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俊瑛(四川郵電職業技術學院)
作為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基礎會計向會計專業和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學生展示了會計理論知識的基礎面。由于基礎會計具有技術性高、應用性強等特點,探討其教學方法,可以改進教師的授課習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從而為學生迎合企業的需求奠定一定的基礎。筆者作為高職院校的一名會計專業教師,先就高職院校的基礎會計教學作一個分析:
高職院校的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更愿意去接觸感性層面的知識?;A會計這門課程的應用型強,但是在講解“認識會計工作”這部門內容時,由于涉及到會計的職能、會計核算的四大基本前提、會計核算的內容及方法體系等理論性強的知識內容,學生難免會出現抵觸情緒。而對于諸如填制和審核原始憑證、填制記賬憑證、設置和啟用會計賬簿等操作類的內容時,由于學生可以直接動手操作,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明顯提高,學習效果也較好。這表明,在基礎會計的授課過程中,高職院校的學生表現出來的一大特點是感性認知能力強。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條件下,高職學院生源質量相對較差,學生的學習基礎和態度都有較大差異;加之一些高職學院基于辦學成本的考慮,教學班級設置過大,一個教學班多達120人以上,妨礙教學溝通,不利于教師把握課堂討論的契機,給予每位學生參與的機會,影響教學改革熱情。非會計專業一些學生甚至認為會計不是他們的主課,認知程度不足,學生的學習態度差。于是課堂上經常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抄;教師考、學生背”,甚至有些學生根本就不聽、不寫、不背。嚴重影響教師的上課情緒,一些老師就把完成課時量當成教學目的,會計教學改革就成了紙上談兵。
會計的規定隨時都在發生更改,尤其是近年來國家有關“營改增”的規定,導致以前基礎會計中有關“營業稅”等相關內容都過時滯后。而由于教材的編寫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不同的教室進行分工合作,然后在探討修改,甚至可能經過幾遍的更正修訂以后才能交付出版社印刷。這其中需要的時間必然會造成編寫教材時的部分知識,待教材面市就滯后。
針對高職院校學生的感性認知能力較強的特點,在基礎會計的教學過程中,提高案例分析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除了對于制造企業的經濟業務核算這部分本身就和實際應用聯系比較緊密的內容外,在安排設計基礎會計教學過程中,將枯燥、乏味的會計理論知識和生活中常見的事例進行巧妙的聯系,以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例如在講解“會計的產生與發展”時,應當適當地根據教學條件,選取合適的教具(如古人結繩記事可帶繩子讓學生感受下先人的智慧與巧妙,如算盤等重要的會計記賬工具)、搜集大量的圖文資料,讓學生感受到會計的一步步發展過程。切忌在授課過程中,照本宣科,將這部分內容上成了“歷史課”。
再如,在講解“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時,由于其理論性較強,可先從實際生活入手,讓學生明白為什么要學習“會計核算前提”,這樣就能讓學生不僅知其然,更是知其所以然。然后,再分別針對每一前提,聯系生活中的實際案例,加深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理解和記憶?!皶嬛黧w”是從空間上對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的范圍進行了界定,那么在講解這部分內容時,可以通過舉例:老板請家里親戚吃飯,要求會計給記賬報銷。這樣的做飯妥當嗎?這一事例既是實際生活中屢見不鮮的例子,又可以通過簡單的提問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同時還能幫助學生從感性認知的層面對會計知識加深記憶?!俺掷m經營”是從時間上預計企業會按照當前的規模和狀態持續經營下去,那么可能在設計這部分教學內容時,正面的教學案例不好設計,因為沒有人知道時間的盡頭在哪里。但是可以從反面來考慮,加深學生的印象。如讓學生探討:假如知道明天就是世界末日,那么今日應該怎么去經營企業?類似這樣荒唐的提問,看似沒有意義,但讓學生站在核算前提的對立面去思考問題,同時更加從感性層面讓學生知道“持續經營”這一假設前提對每一家企業正常經營的重要性?!皶嫹制凇鼻疤崾钦驹谇耙患僭O的肩膀上,進一步提出的一個核算前提,在講解這部分內容時,可以先讓學生探討一下,如果以周為會計分期,可能帶來的好處和壞處;再探討如果以十年為會計分期,可能帶來的好處和壞處,從而讓學生理解這一會計核算前提存在的必要性。
雖然目前而言,有眾多的因素導致教師的教學改革熱情不足,但教師群體畢竟是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每位教師的內容深處都有自己的人生抱負和職業理想。只是有可能被眼前的小困難遮擋住了最初的夢想,那么要提升基礎會計的教學成果,就應當適當的提升教師的職業素養,例如安排合適的時間給教師進行培訓充電,階段性地提醒教師的職業道德。此外,還應該根據每個教師不同的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員工福利。對于教學任務量重的教師,可能無暇兼顧教學改革,那么就需要適當地調整這類教師的教學任務,緩解教學疲勞,以期提升教學效果。對于有經濟追求的教師,提高對教學改革成果獎勵的標準,吸引和鼓勵更多的教師投入到教學改革的工作中去。
教學環境對于教師改革熱情的影響也是十分重要的,要盡可能地為教師提供一切有必要提供的教學設施。例如在學習原始憑證、記賬憑證、登記賬簿、編制報表等操作性較強的教學內容,有條件的學??梢再徺I相匹配的教學手工做賬軟件,一方面提高教學授課的效率,一方面加強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為企業的需求做更好更充分的準備。如果有部分學校的條件暫時不允許購買教學軟件,可以提供手工做賬的實驗室,讓學生手工模擬操作企業的做賬流程,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另外,在授課環境中,要鼓勵教師勇于嘗試新的授課軟件,提升教學效果。除了借助電子課件以外,可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自行補充圖文、影音、案例等多方面資料,讓學生在課堂上“有事可做”,而不是完全地聽教師在講臺上“滿堂灌”。
傳統的基礎會計課堂以教材為導向,遇到教材內容和實際規定嚴重滯后時,也只能“依葫蘆畫瓢”。但是受制于教材的教學方式只會讓學生學到理論知識,一旦到實際中應用時便“傻了眼”。這就要求,高職院校的基礎會計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講會計理論知識轉換為不同階段的項目及任務,以任務作為教學導向,如果發現教材中有不合時宜的內容,直接更新成符合當下規定的知識和案例。這樣既可以明確學生的學習目標,又能貼合會計教學知識點不斷更新的實際,將會大大提升教學效果。
在基礎會計授課中,根據會計工作的流程,其教學內容被分為以下七個項目:認知會計工作、會計對象和記賬方法、會計記賬方法的一般運用、填制和審核會計憑證、設置和登記會計賬簿、期末會計出來、會計工作規范。采用項目、任務的形式進行教學,以項目作為基本單元,每個項目中又分為不同的學習任務,以學生完成任務的步驟作為主線,理論的知識點和技能要求作為其中的點綴進行穿插,在一定程度中提升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同時,在學習任務之后,都采用任務描述-任務分析-知識準備-任務實施-知識拓展-歸納總結-綜合練習的流程,將真實的會計工作流程以任務的形式向學生進行展示。
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性,尤其是對于和企業經濟業務發生聯系較為緊密的章節,學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仍存在著一些弊病,例如部分學生在經濟業務發生的某一環節開小差,而后面的業務處理和前面的知識點聯系較為緊密,導致這部分學生在后續的學習過程繼續消極怠工。針對這種現象,可以適當地采用分層教學法來看看學生的上課反饋。分層教學法將作為筆者對教學改革下一階段的工作重點進行試驗、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