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湖南中醫藥大學,湖南 長沙 410208;2.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湖南 長沙 410006)
隨著人口老齡化、社會發展以及環境改變,我國腫瘤患者逐年上升,腫瘤防治成為當前研究的重點[1]。現今治療腫瘤的方法有很多,如手術、化療、放射治療、生物治療等,但均有其優勢和劣勢[2]。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利用中醫綜合治療腫瘤前景廣闊,如中醫藥全程介入、針刺及穴位注射等,其中膏方治療腫瘤具有獨特優勢[3]。膏方以平調為原則,重視調理氣血陰陽,在防病、治病方面均有一定療效[4]。中醫治療腫瘤重視病癥結合,膏方亦是如此,根據不同病癥使用不同的膏方,形成了辨證施膏的防治體系。
早在秦漢時期就已有膏方的記載,如張仲景的《金匱要略》篇中有“大烏頭煎”和“豬膏發煎”。晉唐時期葛洪的《肘后備急方》、王煮的《外臺秘要》、陶氏的《本草經集注》、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均記載了膏方的制作方法及其功效。宋元時期膏方得到進一步發展,如《幼幼新書》中的“辰砂膏”、《太平圣惠方》中的“栝萎煎”、《圣濟總錄》中的“括萎根膏”。明清時期膏方的發展趨于成熟,如《攝生秘剖》《秦伯未膏方集》《膏方大全》《慈禧光緒醫方選議》《膏方》均詳實記載了膏方用藥全過程。建國后膏方仍被廣泛使用,《中國膏方學》《中醫膏方治療學》《中醫膏方經驗選》《朱南孫膏方經驗選》《顏德馨膏方精華》等關于膏方的著作可謂是百家齊放,百家爭鳴。膏方具有滋膩之性,含藥味30余種,治療病癥廣泛,藥效持久,對于慢性病的調理具有獨特優勢[5-6]。
中醫認為腫瘤屬于“癥瘕積聚”范疇,其病因不外乎外因、內因[7]。外因為風寒暑濕燥火,如《靈樞·刺節真邪》篇云:“虛邪之入于身也深,寒與熱相搏,久留而內助……無熱則為肉疽。”七情所傷、飲食失宜、勞逸失度以及痰飲、瘀血、邪毒為內因。中醫認為惡性腫瘤為表現于局部的全身性疾病,其發生、發展、復發和轉移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治療上既要重視未病先防,又要重視既病防變。
肺癌、胃癌、肝癌、乳腺癌發病率高,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膏方在腫瘤圍手術期、放療、化療以及恢復期的調攝中均發揮著重要作用。
肺癌是發病率、死亡率最高的腫瘤之一,在其形成與發展過程中,虛、痰、瘀、毒互結等重要病機貫穿始終[8-10]。膏方能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修復手術、放化療對機體的破壞,對于抑制腫瘤的復發轉移均有裨益。肺巖寧膏方由生黃芪、白術、蜂房、黃精、山茱萸、淫羊藿等組成,能顯著提高Lewis肺癌荷瘤小鼠的免疫功能,對Lewis肺癌轉移有一定抑制作用[11]。肺抑瘤膏聯合DC-CIK細胞治療晚期肺腺癌可顯著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生存質量、延長生命周期、調節免疫功能、降低血清VEGF水平[12]。健脾化痰膏方配合化療可改善惡性腫瘤患者主要癥狀、提高生活質量以及減輕化療藥物毒副反應[13]。健脾補腎膏由龜板膠、鱉甲、黨參、枸杞子、女貞子、旱蓮草、黃精、陳皮、飴糖組成,能顯著緩解化療后骨髓抑制,改善主要臨床癥狀[14]。
國醫大師劉尚義[15]提出虛、痰、瘀、毒、憂為導致胃癌的病理因素,可采用益氣養陰、滋補肝腎、調和脾胃法調理。胃癌患者術后正氣不足、氣血陰陽虧虛,膏方藥性較緩和、藥力持久,可改善胃癌患者術后癥狀,增強體質。劉沈林教授[16]善用自擬膏方調理胃癌術后虛證,可顧護脾胃,兼補他臟。單兆偉[17]認為胃癌患者行胃切除術后,心脾兩虛,夾有瘀血,自擬膏方歸脾湯加減,以健脾養心、散結化瘀,可改善腫瘤患者預后。韓冬梅等[18]自擬蓮肉膏輔助治療胃癌術后患者,能明顯減輕化療的毒副反應以及對外周血細胞的影響。徐瑞榮教授[19]運用膏方攻補兼施、調節陰陽,自擬膏方辨證治療非霍奇金淋巴瘤伴低分化胃癌,治療后患者各項臨床癥狀明顯緩解。
原發性肝癌屬于中醫“肝積”“癥瘕”范疇,《醫宗必讀·積聚篇》云:“積之成者,正氣不足,而后邪氣踞之。”肝為剛臟,喜條達而惡抑郁,肝氣郁結,阻滯氣血津液的輸布,而成瘀成積。虛、毒、瘀為原發性肝癌的關鍵致病因素[20]。射波刀是治療原發性肝癌的重要方法,但放射線屬于毒熱之邪,易損傷人體氣血津液,而膏方能益氣補血、緩攻補虛[21]。吳宗耀等[22]運用芝蓮化癥方(靈芝、莪術、當歸、茯苓、重樓、半枝蓮、山慈菇、炙甘草)治療移植肝癌小鼠,發現其具有顯著的免疫調節作用。曾玉丹[23]采用薯蕷丸化裁膏方聯合射波刀治療原發性肝癌,療效優于單用射波刀治療,能有效減輕射波刀的副作用,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歐陽欽等[24]研究表明薯蕷丸膏方能有效改善肝癌患者癥狀體征、肝功能以及腫瘤壞死因子各項指標,具有補益正氣、祛除毒邪、益氣養陰之功效。
乳腺癌屬于中醫“乳巖”“乳毒”“乳石”等范疇[25],多由七情內傷、肝脾郁怒、氣血虧虛、痰瘀阻絡導致。正氣內存,邪不可干。乳巖的復發和轉移與體內正氣盛衰密切相關,正氣足則能抵御外邪的侵襲,否則將加重病情[26]。凌文津[27]研究表明采用歸脾湯加味膏方治療乳腺癌術后患者,3年生存率(RFS)、總生存率(OS)、3年復發轉移率均明顯高于常規西藥治療的對照組。劉勝教授[28]認為膏方的應用應以中醫基礎理論為指導,辨證與辨病相結合,乳癌改良根治術后辨證為氣陰兩虧證,予以四君子湯合二仙湯加減膏方,可益氣養陰、調攝沖任兼以解毒。樓麗華教授[29]認為乳腺癌術后患者氣陰兩虛、肺腎雙虧,用藥上注重顧護正氣,兼以解毒,予以參苓白術散合六味地黃丸加減膏方益氣養陰、清肺益腎,在臨床上取得良好效果。
腫瘤分為早中晚期,根據不同分期施以不同膏方。正氣虛損、陰陽失調是腫瘤發生的基礎,早期應以祛邪為主,輔以扶正,晚期則以扶正為主,輔以祛邪,以達到陰平陽秘。膏方旨在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延長壽命。
惡性腫瘤術后容易復發轉移,需要長期調養,西醫常以放化療控制腫瘤生長、轉移和復發,效果差強人意。中醫膏方遵循“陰陽貴乎平、治病必求本”的理念,從整體觀念出發,辨病與辨證相結合,扶正與祛邪相協同,以減輕患者痛苦,提高其生活質量。中藥膏方歷史悠久,具有以下優點:①藥物配伍周全,扶正祛邪相結合;②藥效持久、緩和;③能增效緩毒、調節免疫;④簡便易服,攜帶方便[30-32]。膏方防治腫瘤有其獨特優勢,但其應用仍不甚廣泛,原因如下:①膏方防治腫瘤的作用機制還不夠明確,鮮有文獻證實膏方治療腫瘤在細胞、分子水平的療效;②多數臨床觀察文章無隨訪記錄,樣本量小,缺乏可重復性,文獻質量有待提高。膏方在腫瘤防治中有著積極作用,深入研究其作用機理,推廣其臨床應用,可使更多腫瘤患者從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