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秉松,李勤真,浦 焱
(1.陸軍軍事交通學院 軍事運輸指揮系,天津 300161;2.中國人民解放軍32302部隊,河北 石家莊 050000)
軍民融合下的地方運輸投送保障能力建設,是聯合作戰體系下作戰行動和作戰保障發展的有力支撐,它不僅能夠促進我軍運輸投送能力改革建設發展,而且還能滿足未來我軍全域作戰和海外建設的需要。因此,我們必須緊緊扭住地方運輸投送能力這個主體,著眼戰略需要,統籌當前和長遠,走出一條符合我國特色的地方運輸投送保障能力建設發展之路。
隨著國家綜合實力的不斷壯大,地方各類運輸行業發展迅猛,稍加動員就可作為運輸投送保障力量。一是投送裝備種類多,功能完備。截止2017年底,我國民航各類運輸飛機3 296架,運輸機場229個,造船能力每年高達2 000萬t,運輸車生產量更是高達每年240萬輛,新增航船、航空器、運輸車數量龐大,且品種齊全,非常適應部隊作戰物資、人員、裝備的運輸需求。二是保障隊伍能力強,技術嫻熟。民用運輸一般是依據經濟效益優化布局和發展建設,無論是長距離戰略投送,還是復雜環境轉移機動,大多數駕駛員、操作手實踐經驗豐富,有較強適應能力。這為部隊實施應急征招,迅速投入使用奠定了雄厚的人才基礎。三是投送支援速度快,銜接緊密。目前,我軍對地方運輸資源進行了整合,組建了N支戰略支援車隊,每年結合部隊任務進行聯演聯訓,支援迅速、銜接順暢。部分預備役運力號令意識和組織性強,具有一定的軍事素質和技能,比較適應作戰需要。地方企業[1]、單位預編的預備役車隊、預備役船隊,只需進行簡單的臨戰前訓練,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部隊各項運輸保障需求。
我國經歷40多年的改革開放,經濟建設突飛猛進,法規制度不斷健全,落實國防政策逐步改善。一是按照“軍隊提需求、國動委搞協調、政府抓落實”的工作格局要求,初步建立了國家交通運輸、市政基礎設施貫徹落實國防需求軍地聯席會議等制度,為相關領域貫徹落實國防需求提供溝通渠道和協調平臺。二是制定了一系列相關法律法規[2],先后頒布了《國防交通法》《民用運力國防動員條例》《交通運輸、郵電通信基本建設貫徹國防要求規定》等法律法規,為動員、指導、規劃地方投送保障能力建設提供了相應的法律依據。三是基礎設施建設貫徹軍事需求加快落實,主要公路、鐵路等陸路交通設施建設,重要港口、碼頭、船塢等水上交通運輸基礎建設,機場、跑道等空中運輸基礎建設等都一定程度考慮了軍事需求,預置了國防功能。利用公路、鐵路、民航、民船等進行戰略投送和應急保障漸成常態。
軍民融合下的地方運輸投送保障能力建設是一項跨行業、跨部門、跨專業的社會活動,不僅涉及政府、企事業單位和公民個人,還涵蓋了軍隊的綜合計劃部門和相關業務部門。通過建立情況通報機制、會商協調機制以及嚴格落實黨委議軍會、武委會例會制度,為平時加強軍地聯系和戰時支前領導機構議事搭建了有效平臺,形成了黨政軍齊抓共管的合力。通過整合利用地方和軍隊資源,逐漸形成了軍建民用、民建軍用、共建共用的共享[3]機制,力求實現軍地雙方在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基礎設施、服務保障、信息資源和政策等方面的全方位整合與共享,以避免重復建設,使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效益。
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實施,“八縱八橫”高鐵網絡規劃的建設,先后完成了拉薩至日喀則、喀什至和田鐵路建設,青藏鐵路格爾木至拉薩段改擴建,開通了粵海鐵路輪渡平車運輸業務,組織高鐵運送輕裝部隊試驗,極大提高了部隊鐵路快速投送能力;完成了新藏公路全線整治改建、滇藏線第二通道建設,青、川、新、滇四線建設基本優化,有效提高了陸路快速投送能力;開通了成都至阿里、日喀則航線,重慶、昆明至拉薩航線,阿里至烏魯木齊、西安航線,海口至西沙等航線,逐步構建了覆蓋藏疆、跨越大洋的航空投送網絡;開通了沿海港口至西南沙海上航線,組織駐島嶼部隊冷鏈運輸補給,有效解決了部隊跨海運輸投送瓶頸問題。
國家雖然頒布了《國防動員法》等法規條令,但在實際工作開展中,尤其是末端落實上還存在一些突出矛盾。一是動員觀念不強。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部分公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發生了很大變化,國防觀念淡薄,法規意識不強,有的單位和個人擔心動員工作影響小集體或個人的經濟利益,因此對動員工作不積極、不熱心,致使民用運力動員工作在數量和質量上難以落實。二是預案修訂不及時。當前,地方各類運輸裝備數量增速迅猛、種類更新換代快,往往預案每月就要重新計算修改。然而,地方沒有專職人員,預案編寫不及時,極大拖延編寫時間,制約了地方與部隊的快速對接,對部隊高效利用地方資源形成了障礙,也直接影響了部隊遠程投送征用民用運力方案的編寫。三是宣講政策不接地。工作中,未能利用好各類駕駛員、飛行員、操作手新訓培訓時機,宣傳灌輸動員政策;未能將征用補償措施在各類培訓手冊中備注說明;未能深入到企業、單位和個人中去答疑解惑。導致部分人員對動員政策不了解,民用運力難征用。
民用運力動員和裝備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由于缺乏法規標準作支撐,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還是存在一些矛盾問題。一是法規制度不完善。民用運力動員工作涉及部門多,組織協調復雜,沒有具體的操作流程,難以完成動員任務,而現在針對民用運力國防動員方面的法規還不健全、不配套,使民用運力動員工作面臨許多困難。特別是戰時,時間緊、任務重,如果沒有完善的法規制度來約束,各相關單位之間就會出現推諉、扯皮的問題。二是通用標準尚未形成。裝備在研制和研發中,未能將現有地方通用標準與部隊常用標準進行梳理,致使軍地雙贏互利良好局面沒有形成,軍地互相推廣尚未達成一致。
隨著當前物流行業的興起,地方運力業務繁忙、路況信息瞬息萬變,很難掌握一手資料,無形當中給地方投送保障能力建設增加了難度。一是動態運力分布難掌握。在民用運力潛力調查中,運輸裝備的數量是一個動態數值,很難短時間內掌握本區域運輸裝備的位置、運行軌跡、技術狀況等數據;二是基礎設施運行情況難獲悉。機場、碼頭、火車站、各服務區的飽有量、人員流動情況不清楚;各航空、鐵路、公路、海路線路實時運行情況尚未統合。三是民情社情了解不充分。在地方投送運力的建設過程當中,有時會與當地的風俗習慣相沖突,如不及時了解當地的民情社情,往往會影響整個投送行動的進程。
當前和平積弊現象較為突出,地方運力不經歷實戰背景下的聯演聯訓,投送保障能力很難形成。一是缺乏強烈的犧牲奉獻意識。當前,地方運力的飛行員、駕駛員、操作員基本上未經歷過戰爭,長期的和平環境造成了其國防觀念弱、吃苦奉獻精神不足。因此,要培養其強烈的戰場責任意識和犧牲奉獻精神。二是缺乏生理和心理鑒定性考驗。平時都是在良好的環境中完成運輸任務,并盡量避免在惡劣條件下運行,其勞動強度不高,體力消耗一般未超負荷。而未來戰場,要求其必須適應不良環境、復雜條件下的高強度運輸任務。三是缺乏實戰思維概念。當前多樣化軍事任務較多,僅滿足一般情況的運輸投送遠遠適應不了當前的形式。因此,要將地方運輸投送保障納入到帶實戰背景的部隊投送方案計劃中。
一是構建全域投送保障體系。按照快捷化、精細化、立體化、信息化[5]的要求,統籌地方運輸投送保障能力各方向建設,編寫地方全域投送運輸保障預案,逐步將地方投送保障力量納入部隊整體作戰行動和作戰保障方案中去,滿足部隊機動和物資、人員、裝備投送的需要。二是拓展投送能力新型領域。隨著無人系統的突飛猛進,未來無人化投送將成為一個新課題。當前,軍內外研制無人系統的單位和公司已經初具規模,要緊緊扭住這一契機,提要求、指方向,為我軍執行急難險重任務、邊疆海島運輸投送保障能力建設增添新的力量。三是創辦交通動態網絡平臺。依托國家信息網絡平臺,聯合國家交通部、地方政府等多部門,建立全域地方投送動態網絡平臺,全時了解地方運力、交通設施動態情況,尤其是登記在冊的征用運力、交通設施,要做到隨時可查、可視、可掌控,從而開創多領域保障戰略投送的良好局面。
一是建立順暢的統籌協調體制。投送力量保障裝備種類繁多,軍民通用性強,涉及部門多、層次多,協調困難,稍有疏忽,就會造成意想不到的浪費和損失,必須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導、軍地多方共同參與的統籌協調機制,最根本的是設立權威的統籌協調機構,同時完善地方各級政府投送保障力量的預案設置,明確各自職責,統籌方案始終處于科學決策和領導之下。二是建立完善的需求對接機制。軍事需求對投送能力建設發展具有重要的牽引作用。目前,國家軍民融合平臺已上線運行,但大多為科研裝備需要,可以借助這一契機,將部隊運輸投送需求與地方投送保障能力信息納入平臺,上線運行,實現需求與供給的及時對接自動形成優化匹配方案。同時,軍種、戰區建立全疆域運力分布數據庫,部隊也可以通過平臺,科學分配運輸投送任務,為軍方需求和社會供給架起一座暢通無阻的橋梁。
隨著現代戰爭突發性和不確定性的增強,平時要認真遵循“平戰結合,軍民融合”的原則。一是多措并舉,建立軍民融合標準體系。要充分發揮軍標研究中心、標準化研究所和標技委的作用,從頂層規劃入手,開展標準發展戰略研究;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打破部門和行業界限。統籌調整軍用技術標準和民用技術標準,修訂或廢止一些過時的軍用技術標準,加速制定軍民通用技術標準,最大限度地實現國家技術資源共享,建立起國家標準、軍用標準和行業標準協調互補的標準體系。二是嚴把關口,注重建改結合。在建造大型民用運輸車輛和海上船舶時,應必須征求軍事部門的意見,按軍事運輸的要求進行設計和建造,使民用運載工具平時為經濟服務,戰時為國防服務。同時,充分做好改裝[6]設計方案研究,通過試改裝儲備技術和必要的物資器材,為“民轉軍用”打好基礎,努力提高民用運力的應急動員能力。三是主動作為,完善體系建設。當前部隊裝備正在逐步更新換代,要充分把握這一時機,采集新數據,制定新標準,并及時與地方交通部門和裝備生產廠家進行溝通,積極反饋軍地雙方需求,以此提高標準的時效性和貫徹執行的滿意度。
一是技術運用上。充分利用地方互聯網+交通、各地區交管指揮中心、北斗定位等系統實現各投送保障力量的可視化、精確化;充分發揮大數據、云計算[7]、區塊鏈等信息數據,及時掌握分析地方保障隊伍、基礎設施、裝備數質量情況,為未來投送提供數據依據。二是法規制度上。結合《國防動員法》、《國防交通法》等專門法律[8]的出臺,適時修訂《鐵路法》、《公路法》、《港口法》、《民用航空法》、《海上交通安全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將運輸投送軍民融合發展相關內容一并納入,統一制定國防動員實施程序、方式及標準,使地方運輸投送各類法規與動員要求保持一致、與市場經濟相適應、以配套法規為補充。三是訓練[9]演習上。結合平時搶險救災、應急維穩等突發事件任務,適時組織訓(演)練。以研究動員組織方法、熟悉動員程序和發現存在問題為出發點,抓住從動員號令發出、運力收攏集結、展開實施保障到完成任務撤回等各個環節,以及與軍方的銜接、配合,周密籌劃、科學組織,練協同、練指揮。
軍民融合下的地方運輸投送保障能力建設,涵蓋軍隊和地方,關聯國防和經濟,只有堅持“軍民融合、寓軍于民”的方針,走軍民融合式發展道路,建立規范長效融合機制,才能“融”得順暢,“合”出效益。未來軍民融合建設還將繼續向高效網絡通信、物流、郵電、遠洋海運、管道運輸等領域延伸,重點優化路網結構,提高道路通行能力,配套加強港口、碼頭戰備建設,完善民用機場軍用功能,按“平戰兩用”要求改裝船舶、飛機等大型民用運載工具,不斷適應部隊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