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秋芳
初中學生在開始學習化學時,都是滿腔的熱情。但當他們覺得學的東西太深奧或離他們的日常生活太遠時,學生就會失去好奇心,學習興趣逐漸減弱,有的干脆不喜歡上化學課。如何把一時的喜歡變成濃厚而穩定的學習興趣,是化學老師應重視的問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才有學習的熱情,才會主動地學、深入地學。情境作為激發興趣的有效方式,能給學生帶來輕松、簡明、直觀的視覺沖擊,使教與學互動聯通。在化學教學中,教師可結合化學課程特點和學生認知特征,以“趣”為突破口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學燃燒的條件和原理時,教師可以收集身邊一些火災事故的真實案例視頻讓學生觀看,然后從中總結出燃燒必須具備的三要素,即可燃物、著火源和助燃物。在此基礎上學習滅火的方法。比如,人們常用滅火器滅火,是為了阻斷著火源與助燃物,這種方法屬于隔離法。而家里炒菜時油鍋突然起火,往往用鍋蓋蓋上即可滅火,這種方式屬于窒息法。把化學知識融入日常的生活中,能讓學生認識到化學知識無處不在,增強對學習化學、運用化學重要性的認識,也提高自我安全防護意識。
化學實驗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有趣的實驗現象常使學生感到驚奇、新鮮。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設計一些探究性實驗,讓學生在做實驗的過程中增強興趣。
例如,教學“氧化還原反應”這一內容,學生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要從得失氧原子的角度上升到化合價的角度,最后要上升到氧化還原反應發生的本質———得失電子的角度。這是本節課的難點。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學生進行體驗探究。教師提問:“氧化還原反應過程中之所以有化合價的變化,是因為有電子的轉移。但是我們無法用肉眼觀察到電子的轉移過程,能否設計一個探究實驗讓我們清晰地感受到電子的轉移呢?”學生進行充分的思考和討論后提出:金屬導線在導電過程中有電子的轉移,我們可以將氧化還原反應與連接有電流表的金屬導線相連,根據電流表中指針的偏轉判斷是否有電子轉移。接著,教師讓學生按照這樣的實驗思路分組進行實驗探究。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順利地完成了Zn-Cu原電池實驗,認識到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是電子的轉移。學生在實驗探究過程中不僅輕松掌握了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還提高了學習興趣,培養了實驗探究能力。
化學知識與人類的生活、生產緊密聯系。化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將課堂的所學所得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在實踐中更好地理解所學的知識,積累生活經驗。
例如,學習空氣污染及其防治這一內容時,對于有害氣體二氧化硫(SO2)、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2)、一氧化氮(NO),學生都沒有多少感受。教師可以結合霧霾天,講述霧霾對人體的危害,并指出霧霾中的有毒有害物質就包含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學生結合自身的體驗,對有害物質的理解會更深入,同時感受到化學知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通過問卷、訪談等形式了解當地的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的排放情況和生態環境質量,以及針對污染物治理的節能減排措施。這樣的活動,能讓學生對化學知識有全面的了解,有利于學生保持學習化學的興趣,樹立環保意識。
(作者單位:道縣第六中學)