無法滿足實體經濟轉型創新的需要。實體經濟資金不足,大量貨幣滯留在金融機構中通過資本運用獲取利潤,引起資本過度膨脹帶來風險。另一方面,金融監管滯后,現有的監管體制無法有效監管當前金融創新。尤其是互聯網科技的發展打破行業壁壘,互聯網金融依靠大數據獲取中小企業和個人信息并為符合條件的客戶提供貸款服務。但這種情況下卻缺少相應的制度框架和信用評級,從而造成金融監管不足的風險。
實體經濟健康發展是防范化解風險的基礎。我們要深化對金融本質和規律的認識,立足中國國情,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金融。
一是金融行業要深入調研,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滿足不同類型實體經濟的發展。針對大型企業和國有企業,要減少和避免對“僵尸企業”的金融供給規模,降低不良貸款規模。針對中小微企業,金融業要拓寬金融供給渠道,建立小企業貸款“綠色通道”,增加中小微企業融資便利性。針對轉型企業,要轉變傳統貸款“短、急、頻”的特點,處于轉型期的企業更需要的是能在長期轉型的過程中“長,緩,大”的資金類型。這種情況下,金融機構要預先做好計劃,盡量避免抽貸、斷貸的情況。針對科技型企業,要積極開發適合科技創新的金融產品,試點設立科技創業銀行和科技金融集團,進而滿足科技創新需求。建立多層次、有差異、覆蓋廣的金融機構體系從而滿足不同企業的資金需求,利用科技手段不斷提高金融服務的專業化、精細化水平。增加中小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的數量,加大對小微企業和“三農”金融服務,大力推進普惠金融規模。
二是以宏觀調控和市場經濟相結合的方式,推動實體經濟和金融業協同發展。第一,做好政府政策引導工作,倡導企業精神,鼓勵實體經濟創新創業。對符合國家產業發展方向、主業相對集中于實體經濟、技術先進、產品有市場、暫遇困難的民營企業作出政策傾斜,將優質資源流入實體經濟。第二,政府通過綜合運用創業投資引導、貸款貼息、償還性資助以及無償資助等方式,推動金融資本、創業風險資本與創新資源有效對接,擴大全社會研發投入規模。第三,完善資本市場,鼓勵企業進行直接融資。支持符合條件的科技型中小企業通過發行股票和債券等多種方式在資本市場上直接融資。也可以抓住私募基金迅速發展機遇,引入和培養優質的私募股權投資,通過互聯網金融進行直接融資。
一是強化金融監管,矯正不合理的金融行為。及時出臺配套政策法規,建立一個透明、規范、開放、有韌性、有活力的資本市場。將P2P平臺、小額貸款公司等納入征信系統,完善社會信用評級體系。強制各類金融機構建立客戶信用數據庫,為防范金融風險提供基礎數據,完善資產登記制度,規范資產交易行為。統一信用評價標準,促進各機構數據庫的有效對接,多方合作共建企業征信系統。做好金融風險研究,增強對各類金融風險的可預見性。
二是引入大數據人工智能監管。人工智能的出現可以大大提升信息搜集的能力,提高發現金融風險領域的效率。在傳統監管模式下,由于監管對象的復雜性,往往使監管過程受到阻礙,監管成本也比較高。金融創新和金融監管一直處于不斷博弈的狀態。監管主體要深刻意識到人工智能不但能促進金融創新,也能夠運用到金融監管領域,實現人工智能與傳統監管手段的有機結合。增加對人工智能、研發、投入、使用等過程中的有效監管,保證人工智能在有效監管的框架下發展,降低因其發展引發金融風險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