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君

在計算教學中,許多教師為了突出算法多樣化,在學生說出容易想到的基本算法后,總是反復追問“還有嗎”,逼迫學生硬湊出新的算法。
例如,在“20以內的退位減法(12-9)”的教學中,學生已經得出了4種算法:(1)破十法:10-9=1,2+1=3。(2)連續減:12-2=10,10-7=3。(3)想加算減:9+3=12,12-9=3。(4)數數法。教師仍然追問,還有新的方法嗎?于是課堂出現了長時間的冷場。
事實上,多種算法呈現后,學生經歷以上過程就可以選擇出一般性算法,如第(1)~(3)種,即破十法、連續減、想加算減。教師要做的不是繼續追問,而是要注意引導評價算法,使所有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才能達到優化算法的目的。
其實,在我們的數學課堂中,除了“還有嗎”,還有很多類似的口頭禪式的追問,如“看一看,你還知道什么?”“再想想,你還能發現什么?”,等等。運用恰當的追問,對于保持學生注意力,激發其積極思考是有利的。但是上述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再追問“還有嗎”并沒有多大必要,因為主體算法已經基本形成,教師的重點是引導學生優化算法,避免逼迫學生提出無意義的算法,浪費教學時間。
追問,也就是刨根究底地問,是課堂教學中師生對話的方式之一。教師通過追問,可以引導學生繼續思考,理清思路,將所謂的靈感解答轉變成清晰的理性推理,讓學生牢固地掌握數學知識,并不斷提升思維的縝密程度。例如,在學生正確回答了問題之后,適當追問學生解答題目的詳細過程,對幫助學生理清解題思路是十分有益的。因此,在動態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答問、討論等學習活動的情況,對學生思維作即時的疏導、點撥。換而言之就是教師的追問應把握好度,該追問時毫不猶豫,不該追問時適可而止。
把握追問的時機。課堂上,當教師聽了學生的回答,發現其認識是膚淺、粗糙、片面、零碎甚至錯誤的時候,就應緊追不舍再次發問,促使并引導學生就原來的問題進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直到理解準確、全面、深刻為止。課堂上的追問必須根據學生學習的生成情況隨機調整,如此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探究性,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品質。
聚焦追問的深度。教師的追問要有深度,不能膚淺,必須符合學生的思維形式與規律。教師要考慮學生的認知邏輯,循序而問,從易到難,層層推進,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積極思考,逐步得出正確結論并使學生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追問是要根據問題的屬性來的,如果教師對小學生追問“為什么1+1=2呢?”此類的問題,就是毫無深度和意義的。教師在追問中要避免此類毫無意義的追問,因為這種追問學生不但不知道怎么回答,而且會認為教師的追問純屬莫名其妙,對教師產生抵觸心理、反抗情緒,嚴重影響學習。
(作者單位:衡陽市石鼓區人民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