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穎,王普玉
(1.江蘇科技大學蘇州理工學院 江蘇 張家港 215600;2.中船工業現代物流研究中心,江蘇 鎮江 212000)
無車承運人源于無船承運人的概念,其發展開始于美國羅賓遜公司在公路貨運領域建立的公路無車承運人體系,該公司通過整合6萬多家簽約承運企業,達到了擁有100多萬輛承運卡車的規模,業務范圍涉及全美的公路物流服務,并掌握了物流服務的定價權[1]。而隨著“互聯網+高效物流”的發展,無車承運人概念也開始進入中國物流貨運市場,2016年8月,我國交通運輸部印發了《關于推進改革試點加快無車承運物流創新發展的意見》,在全國范圍內組織開展無車承運人試點工作,并最終確定了283家試點企業[2]。
無車承運人的發展對提升我國公路、水路貨運效率提供了全新的解決思路,有力地促進了物流水平的提升,降低了全社會的物流總成本。
我國無車承運人政策的出臺,可以實現如下幾個方面的目的:
(1)利用互聯網平臺充分整合社會運力資源;優化車貨匹配模式,提高貨運市場的運行效率,減少車等貨、貨找車的現象。
(2)規范無車承運人市場環境;平臺中所使用的數據受到國家相關管理部門的監管,通過大數據的分析可以增強對貨運市場的有效監管,并幫助相關部門在市場政策的制定上更加具有現實意義。
(3)完善無車承運人稅收體系;將多小散亂的個體承運人納稅進行整合為無車承運人平臺集中納稅,能夠更有效地實施稅務監管,保障稅源穩定。
(4)增強公路運輸風險控制能力;無車承運平臺規模的擴張,助力平臺業務橫向整合,減少運輸鏈條上的不確定性。
整體來看,無車承運人的發展,能夠實現有效監控貨運市場的目的,對提高我國物流的水平和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并進一步促進了我國物流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自2017年推廣試點工作以來,經過一年多的試點運行,2018年2月,交通運輸部發布了“無車承運人試點考核合格企業名單的通知”,共有229家無車承運試點企業考核合格[3]。通知要求對這229家合格試點企業延續試點期一年,并向符合相關規定的試點企業頒發經營范圍為道路普通貨運(無車承運)的《道路運輸經營許可證》,同時要求符合資格的無車承運人按照要求報送全部無車承運業務單證,并增補資金流水單[4],確保無車承運人業務的真實有效。
在美國最早出現了無車承運人的概念,但是其中有兩個概念,一個稱之為Truck Broker,即貨運經紀人,承擔代理人責任;另一個概念是Freight forwarder,承擔貨運全過程的風險和責任。當前我國的無車承運人更傾向于采用第二個概念,即以承運人身份與托運人簽訂貨物運輸合同,承擔承運人責任和義務,通過委托實際承運人完成運輸任務的道路貨物運輸經營者。根據這個概念,無車承運人要滿足四個特點:承擔全程運輸責任和風險、收取全程運輸費用、委托實際承運人完成運輸任務、簽署兩份運輸合同。
國內的學者對無車承運人領域的研究集中于近3年,主要研究的問題集中于車貨匹配、稅務、運力優化等方面,由于無車承運人搭建了一個車貨資源匹配的平臺,因此高效的匹配算法成為提高無車承運人運營效率的主要方向,陸慧娟等[5]提出基于軟件即服務和計算機支持的協同工作技術的車貨匹配系統解決方案;余以勝等[6]提出基于改進Balance算法的車貨匹配模型,提高了車貨匹配的效果與收益;牟向偉等[7]利用量子進化算法建立了一種車貨供需匹配數學模型,在車貨匹配中具有更好的收斂速度、準確性和穩定性。金晶[8]從稅務視角研究了無車承運人的發展,提出將按次租賃改為長期租賃會更契合稅務機關的要求。常連玉等[9]提出,需要考慮到不同主體利益、運力資源分散異質、運價形成以及利益分配模式等特點,實現多重約束條件下無車承運人利益的最大化,對弱連接的運力資源需要通過更為密切的利益關系進行綁定。
但是,目前對于無車承運人行業的發展,尚且缺少從無車承運人運營過程中所產生的數據進行應用與分析,且缺少對無車承運人領域融資方式的分析,這兩個部分都是當前無車承運人行業的痛點,且研究缺失。
目前全國的無車承運人企業借助于物流行業大發展的契機,得到了快速增長,但是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許多的困惑與發展中的制約因素,主要有如下幾方面的問題有待解決。
(1)業務模式趨同,增值環節粘性低。當前各家無車承運人平臺是基于相似理念搭建的車貨匹配平臺,利用不同地區的地理分割進行市場的開拓,在發掘本地的物流需求客戶的同時整合分散的小型承運人。這導致不同的無車承運人平臺間業務存在較大的趨同性。
同時,實際承運人與無車承運人平臺的合作呈現松散關系。即實際承運人在無車承運平臺注冊,多為滿足產生運力剩余時的需求,雙方沒有長期的彼此承諾關系。當無車承運平臺成為實際承運人的補充性調劑時,各家無車承運人所擁有的“龐大運力資源”實際上都是共享性資源,而非獨占性資源,這將很有可能導致市場對運力供給能力的誤判,使無車承運人在貨運高峰期出現運力不足的可能性。現有的無車承運業務模式如圖1所示[10]:

圖1 無車承運人平臺業務模式
業務粘性是指實際承運人對無車承運平臺的忠誠度,通過雙方更高附加值的業務往來,形成長期的穩定合作過程。各平臺通過增強對實際承運人的業務粘性,實現一個實際承運人只為一個平臺服務,穩定雙方合約關系、維持市場競爭力,例如平臺提供車、貨相關的周邊服務提升業務粘性(見表1),如加油、保險、汽車購買、維修等等。但事實證明,這種通過鏈條延伸穩定雙方關系的策略,依然無法有效穩定運力資源。多平臺的同質化競爭未能有效地“粘住”運力資源。

表1 無車承運人“粘性”對比
(2)平臺資金鏈條緊張,缺少融資途徑。通過調研發現,無車承運人存在資金緊張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
①現金流緊缺;貨主付款周期無法保障,如中大型公司付款周期長達兩個月以上;而大多實際承運人屬于個體司機,無法承擔較長回款賬期,需回籠資金用于加油、車輛保養、道路雜費等。因此,上下游賬期出現矛盾,而無車承運人為解決該問題,通過大量墊資導致平臺現金流危機。
②增值業務發展:橫向整合;為增強實際承運人業務粘性,保障平臺運力,應對當前市場競爭,各平臺不得不發展增值業務,通過差異化服務贏取市場,但這導致資金本就緊缺的無車承運人難以承擔。
傳統行業可通過銀行貸款或基金等方式進行融資,但無車承運人行業的特殊性,難以使用傳統手段解決新興行業問題,主要原因包括無車承運人基本上以輕資產的方式運行,無法通過資產質押、動產質押等方式進行融資;大多數無車承運人都沒有電子支付牌照,無法像支付寶、微信錢包一樣自行開展金融功能,如圖2所示。

圖2 無車承運人業務模式與現金周期
(3)數據價值未得到充分利用。無車承運人在運營過程中會積累大量的客戶及承運人數據,這些數據才是無車承運人最重要的資產,但目前無車承運平臺上所積累的業務數據尚且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現階段實際發生的物流業務數據可以作為對實際承運人評價和考核的指標體系,但如何實現數據價值的變現,尚缺少成熟的模式。
隨著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如何將無車承運人手中所持有的大量交易數據轉化為價值,將成為下一階段研究的熱點和重點問題。
無車承運人屬于輕資產運營,傳統模式下的資產質押手段難以解決無車承運人融資難問題。因此,行業內提出“業務質押”概念,即以過往業務數據作為金融機構是否給予融資的參考。相比傳統質押模式,業務數據能夠更加客觀的證明企業的業務能力、企業信用及償債能力等,但這些必須基于真實的業務數據。而近幾年,以密碼學、數據庫、共識機制、非對稱加密等基礎性成熟技術綜合形成的區塊鏈技術得到了快速發展,利用去中心化的點對點通訊建立了具有高冗余度的數字化加密賬本,將難以篡改的數據記錄以鏈式存儲,保障了數據的安全性和業務的真實性[11]。
由于每個鏈上的參與者都有一個唯一的數字身份,所有發生的交易行為都被多個節點共同記錄,因此即便是參與者有篡改數據的行為,會因為技術上實現難度過大而無法成功。或者蓄意進行虛假數據的上傳,也會因為數據的永久性記錄而導致無法抹除造假記錄而帶來巨大的潛在信用損失風險。
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對于發生頻繁、交易數據量大,業務發生范圍廣泛,主體眾多的環境有非常好的適應性,在匿名可控的區塊鏈平臺上將每一筆交易形成可追蹤難篡改的記錄,這對于商業社會中以真實行為構成基礎的信用體系具有重要的意義。信用將構成未來最寶貴的財富基礎,通過對過往數據的分析,能夠有效地得到合作者的信用水平,為決策提供了可靠的基礎[12]。
有了真實記錄存證的基礎,可以進一步開發出基于區塊鏈的智能合約,Nick Szabo于1994年最早提出了智能合約的概念,是指一種旨在以信息化方式傳播、驗證或執行合同的計算機協議。智能合約允許在沒有第三方的情況下進行可信交易[13]。這些交易可追蹤且不可逆轉。其目的是提供優于傳統合約的方法,并減少與合約相關的交易成本。目前常用于智能合約開發的是Solidity語言,可以在以太坊等區塊鏈平臺上運行。區塊鏈上的智能合約的創建及執行分為三個步驟:(1)多個用于共同參與創建智能合約;(2)合約通過P2P網絡擴散并存入區塊鏈;(3)區塊鏈構建的智能合約自動執行。智能合約可以不依賴第三方來保障合約的執行,消除了中間人,也降低了合約執行的成本,并且由于合約的制定與執行都以代碼的形式實現,且合約的條款也無法受到人為的干預,因此具有更好的實現可行性,對于加快信用社會中的交易速度,降低交易風險都有巨大的作用。
無車承運人搭建的是一個合作的平臺,而在合作過程中最重要的是信任關系,區塊鏈自帶一整套建立去中心化信任的機制,能夠有效地提升無車承運平臺的價值,業務框架如圖3所示。

圖3 基于區塊鏈的無車承運業務應用框架
(1)數據上鏈和存證。真實的業務數據是合作的基礎,只有真實的數據才能體現其業務價值。因此,針對每一筆發生的交易,通過將數據上鏈,確保了數據無法在后期人為篡改(正常的業務數據變更不受影響,雙方能夠接受數據由于實際業務的情況發生變更,但是仍然被記錄在鏈條上,實現永久性的歷史記錄),這樣的數據能夠應用在不同的領域,體現出“數據即信用”,通過大量真實可靠的交易,來推斷出合作伙伴的信用程度,根據不同的信用程度給與不同的授信,大大降低了信任的成本,同時由于信用評價體系的可靠性高,能夠將信用直接轉化為合作的基礎。例如,無車承運人可以通過業務數據上鏈向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證明其企業信用及業務能力,一份健康且真實的業務數據比任何資產質押更有說服力。
當前的無車承運人基本上均已建立了運輸管理系統,能夠實現對無車承運過程的數據實時監控。但是不同平臺的數據僅限企業及相關客戶內部使用,無法直接被第三方所獲取和驗證,導致數據無法在商業決策中起到任何價值,反之,為證明企業當下信用和業務能力,在商業交易中,企業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成本,使用缺少說服力的個例博取客戶或投資人信任。但是數據上鏈能夠很好的解決這一問題,將交易過程中所發生的數據以區塊鏈的形式加以記錄,每一個參與者都能夠有一個從初始階段開始的連貫數據記錄,當其他應用需要對業務數據進行分析時,通過數據持有者的授權,相關的第三方能夠查詢,并做出相應的決策行為,避免了由于信息不實所帶來的風險。
同時,傳統模式中數據篡改成本低,僅在某個系統內操作即可完成,因而數據的準確性難以得到保證,但在區塊鏈技術的應用下,數據造假難度極高。首先,所有上鏈的數據通過冗余的形式進行多點存儲,修改數據需要在多個節點上達成共識;其次,上鏈的歷史數據修改會影響到后續所有鏈接的數據塊,其成本和代價相當高昂,以至于無法修改已經成為存證的數據。這就保證了在鏈上的數據盡管可以有不真實的數據上傳,但是后續的不可更改特性導致了這將會作為歷史信用污點存在,這樣的高代價將會導致企業在利弊權衡時選擇如實的進行信用積累。
(2)運力資源整合。無車承運平臺需要有更為合理的車輛整合手段,建立一種介于自有高度可控的運力和外部松散聯系的運力之間的模式,不斷增強外部運力的平臺粘性。因此,無車承運平臺在運力資源管理時,需要借助積分制度,對承運人進行考核與評價,建立積分之間的級差,利用不同級差上的權益差異激勵實際承運人對平臺產生更強的依賴性,形成承運人的忠誠體系。這一體系的建立,需要對承運人的每一筆業務情況進行有效的記錄和跟蹤,建立積分、等級制度,將付款、搶單能力等等與等級掛鉤,確保高積分的優秀合作伙伴能夠得到更多的權益,提高承運人忠誠度。通過鏈上積分的累積,形成與每一個承運人身份綁定的、不可轉讓、但可以變現的積分體系,避免積分買賣、刷單等行為造成的評價體系漏洞。
(3)貨主全程可追溯。區塊鏈技術在無車承運人平臺上的應用需要和物聯網緊密結合。物聯網設備作為信息采集的節點,可以將時間序列上采集到的數據自動地記錄到區塊鏈中,確保每一次的數據交互都能夠及時且真實地記錄,貨主可以根據需要對物流的全過程進行查詢,并且在事后也能夠進行追溯,實現對物流質量的透明化管理和控制,協助貨主更好地掌握物流全過程。貨主產品的流通信息可以保障產品流通過程的防偽監控,以及在后續的質量監控中,能夠及時發現存在問題的環節,提高產品的流通質量。并且貨主也能夠根據數據進行物流業務的分析和應用,并進一步提升貨主對無車承運平臺服務的依賴性。
(4)業務數據價值變現。通過業務的真實發生以及數據的真實記錄,不斷完善對真實的實際承運人的畫像,了解承運人在運營、信用等多方面的情況。利用數據分析可以對承運人的行為進行管控和糾偏,并篩選出更優秀的承運人,以達到更好的為貨源客戶服務的目的。與自有業務相比,無車承運平臺具有更好的實時動態管控能力,有效利用市場化手段不斷優化承運人隊伍,實現動態進出。
通過對客戶貨運數據的分析,了解客戶的市場變化動態,并協助客戶進行市場需求以及物流需求的預測和改善,提高客戶滿足市場的物流效率,并且進一步降低預測偏差所帶來的多余庫存成本和銷售損失成本。
無車承運人持有上下游的真實業務數據,此部分數據通過在時間線上的累積,不斷優化企業的信用評分,為金融機構、保險機構等等提供決策的依據,此外,從數據的私有化到數據的鏈化,可以增加數據的應用場景,實現數據的可控分享。
同時,充分利用終端設備的數據采集和邊緣計算能力,在實時的數據傳輸和反饋的基礎上提供實時的決策輔助,提升系統的分布式應用能力。將云平臺的數據累積采用區塊鏈技術進行存證,并確保數據的產生者可以自我控制數據的使用。在具體應用中,存證系統和業務應用系統相對接,數據產生者持有數據,并在需要使用到應用場景時共享給利益相關者,其他無關的第三方無法獲取數據。有效地減少了各個業務系統信息孤島現象。
業務數據價值在積累的基礎上才能體現出來,單點的數據可參考、可應用性不強,但是,通過區塊鏈記錄得到串接的歷史交易記錄,就能夠很好地對一個承運人進行數據畫像,從而判斷其未來守約的可能性。并且,這種對承運個體行為所進行的信用分析和判斷,能夠有效避免由于信用信息不當傳導帶來的信用失控問題,這對于無車承運人來說,是整合大量小型承運人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規避由于業務轉包、分包導致的業務失控。
在區塊鏈上搭建的智能合約系統,規定了交易雙方的信息,每一方都能夠利用自己的數字簽名來確認唯一的身份,而這種身份是不可轉讓的,個體信用具有不可繼承性。每一個參與者都需要通過業務來建立個體信用,并參與到交易過程,而不能通過信用的轉讓、轉移、繼承等手段,導致信用的扭曲和評價失真。
業務質押將為無車承運人融資方式打開新的篇章。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的業務數據存證保證了數據的真實性,讓企業信用實現可視化,金融機構可隨時獲取授信并查看企業存證數據且給予融資決策。這將大大降低無車承運人融資成本,解決融資難問題,同時,通過完善的信用體系來提升多方合作的有效性。
無車承運人平臺為貨主以及承運人提供了高可信的交易平臺,并且通過高可信的數據分享利用,為多方創建更多的增值應用場景,無車承運人平臺將作為信息的中樞存在,實現將真實數據轉變為各種可供利用與決策的知識,對于金融機構提供信貸、實際承運人的業務融資、貨主的供應鏈可控溯源、政府的行政監管以及行業數據的統計分析,都能帶來更多想象的空間。
無車承運合約可以基于區塊鏈編寫智能合約,不僅僅實現了傳統合約的電子化,更是將合約形成了高度形式邏輯化的代碼,與文字合約相比,更加清晰明了,且對合約的執行條件以及未來的結果都進行了明確的約定,通過雙方及多方的合約簽署,實現合約的自動執行,保障了合約效率的提升,加快了業務的周轉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